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4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杉木林取代阔叶林后土壤生物学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福建省南平市溪后安曹下取代阔叶林的70a生杉木车产林(山坡)、32a生杉木“青年林”(山坡)及前茬阔叶林(山脊)土壤生物学活性连续2a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山脊上前茬的阔叶林相比,70a生杉木丰产林土壤微生物总数、生理类群的数量减少、活性下降;土壤酶活性减弱;呼吸作用强度(内源)及添加基质的外源呼吸作用强度降低,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和腐殖质再合成程度降低.32a生杉木“青年林”土壤生物学活性下降则更为明显,说明从杉木取代阔叶林(头耕土)起,土壤生化活性及土壤肥力就存在明显下降现象,轮伐期缩短或林地连栽杉木代数增加,而不采取恢复地力措施,杉木林地地力衰退将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2.
不同收获与清林方式对杉木林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三代杉木林全株、全木和传统收获及传统和全木收获后火烧清理迹地林分营养元素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杉木林采用全株收获和全木收获的营养元素损失量分别是传统收获的1 99倍和1 64倍 ;采伐剩余物火烧导致林地生态系统中N和P2O5 大量损失 ;采用传统收获及随后火烧清理采伐剩余物 ,N和P2O5 损失量比仅采用全株或全木收获的均高。若缩短轮伐期 ,则可能导致立地N和P2O5 的严重亏缺 ;全株或全木收获导致大量盐基离子移出林地 ,可能导致土壤较为严重的酸化趋势。  相似文献   
33.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对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林地的水、土、肥流失及产流过程进行的6年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导致了林地水、土、肥流失的较大差异。随时间推移,这种差异在缩小。林地缺少采伐剩余物覆盖及炼山时有机质烧失是炼山林地严重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影响南方杉木造林地水土流失诸因子中,炼山是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34.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库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土壤有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取决于有机碳的稳定性。为科学评价杉木人工林土壤的碳汇功能及固碳潜力,对湖南省会同县不同发育阶段的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生化特征和物理保护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人工林发育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活性碳库Ⅰ(LPⅠ)、活性碳库Ⅱ(LPⅡ)和重组有机碳(HOC)含量以及微生物熵(MQ)均在中龄林阶段出现最低值,而轻组有机碳(LOC)和顽固性组分(RF)随林龄增加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土壤RF占SOC的比例(顽固性碳指数,Ir,C)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即在中龄林阶段比例最高,在成熟林阶段为41.9%~57.6%,高于幼龄林阶段的38.7%~43.0%;HOC占SOC的比例从幼龄林阶段的86.4%~87.5%下降到成熟林阶段的82.5%~83.9%。总体而言,杉木人工林的发育过程是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土壤有机碳自身的顽固性增强,但受到的物理保护程度减弱。此外,各组分中以LP I对土壤微生物的有效性最高。  相似文献   
35.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Ⅱ:氮素沉降动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福建南平地区 ,对两片杉木人工林 (标记为FFC和XQF)的氮素沉降进行了为期 3a(1994~ 1996 )的定位研究 .结果表明 ,降水通过林冠后 ,穿透雨的氮素含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但树干径流的养分富集现象则十分显著 .降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的氮素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均以夏季最低 ,冬季最高 ,春秋季居中 ,这种格局强烈受降雨量的控制 .在FFC和XQF监测场 ,每年从降雨中输入的NH 4 N分别为 8.73kghm-2 和 4.6 2kghm-2 ,NO-3 N分别为 9.36kghm-2 和 6 .83kghm-2 ,总计氮素输入分别为 18.0 9kghm-2 及 11.45kghm-2 ,其中16 .4% (2 .97kghm-2 )和 4.9% (0 .5 6kghm-2 )在降水过程中直接被两林分的林冠所吸收 .吸收行为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 ,这是杉木生长旺盛的阶段 ,而在秋、冬季则主要表现为淋溶 .林龄和密度是影响林冠对氮素吸收量的两个主要因子 .图 3表 1参 2 2  相似文献   
36.
Abstract

Chlorpyrifos‐methyl was applied twice at 70 g A.I./ha by means of a fixed‐wing aircraft to a mixed coniferous forest near Allardville, New Brunswick. Residue in balsam fir foliage was highest (1 ppm wet wt) 1 hr after spraying and rapidly declined to about 30% within 1 day, but persisted at a very low level (0.03 ppm wet wt) for 125 days. Current year's foliage contained a higher level of residue than old foliage. Chlorpyrifos‐methyl persisted longer in forest litter than in soil. After 125 days, trace amounts (< 6 ppb wet wt) were still found in litter but were not detected in soil. In stream water the residue dissipated very rapidly; more than 90% disappeared 3 hours after the second application and were not detected after 4 days. Low‐level residue (< 0.1 ppm wet wt) was present in the sediment and persisted for 10 days. Although brook trout and slimy sculpin captured in the stream within 3 days of the second application contained residues (< 0.05 ppm fresh wt) none were detected in any fish captured, 9 and 47 days later.  相似文献   
37.
为了研究杉木短柱在高温后残余承载力,制作了一批构件,进行了高温烘烤和轴心压缩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杉木短柱炭化速度和压缩性能变化规律,探讨烘烤温度、防火漆对杉木短柱炭化速度、残余承载力的影响.试验表明,杉木短柱炭化速度随着烘烤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高温后杉木短柱的压缩曲线分为弹塑性阶段和破坏下降阶段,当荷载达到...  相似文献   
38.
分别于2017年3月和12月沿色季拉山318国道采集表层土和冷杉(Abies Mill.)样品,测定了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表层土和冷杉叶中∑16PAH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0.21~366.94ng/g dw和39.53~236.42ng/g dw,组成以低环(2、3环)为主.通过特征单体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表明,色季拉山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同时也受到车辆石油泄漏和大气远距离传输的影响;通过反向气团轨迹判断,色季拉山PAHs大气传输污染主要来自于印度次大陆.色季拉山公路沿线土壤中PAHs的终生致癌风险值均低于1×10-6,说明对当地居民的致癌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39.
桤木混交对杉木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中亚热带会同地区13a生杉木纯林(纯林)和8杉木2桤木混交林(混交林)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并比较了两个林分在群落结构上的差别.结果表明:砹翅目是两个群落在数量上的优势类群,分别占全部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的52.1%和82.4%.杉木跟桤木混交以后,保留了纯林的大部分属性,各类群在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中的地位基本保持不变,双翅目、蜘蛛目、膜翅目仍然是最主要的类群,但这种混交方式改变了一些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参数,多度和丰富度出现上升的趋势,均匀度显著降低.在各类群中,主要以双翅目幼虫的多度和相对多度增加幅度较大,这种变化是降低整个群落均匀度的一个主要原因.图3表2参30  相似文献   
40.
施用不同有机肥料对杉木幼林根际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有机肥料有如下的作用:(1)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杉木根际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其中以牛栏肥和绿肥混施效果最好,施绿肥又比施牛栏肥效果好,并且施用有机肥料能提高微生物中细菌所占的比例;(2)能增加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和芳香族化合物分解菌的数量,其中氨化细菌提高幅度最大,并以混合施用最好,纤维素分解菌则以单施绿肥最高,芳香族化合物分解菌则以施牛栏肥最高;(3)提高了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和蛋白酶的活性为:混合施用>施牛栏肥>施绿肥>不施肥;(4)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杉木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