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474篇
安全科学   72篇
废物处理   87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791篇
基础理论   90篇
污染及防治   181篇
评价与监测   59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This investigation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Non‐Point Source (NPS) pollution in the rural Lake Weatherford watershed in Parker County, Texas. This reservoir is the primary municipal water supply for the City of Weatherford, Texas. The principal method of wastewater disposal is the on‐site system or septic tanks for the small residential areas surrounding the reservoir.

Sources of NPS pollution of interest in this watershed include agricultural operations as well as the residential areas. These sites were identified with the aid of aerial photograph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Suspected NPS problems were substantiated through a sampling program involving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sting of the reservoi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NPS pollution contamination of Lake Weatherford from agricultural sources and seepage from on‐site wastewater disposal systems. Excessive fecal coliform and fecal streptococcus counts (>500 bacteria/100 ml) were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rainfall events and several samples showed values > 100000 bacteria/100 ml. The fecal coliform/fecal streptococcus ratios indicated contamination from human sources, animal sources, and a combination of both.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fluctuated from quite low to high with ammonia as the most consistent problem. High ammonia values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rainfall events.  相似文献   
992.
游离氨和游离亚硝酸对亚硝态氮氧化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浓度游离氨(FA)或游离亚硝酸(FNA)条件下硝化过程常出现亚硝态氮积累,FA、FNA对亚硝态氮氧化菌(NOB)的影响并不清楚.首先用高浓度亚硝态氮污水富集培养NOB,对富含NOB的污泥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表明,Nitrobacter占细菌总数比例为(71±5)%.用此污泥考察不同FA、FNA浓度对NOB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OB的活性随着FA浓度的增大逐渐减小,当FA浓度在10mgNH3-N/L左右时,NOB的活性仅为FA为0时的50%.低浓度的FNA(FNA < 0.03mg HNO2-N/L)对NOB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当FNA3 0.2mg/L时,NOB的活性被完全抑制.采用Aiba模型计算得到FNA对NOB的抑制常数KI,FNA,NOB为0.0968mg/L. FNA在0.0968mg/L左右时NOB活性仅为FNA为0.003mg/L时的50%.  相似文献   
993.
氨氮浓度对CANON工艺性能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考察氨氮浓度对CANON反应器启动过程、运行性能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在2个相同的常温MBR反应器内同时接种取自城市污水厂的普通活性污泥,在限氧条件下启动CANON工艺.其中R1进水氨氮保持80mg/L不变,通过逐渐减小HRT启动,R2则保持HRT不变,通过逐渐增加进水氨氮启动.启动成功后,2个反应器分别在不同氨氮浓度下稳定运行相同时间后,取泥样做扫描电镜观察反应器内微生物形态.同时采用克隆-测序分析技术对2个反应器内全细菌进行16S rRNA分析,鉴定反应器内功能微生物种属.结果表明,R1和R2的启动时间分别为78,50d.TN去除负荷分别达到0.9,0.7kg/(m3·d)以上.反应速率测定结果表明,高氨氮运行的反应器内亚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具有较高的活性,NOB被抑制或淘洗的较为彻底.SEM及克隆测序结果表明,2个反应器中的功能微生物均为亚硝化单胞菌和待定斯图加特库氏菌,R1中存在少量硝化杆菌,而R2中几乎检测不到硝化菌.因此,高氨氮下运行的反应器具有更高的活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4.
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研究UASB-除碳-一体化ANAMMOX工艺的除碳脱氮特性.结果表明:该工艺可实现高效除碳脱氮;在进水COD浓度6210~16365mg/L?TN浓度为990~2100mg/L时工艺出水COD浓度最低为655mg/L,出水TN浓度最低为39.9mg/L.进水中的可降解COD主要在UASB和除碳池中去除(分别为59%和31%),进入到一体化ANAMMOX池中的多为惰性有机物质;TN的去除在除碳池和一体化ANAMMOX池中进行,其中除碳池中TN去除量占工艺TN去除量的53%,主要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ANAMMOX池中TN去除46%,主要通过AOB和AnAOB的协同作用实现.当除碳池出水含可降解有机物时,对后续一体化ANAMMOX池的自养脱氮抑制严重;充分降解除碳池中的可降解有机物是影响系统脱氮效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95.
采用无短路电流的电极粒子串作为三维电极的填充材料,以更好地揭示其电化学反应特性.研究证实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涉及到两个阶段,80min前氨氮的去除机理主要是与在粒子电极阴极端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发生电氧化反应,80min后少量的中归反应起到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更佳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还说明随着槽电压的增大,氨氮去除率不断增大;当电压为25V,pH值为10的情况下得到较大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996.
以MgSO4?7H2 O和Na2 HPO4?12H2 O作为沉淀剂加入到垃圾渗滤液中,形成磷酸铵镁沉淀,可有效去除渗滤液中氨氮含量。最佳反应条件为:pH =9.5、Mg∶N =1.8∶1,P :N =1.8∶1,在此条件下 NH3- N 去除率达97%,COD 的去除率达到20%。  相似文献   
997.
基于洛阳市不同类型氨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数据,主要采取排放因子法构建了2017年洛阳市大气氨排放清单,并以GIS技术为基础进行2 km分辨率的空间网格分配。通过研究得出,2017年洛阳市的大气氨排放量为63.2 kt,排放强度达到4 t/km~2以上,全市主要的氨排放源为畜禽养殖和农田生态系统,排放量分别为43.7 kt和10.4 kt,分别占氨排放总量的69.2%和16.5%。在畜禽养殖源中,肉牛是最大的贡献源,贡献率为30.4%;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氮肥施用是最大的贡献源,贡献率为87.7%。各区县中,宜阳县和伊川县排放量最大,共占氨排放总量的32.0%;偃师市、伊川县为排放强度最高;空间分布特征上呈现北部氨排放量大、南部排放量少、在城市区周边氨排放量较突出的现象。  相似文献   
998.
张振铎 《化工环保》2000,20(5):28-31
对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厂民氨装置甲醇洗工序层气中H2S严重超标排放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采用三次设计、优化生产,不但使H2S排放合格率达标,而且CO2产量也超过了原设计值。  相似文献   
999.
北京氨源排放及其对二次粒子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北京氨源排放状况、以及氨对大气二次粒子生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各种氨源的排放中 ,使用氮肥的贡献最大 ,占 41% ,动物占 34% ,人的贡献为 22% ,污水处理厂占 2% ,而合成氨和氮肥生产只占 1% ;大气氨浓度是北京春、秋、冬3季生成二次粒子的主控因子 .  相似文献   
1000.
北京中关村地区气溶胶的酸性测量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了研究大气气溶胶的酸性及其粒径分布,笔者利用自制环状扩散管和三级撞击式组合采样器采样,pH测量和傅利叶红外光谱技术测量相结合,于1994处冬季至1995年冬季在北京中关村地区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中关村地区气溶胶存在酸性组成,且酸性主要分布于粒径1.5μm以下的细粒子中,测得的细粒子最大酸度为56.6nmol.m^-3,各冬季1994年冬季和1995年夏季气溶胶酸性较强,日平均一般在5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