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119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掌握土壤养分的分布特点是实现养分优化管理的重要基础。论文选择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山东省垦利县为研究区,通过田间采样与实验室化验分析获取了1 278个样本(0~20 cm)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数据。在经典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并拟合了养分的变异函数模型。利用普通克里格法(OK)、反距离权重法(IDW)、泛克里格法(UK)、径向基函数法(RBF)和局部多项式法(LP)5种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并采用独立数据集验证对插值结果进行精度评价,进而分析了各养分空间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索各方法的适用性规律,基于AN数据设计了离散、随机、聚集3种空间分布模式的数据,利用各模型的自动优化进行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插值方法在土壤养分空间预测中的自适应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为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和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其变异函数模型分别为球状模型、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决定系数依次为0.951、0.892和0.787;2)在空间分布上,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等有关,西南部地势较高,以水浇地和旱田为主,东北部沿黄农田受黄河淡水影响,耕地质量较好,而中部地区地势低平,以水田为主,养分含量偏低;3)相对于块金系数/基台值,Moran’s I是更为稳健有效的衡量土壤养分空间自相关性的方法;4)论文认为,空间分布模式、样本量、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聚集程度(最近邻比)均影响插值精度。在离散模式下,各方法自适应性均较差;在随机模式下,IDW与RBF自适应性优于OK和LP;在聚集模式下,各方法自适应性与样本量和空间自相关性有关,直至样本足够多时,4种插值方法精度接近。论文探明了研究区主要土壤养分的最佳插值预测方法,分析了土壤养分的变异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为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耕地土壤养分利用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修复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影响及关键影响因子,于2019—2021年在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修复区和未恢复区进行了6次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和土壤/底泥样品采集,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78种,隶属于4门8纲61科,结果表明:昆虫纲的优势度随着时间变化不断上升,而耐污性强的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优势度呈下降趋势。在2020年5月和2021年6月2次生长季对比中发现,在底栖动物整体密度下降的背景下,昆虫纲物种密度在南岸地区呈上升趋势,优势种和物种密度变化表明了生态修复工程改善了修复区的环境状况。在生态修复工程完成的初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群落结构受工程施工干扰严重,需要一定时间恢复生物多样性。环境因子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盐度、土壤/底泥全碳含量呈正相关,反映河口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对比分析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修复区和自然湿地的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变化过程,可为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评估提供重要数据和支持,为后续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和管理提供参考,对于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黄河三角洲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初探滨州地区环境保护科研所高奎江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近年来,随着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地区的崛起以及沿黄经济地带的整体开发,黄河三角洲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4.
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海洋资源的开发优势及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该区域发展海洋经济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5.
东营,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每年,面积多达20公顷的土地被黄河缔造出来。自2006年起,东营全力打造化工园区。开发需要大量的土地,东营自然就打起了湿地的主意……黄河是中国生态环境的缩影。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从2010年发起了"黄河十年行"。希望以媒体的视角,用十年行时间关注黄河及黄河两岸老百姓生活的变化。冻土养育了黄河2013年8月2日在兰州,"黄河十年行"采访了  相似文献   
36.
风暴潮是海洋灾害中对人类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类型之一,海岸带地区防潮堤坝的修建对抵御风暴潮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综述国内外风暴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沿海防潮堤坝对风暴潮的减灾效益的定量研究方法。以黄河三角洲9711号特大台风风暴潮为例,利用G IS技术模拟了无防潮堤坝情况下海岸带地区的受灾面积以及经济损失,并与实际灾害损失进行对比,得出防潮堤坝减少的风暴潮灾害经济损失为25.7亿元的结果,证实了兴建防潮工程的必要性。利用费用-效益法对防潮堤坝工程进行了成本与减灾效益评估,分析了防潮堤坝修建的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37.
研究河口湿地不同类型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及土壤改良的科学规律。以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柽柳-碱蓬(Tamarix-Suaeda)、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柽柳-禾草(Tamarix-Gramineae)3种灌丛群落类型,分析各群落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柽柳灌丛群落演替对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探讨土壤有机碳与盐分、水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3种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的浓度随演替进程而增加,以柽柳-禾草群落最高,柽柳-碱蓬群落最低;且有机碳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均呈现出与灌丛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并以0—10 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2)3种柽柳灌丛冠幅下土壤有机碳均有明显的聚集性,柽柳-禾草与柽柳灌丛最大富集系数出现在0—10 cm土层,分别为1.93和1.48;而柽柳-碱蓬灌丛最大富集系数在30—40 cm土层,为1.23。(3)柽柳-禾草灌丛与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表现出一定的冠幅边缘聚集性,最大富集系数为0—10 cm土层的1.24和1.22;柽柳-碱蓬群落冠缘有...  相似文献   
38.
黄河三角洲要实现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作为我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制约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具有重要的实验和示范意义.本文分析了生态因素和区域协调问题对运行机制的影响,剖析了目前实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内外类似区域的经验,研究探索了相关区域的管理模式.提出应考虑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产业的战略定位,结合区域特点,形成开放型多层联动的促进机制模式,并在政府推动机制、决策咨询机制、开放式联动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市场机制、创新型人才跨行政区合作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9.
盐地碱蓬是黄河三角洲重要的先锋植物,抗盐能力强,分布范围广,对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稳定和演替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野外取样测定,研究了潮间带和潮上带盐地碱蓬种群的形态及生物量分配特征。在个体大小上,潮间带盐地碱蓬在株高和地径上显著低于潮上带盐地碱蓬;潮上带盐地碱蓬密集分布的株高高于散生分布,而生物量低于散生分布。在生物量分配特征上,潮间带盐地碱蓬Ⅰ以发展花、叶为主,潮上带盐地碱蓬Ⅱ的密集分布以优先发展茎为主,潮上带盐地碱蓬Ⅲ的散生分布以发展枝为主,属于种群发展的稳定阶段。因此,盐地碱蓬通过形态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特征的调节,以适应潮间带和潮上带的不同生境特征,从而达到种群维持和土壤改良的目的。  相似文献   
40.
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的有利条件、开发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