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90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缙云山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产N2O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亚热带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涉氮功能基因(amoA、nirS、nosZ)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的影响,以缙云山5种森林植被类型(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以及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T-RFLP)和荧光定量PCR(qPCR)等分子技术,结合与氮素循环相关的微生物酶活,研究不同森林植被土壤涉氮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的差异.结果表明:①缙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土壤反硝化酶活显著高于硝化势,且针叶林土壤2种酶活均显著低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此外,可溶性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和总氮是影响酶活的主要环境因子.②qPCR结果显示,竹林土壤涉氮功能微生物的丰度最高,而针叶林土壤最低. 3个涉氮功能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可溶性有机碳、总氮、有效氮、总钾以及有效钾显著相关(P0.01).③基于T-RFLP数据,阔叶林土壤涉氮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最高,而竹林最低.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显示:在不同植被间,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表现出显著差异,针叶林土壤涉氮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最独特.此外,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istance-based redundancy analysis,db-RDA)表明:涉氮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受可溶性有机碳(P0.001)、有效氮(P0.002)和土壤含水量(P0.001)调控.④土壤反硝化酶活主要受nirS反硝化菌与氨氧化古菌的丰度和涉氮功能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的影响;而硝化势主要受氨氧化古菌的丰度影响.由上可知,亚热带森林植被显著影响土壤涉氮功能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进而改变其调控土壤的氮素循环的功能.可为我国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与N_2O释放的耦合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2.
Heavy metal pollution affects soil ecological function. Biochar and compost can effectively remediate heavy metals and increase soil nutrients. 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biochar and compost amendments on soil nitrogen cycle function in heavy-metal contaminated soils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biochar, compost, and their integrated use affected ammonia-oxidizing microorganisms in heavy metal polluted soil. Quantitative PCR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abundance of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AOA) and bacteria (AOB). Ammonia monooxygenase (AMO) activity was evaluated by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ost rather than biochar improved nitrogen conversion in soil. Biochar, compost, or their integrated applic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effective Zn and Cd speciation. Adding compost obviously increased As and Cu effective speciation, bacterial 16S rRNA abundance, and AMO activity. AOB, stimulated by compost addition, was significantly more abundant than AOA throughout remedi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OB abundanc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O3?-N (r = 0.830, P < 0.01), and that AMO activity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EC (r = -0.908, P < 0.01) and water-soluble carbon (r = -0.868, P < 0.01). Those seem to be the most vital factors affecting AOB community and their function in heavy metal-polluted soil remediated by biochar and compost.  相似文献   
123.
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群落结构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以湖南省宁乡县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平台,选取不施肥(CK)、全量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ST)和有机肥+化肥(OM)这4种处理,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和MicroRespTM方法,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微生物量、群落结构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真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PLFA含量均表现为OMSTNPKCK;PLFA主成分分析表明,相比CK处理,NPK、ST和OM处理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均发生了改变,特别是ST和OM处理变化更为显著.MicroRespTM结果表明,相比CK处理(1.28μg·h~(-1)),OM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平均利用率最高(1.81μg·h~(-1)),ST处理(1.19μg·h~(-1))次之,NPK处理(0.95μg·h~(-1))最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的偏好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当碳源底物为酮戊二酸、半乳糖和赖氨酸时,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差异十分明显.因此,长期化肥配合秸秆还田或配施有机肥显著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对于培肥地力和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4.
自养微生物在土壤中广泛存在,但其CO2同化能力及其向土壤碳库的输入机制尚不明确.应用14C连续标记示踪技术,选取亚热带区4种典型稻田土壤在密闭系统模拟培养,探讨了土壤自养微生物同化碳向土壤碳库的输入过程和机制及其对土壤碳库活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具有客观的CO2同化能力.标记培养110 d后,供试土壤的14C-SOC含量范围为69.06~133.81 mg.kg-1,而14C-DOC、14C-MBC含量范围为2.54~8.10 mg.kg-1、19.50~49.16 mg.kg-1.土壤自养微生物同化碳(14C-SOC)与其微生物截留碳(14C-MBC)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可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SOC的更新率分别为5.65%~24.91%、4.23%~20.02%和0.58%~0.92%.而且,土壤自养微生物同化碳的输入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DOC、MBC含量变化影响较大,而对SOC影响较小.对微生物在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基本功能的认识在本研究中得以丰富和加深.  相似文献   
125.
不同种植方式对亚热带红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土壤微生物在推动土壤碳循环过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种植方式的改变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采集湖南省盘塘县长期定位试验站红壤稻田(PR)、旱地(UC)及水旱轮作(PR)这3种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样品,采用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的多样性和丰度,研究种植方式改变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种植方式的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数量(以干土计)为2.5×109~1.5×1010拷贝·g-1,与PR相比,UP和UC处理16S rRNA基因丰度显著下降(P0.05).同时,3种种植方式下土壤细菌的优势类群为变形菌(76、90和327 bp;相对丰度47%~53%)和绿弯菌(65 bp;相对丰度10%~12%).冗余分析表明种植方式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导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显著变化,而土壤理化性质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多样性指数分析(香农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示种植水稻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显著高于水旱轮作和旱地土壤.可见,种植方式的改变对土壤群落组成和数量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而水稻种植是亚热带红壤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其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土壤肥力及微生物多样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26.
为了揭示反硝化菌强化潜流湿地的污水处理厂尾水脱氮效果及机理,以砾石、红砖碎块、钢渣、陶粒、土壤为湿地填料,茭白、梭鱼草、黑麦草、红叶石楠为湿地植物,构建了两套湿地系统,其中一套投加菌剂,另一套作为对照组,使用双总体t检验方法分析了投加反硝化细菌B8(Pseudomonas putida)菌液于水平潜流湿地系统的操作与生物强化湿地脱氮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将反硝化菌(B8)菌液连续14 d投加于水平潜流湿地后,在强化潜流湿地运行的58 d内,其NH_4~+-N、NO_2~--N和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5.3%、94.2%和71.5%;而未投菌的潜流湿地的NH_4~+-N、NO_2~--N和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8.2%、74.7%和43.1%,加入菌剂使潜流湿地氮素去除能力大幅提高。双总体t检验方法分析表明,在停止投菌运行的41 d内,接种B8细菌的湿地系统的总氮去除率显著高于未投菌的湿地系统(p0.05);但在停止投菌运行的58 d内,投菌湿地和未投菌湿地脱氮效果的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确定B8强化水平潜流湿地系统的投菌周期为58 d。  相似文献   
127.
利用3种复合基质(沸石+泥炭+红壤、河砂+泥炭+红壤、蛭石+泥炭+红壤,体积比均为18∶1∶1)构建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人工合成污水,分析基质灭菌与接种污水等情况下,不同基质层w(OM)(OM为有机质)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3种复合基质初始w(OM)依次为1.011、6.654和15.896 g/kg,存在显著差异(P<0.01). 复合基质2经灭菌后w(OM)下降26.77%,说明河砂微生物活性最高. 基质灭菌和接种3%污水对湿地w(OM)分布的影响均比较显著(P<0.05),主要是改变了表层的w(OM). 湿地运行45 d后,w(OM)沿基质深度增加明显,并且分布差异显著(P<0.01),OM主要分布于表层;其中复合基质3不灭菌+不接种污水湿地表层的w(OM)高达42.008 g/kg,运行90 d后增至44.228 g/kg,说明蛭石的吸附作用最强. 吸附和微生物作用对复合基质3湿地表层OM积累的贡献大小表现为吸附作用>基质微生物作用>接种污水微生物作用.   相似文献   
128.
A laboratory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biodegradation of an organic test material in an aerobic composting system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addition to carbon conversion, biodegradation can also be monitored through weight loss and physical disintegration. The test method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biodegradation tests, especially aquatic tests, because of the elevated temperature representative for real composting conditions and also because of enhanced fungal degradation activities. A ring test was run using paper and poly-β-hydroxybutyrate/valerate as test materials and cellulose powder as a reference material. The test results and the experience gained by the participants showed that the method is suitable and practicable. Experience with real technical-scale composting facilities confirms that the method provides test results of high predictive value. The test is designed to become a European Standard in connection with determining the compostability of packagings and packaging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29.
评估固体废弃物堆肥腐熟和稳定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用化学方法、生物活性及植物毒性分析等技术,从腐熟和稳定两个方面对堆肥成熟的评估方法作了综述,推荐了几种常用,有用的评估堆肥腐熟和稳定的方法,包括微生物、CO2的产和玫O2的吸收、植物发芽实验、水溶性有机C/N比和腐殖质等化合物的组分的变化,随着分析技术和微生物技术发展,先进、快捷的堆肥评估方法,不断出现,堆肥的生产和使用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0.
污泥的生物处理技术—堆肥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堆肥化,是一种污泥生物处理技术。本文就堆肥化原理、过程、工艺及影响堆肥化的主要凶素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