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48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1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废弃塑料生产涂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介绍以废弃塑料为原料生产涂料的工艺技术,使整个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跃上一个新台阶,达到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的环保目标。  相似文献   
32.
废塑料裂解生产原料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混合物裂解成原料油进行了研究 ,在 44 0℃条件下 ,不同比例的聚乙烯和聚丙烯被裂解。结果发现 ,聚丙烯有最高的液体回收率。几种催化剂被应用到聚丙烯的裂解过程中。裂解产品组分的构成及催化剂的选择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比较几种不同催化剂的催化结果发现 ,复合催化剂有更好的催化效果。本研究为将来的废塑料综合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有用方法  相似文献   
33.
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及降解塑料的生产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废塑料的再生利用,热分解回收低分子化合物和焚烧回收热能的技术,并对国内降解塑料的生产现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4.
废塑料在炼铁工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群 《环境工程》2003,21(1):78-80
介绍了废塑料的处理和利用方法 ,叙述了高炉喷吹废塑料的工艺、优点和国外的实际应用。通过比较 ,认为在高炉中应用废塑料作还原剂能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指出随着喷吹技术的不断完善 ,高炉喷吹废塑料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5.
随着电子产品、汽车报废高峰期的到来,作为其基本材料的热固性塑料的废弃量增长迅速。通过对国内外废弃热固塑料资源化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废弃热固塑料资源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集困难,分类辨识技术低。由于废弃热固塑料的来源存在明显差异,在其回收体系中分别采用P-R模式、D-R模式和P-C-R模式,对不同来源的废弃热固塑料进行回收;并通过制定经济激励措施,细化并强制执行塑料分类标识标准,规范再生行业,加快废弃塑料分类辨识技术研发等对策来促进废弃热固塑料的资源化。  相似文献   
36.
废塑料催化裂解生成汽柴油中试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研究开发了一套废塑料催化裂解一次转化成汽、柴油的中试装置 ,可日产汽、柴油 2 t,能够实现进料、出油和排渣的连续化操作。裂解反应器具有传热效果好、生产能力大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 :在催化剂加入量为 1%~ 3%、反应温度为 35 0~ 380℃条件下 ,汽油和柴油的总收率可达 70 %以上 ;由废聚乙烯、废聚丙烯和废聚苯乙烯炼制的汽油辛烷值分别为 72、77和 86 ,柴油的凝固点分别为 3℃、-11℃和 -2 2℃。该工艺操作安全 ,无“三废”排放。  相似文献   
37.
龚泰  黄鑫炎  谢启源 《火灾科学》2017,26(4):226-231
针对阻燃电缆等难燃材料,为研究其在外界热源条件下的火灾性能与蔓延燃烧特性,研制了基于环形加热的阻燃电缆细观燃烧特性诊断实验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半封闭环形桶式加热与燃烧腔室、样品竖直固定模块和数据采集系统。实验参数的标定及典型阻燃电缆受热与燃烧实验结果表明,常规条件下无法点燃的阻燃电缆,当置于实验平台的加热炉内被加热一段时间后,底部小火源可将其点燃并呈现猛烈的燃烧与蔓延过程。该加热模块能够详细、准确地研究各种阻燃电缆在环形加热条件下的膨胀、引燃及蔓延燃烧的细观特性,而不同的加热模式有助于深入研究阻燃材料在各种热环境下的火灾特性,为阻燃材料的引燃机理及火蔓延模型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38.
一次性塑料垃圾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一次性塑料的管理正逐步成为人类的共识,也是我国塑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通过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一次性塑料管理措施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出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主要有征税、自愿协议、全部或部分禁止、禁令和征税并行4类.对我国一次性塑料管理现状进行总结发现,我国当前针对一次性塑料的管理政策存在分散性以及滞后性等问题,尚未达到系统化.借鉴国际经验,在我国现存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提出完善我国一次性塑料污染的管理对策:①源头管理措施包括分阶段、分领域限制和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使用税收等经济工具将一次性塑料垃圾外部成本内部化,探索替代品实现一次性塑料使用减量化;②使用过程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提高一次性塑料的使用次数从而达到减量化使用的目的;③末端管理措施包括完善一次性塑料垃圾产生者责任制,提高垃圾回收中一次性塑料分拣效率和加快技术创新、促进再生利用等;④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环境意识,这也是一次性塑料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9.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polycarbonate (PC) and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ABS) waste plastics combined with ammonia pretreatment. The PC and ABS plastics show similar hydrophobicity, and ammonia treatment changes selectively floatability of PC plastic while ABS is insensitive to ammonia treatment. The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 indicates the dropping of flotation recovery of PC is ascribed to a decline of contact angl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demonstrates reactions occur on PC surface, which makes PC surface more hydrophilic. Separation of PC and ABS waste plastics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flotation behavior of single plastic.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PC and ABS mixtures were separated efficiently through froth flotation with ammonia pretreatment for different time (13 min at 23 °C, 18 min at 18 °C and 30 min at 23 °C). For both PC and ABS, the purity and recovery is more than 95.31% and 95.35%, respectively; the purity of PC and ABS is up to 99.72% and 99.23%, respectively. PC and ABS mixture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were separated effectively, implying that ammonia treatment possesses superior applicability.  相似文献   
40.
Six types of starch-polyethylene degradable plastics were evaluated for the release of water-soluble toxic compounds under accelerated degradation conditions. A plastic strip (2.5×15.2 cm) was placed in a 250-ml Erlenmeyer flask with 100 ml of ASTM type I water with or without trace element solutions and shaken at 65°C and 110 rpm for 20 weeks in replicates of two. High temperature was used to accelerate the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polyethylene. Plastic degradation was measured by loss of tensile strength, percentage elongation, strain energy, and weight-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The most rapid period of polyethylene thermal degradation was complete for most materials by day 28. Ten-milliliter aqueous samples were removed from each flask at days 1, 7, 28, 56, 84, and 140 (water volumes were maintained at 100 ml with fresh type I water), filtered through glass filters, then evaluated by using the Microtox Toxicity Analyzer (Microbics Corporation, Carlsbad, CA). No water-soluble toxic compounds were dete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rapid film degradation. Toxicity was observed at day 28 for one film and at day 84 for all films, which could possibly correlate with the release of small oxidative compounds such as formaldehyde and acetaldehyde. Because of the sensitivity of this assay, positive results must be confirmed by otherin vitro studies.Journal Paper No. J-14851 of the Iowa Agriculture and Home Economics Experiment Station, Ames, Iowa. Projects No. 2889 and 01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