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2篇
  免费   464篇
  国内免费   2442篇
安全科学   254篇
废物处理   446篇
环保管理   261篇
综合类   3863篇
基础理论   433篇
污染及防治   1107篇
评价与监测   91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352篇
  2012年   465篇
  2011年   413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400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采用过氧化氢在常温常压下对模拟含硫废水进行受控氧化,探讨了受控氧化过程对单质硫收率的影响,并对氧化过程中固相产物的形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过氧化氢投加量为9 m L·L-1、初始p H为6、反应时间为10min条件下,将反应体系氧化还原电位(ORP)控制在(30±5)m V时能较好实现含硫废水的受控氧化,此时单质硫收率达76.35%,当体系ORP由(-50±5)m V升高至(50±5)m V时,副产物S2O2-3收率显著下降,由26.54%下降至5.32%.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氧化过程中的固相产物主要为正交晶系斜方硫;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液相中的单质硫由多个极小的颗粒聚集而成,其粒径由纳米级逐渐增大至微米级.同时,通过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分散剂证明了单质硫颗粒增大的主要原因是颗粒间发生了团聚.  相似文献   
932.
具有γ放射性的~(110m)Ag是核电站放射性废液中的主要核素之一,半衰期长,并且可以通过食物链在海洋生物中富集,研究其高效去除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核电站化学去污过程加入的络合剂(如柠檬酸)对~(110m)Ag的化学形态和吸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模拟核电站水化学环境,研究了柠檬酸对~(110m)Ag化学形态的影响规律,其次研究了不同形态的~(110m)Ag物种在几种优选材料上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由于核电站放射性废液的来源不同,柠檬酸与~(110m)Ag同时形成离子态络合物和~(110m)Ag0/柠檬酸纳米金属复合物;采用过氧化氢与紫外线联合高级氧化的方法能够破坏柠檬酸络合离子及~(110m)Ag0/柠檬酸复合物结构,形成单独的离子态~(110m)Ag+,从而有效地提高了~(110m)Ag物种的吸附去除性能.  相似文献   
933.
We describe here a one-step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Au/TiO2 nanosphere materials, which were formed by layered deposition of multiple anatase TiO2 nanosheets. The Au nanoparticles were stabilized by structural defects in each TiO2 nanosheet, including crystal steps and edges, thereby fixing the Au–TiO2 perimeter interface. Reactant transfer occurred along the gaps between these TiO2 nanosheet layers and in contact with catalytically active sites at the Au–TiO2 interface. The doped Au induced the formation of oxygen vacancies in the Au–TiO2 interface. Such vacancies are essential for generating active oxygen species (*O) on the TiO2 surface and Ti3 + ions in bulk TiO2. These ions can then form Ti3 +–O–Ti4 + species, which are known to enhance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formaldehyde (HCHO) oxidation. These studies on structural and oxygen vacancy defects in Au/TiO2 samples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of HCHO oxidation on oxide-supported Au materials.  相似文献   
934.
A mesophilic,Gram-negative,arsenite[As(Ⅲ)]-oxidizing and arsenate[As(V)]-reducing bacterial strain,Pseudomonas sp.HN-2,was isolated from an As-contaminated soil.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16 S r RNA gene sequencing indicated that the strai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Pseudomonas stutzeri.Under aerobic conditions,this strain oxidized 92.0%(61.4 μmol/L) of arsenite to arsenate within 3 hr of incubation.Reduction of As(V) to As(Ⅲ) occurred in anoxic conditions.Pseudomonas sp.HN-2 is among the first soil bacteria shown to be capable of both aerobic As(Ⅲ) oxidation and anoxic As(V) reduction.The strain,as an efficient As(Ⅲ) oxidizer and As(V) reducer in Pseudomonas,has the potential to impact arsenic mobility in both anoxic and aerobic environments,and ha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As remedi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935.
纳米Fe_3O_4强化混凝-Fenton氧化预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纳米Fe_3O_4与Fe Cl3制备复合混凝剂,利用混凝沉淀-Fenton氧化工艺预处理垃圾渗滤液原水,研究其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纳米Fe_3O_4投加量为2 g/L,Fe Cl3投加量为1.4 g/L时制备的复合混凝剂,在p H值为6.5,转速为300 r/min下快速搅拌1 min,转速为100 r/min下慢速搅拌30 min,沉淀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COD去除率为56.8%,ρ(COD)可由5 240 mg/L降低到2 264 mg/L;利用Fenton氧化处理混凝处理出水,在H_2O_2的投加量为5.5 g/L,n(H_2O_2)∶n(Fe2+)=4,p H值为6,反应时间为80 min,反应温度为25℃的最佳条件下,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5.7%和40.1%,最终出水ρ(COD)和ρ(氨氮)分别为1 003 mg/L和670 mg/L;该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COD、色度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0.8%、59.5%和76.2%。  相似文献   
936.
翻堆频率对厨余垃圾堆肥过程中H_2S和NH_3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研究厨余垃圾堆肥过程中翻堆频率对H2S和NH3排放的影响,以大类粗分后的厨余垃圾为研究对象,玉米秸秆为调理剂,设置4组翻堆频率不同的处理(每周2次,2周1次,2周1次和不翻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翻堆频率的变化对H2S的排放影响不大,对NH3的排放有显著的影响,翻堆频率过高会增加NH3的累积排放量,翻堆频率过低虽然能降低NH3的累积排放量,但会影响到堆肥产物的腐熟。综合厨余垃圾堆肥的无害化指标、H2S和NH3的排放以及最终堆肥产品的毒性检验,在实验条件下,翻堆频率设为每周1次在堆料腐熟的基础上对H2S和NH3减排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37.
目前环境雌激素双酚A(bisphenol A,BPA)所带来的危害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光催化氧化技术作为新兴的高级氧化技术,可快速降解水中双酚A。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光催化氧化技术降解双酚A的机理,并综述了国内外利用新型光催化剂在降解双酚A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为光催化氧化技术在双酚A降解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8.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对粘土进行改性,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分析技术对改性粘土进行表征,分析作用机理;并将改性粘土用于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处理,对处理过程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粘土经过改性后,改性粘土的层间间距增大了0.754 nm;在303.15 K,313.15 K,333.15 K不同温度下,粘土吸附渗滤液中氨氮的平衡的时间为50 min左右,改性后的粘土吸附效果比原土提高了大约2~3倍;改性粘土对氨氮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G~θ在-0.127 kJ/mol^-0.080 kJ/mol范围内,标准摩尔焓变△H~θ<0,吸附反应过程均属自发的放热过程;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粒子内扩散方程。  相似文献   
939.
自组装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检测亚硝酸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N-[3-(三甲氧硅基)丙基]-乙二胺与金溶胶通过自组装制备亚硝酸根的电化学传感器.原子力显微镜图(AFM) 显示纳米金自组装在氨基硅烷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由于质子化的氨基硅烷与带负电的亚硝酸根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纳米金对亚硝酸根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亚硝酸根在该修饰电极上的氧化电位与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电位相比负移了140 mV.利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和微分脉冲安培法研究了亚硝酸根电流响应信号与浓度间的关系.在最优实验条件下,亚硝酸根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0×10-7~1.0×10-3 mol·L-1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测限可达到2.0×10-7 mol·L-1(信噪比为3). 用分光光度法及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对实际样品中亚硝酸根的测定进行了比较,测定结果的差异很小.本研究所提出的测定亚硝酸根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重现性.  相似文献   
940.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由于生化推动力大、投资小、操作简单和运行灵活而倍受关注,但它存在压力波动、容易引起挥发性有机酸积累、颗粒污泥形成慢等不利因素,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介绍了厌氧序批式反应器的操作模式、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指出要推动这项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