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1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01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氧等离子体改性竹活性炭对苯胺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氧等离子体改性前后的竹活性炭表面理化性质的改变及其对水溶液中苯胺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等离子体改性竹活性炭的表面物理性质变化较小,但是表面化学性质的变化十分显著.在实验条件下,当溶液pH值超过5.0以后,3种竹活性炭对苯胺的吸附效率达到最大并基本保持不变.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3种竹活性炭对苯胺的吸附过程均可以在480min内达到平衡,改性竹活性炭的苯胺平衡吸附量显著大于未改性炭,吸附过程均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内部颗粒扩散模型进行描述.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3种竹活性炭对苯胺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模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π-π色散力和氢键作用的增强可能是导致改性竹活性炭吸附苯胺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2.
一株高浓度苯胺降解菌的分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驯化培养,从含苯胺的化工废水处理厂生化曝气池污泥中分离出一株高效苯胺降解菌 H62 ,在苯胺浓度低于3 000 mg/ L 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均可生长. H62 利用苯胺的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 H 为8 .0 ,当苯胺浓度在600 mg/ L 以下时,对该菌不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在含苯胺800 mg/ L 的无机盐溶液中,通气量为0 .4 L/min ,30 ℃,培养15 小时可使苯胺去除率达100 % .经鉴定,该菌株为不动杆菌属( Acinetobactersp .) .  相似文献   
53.
采用湿式球磨法制备微纳级硫铁矿粉末,研究了球磨硫铁矿(BMP)和过硫酸盐(PS)联合处理对水环境中硝基苯(NB)及其还原产物苯胺(AN)的降解效果,分别考察了BMP投加量、溶液初始pH和PS投加量对NB和AN降解的影响,采用TEM、XRD、FT-IR和XPS对反应前后的BMP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反应溶液中TOC和主要离子的变化,采用响应面法设计多因素实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了拟合和优化。结果表明,NB浓度与BMP投加量呈负相关关系,AN浓度与PS投加量呈负相关关系,pH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NB和AN降解效果好。当BMP投加量为5 g·L−1时,NB去除率达99%;当PS投加量为2.5 g·L−1时,AN浓度低于1 mg·L−1。BMP/PS联合处理可以高效降解NB并消减还原产物AN。采用二次多项式和逐步回归法拟合NB去除率、AN浓度和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模拟值与验证实验结果相近,模型精度较好。表征结果表明,BMP单独处理时Fe(Ⅱ)和S2−作为活性物质与NB反应,生成${\rm{SO}}_3^{2 - }$和Fe(Ⅲ)以及中间产物AN;联合处理中BMP中的Fe(Ⅱ)活化PS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rm{SO}}_4^{ - \cdot }$和HO·,其可与AN反应生成${\rm{SO}}_4^{2 - }$和单质S,Fe(Ⅱ)和Fe(Ⅲ)与水中的OH或O2反应,生成铁氧化物。BMP/PS联合处理可以快速高效彻底降解NB,在含NB废水处理或NB污染地下水修复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4.
零价铁-过二硫酸盐连续运行体系去除水中硝基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中硝基苯(NB)的高毒性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因此,本文建立了零价铁-过二硫酸盐(Fe0-PS)连续运行体系以降解水中NB.研究结果表明,单独Fe0柱可还原降解NB,Fe0对不同浓度NB的还原效果均较好,随着流速的减慢及初始pH的降低,NB还原效果变好;但还原体系中总有机碳(TOC)基本没有去除,只是生成了中间产物苯胺(AN).Fe0-PS联合体系中,随着PS的投加,产生的Fe2+活化PS,发生了类Fenton反应,从而使还原产物AN得以氧化降解,TOC去除率可达54.8%;随着Fe0填充量的增加,氧化产物Fe2+随之增加,还原产物AN随之减少.可见,Fe0-PS连续运行体系,以Fe2+为媒介巧妙结合还原与氧化作用,能有效去除NB.  相似文献   
55.
苯胺类化合物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胺类化合物是广泛应用的化工材料,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危及了人体健康.利用微生物方法处理环境中的污染物质目前备受青睐,它有着物理和化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苯胺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包括具有降解苯胺类化合物能力的微生物类群、苯胺类化合物的降解途径及苯胺类化合物降解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苯胺类化合物生物降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56.
吸附-双催化氧化降解苯胺、硝基苯废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苯胺、硝基苯废水利用吸附树脂吸附后,再利用过氧化氢作氧化剂,在亚铁离子和紫外光的双催化下氧化降解。通过对亚铁离子浓度、过氧化氢浓度等因素对光降解影响的考察,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本氧化体系对苯胺、硝基苯废水有明显的降解效果,苯胺、硝基苯废水经该体系处理12h后,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99.7%和95.3%。  相似文献   
57.
西湖底泥对水中苯胺、苯酚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研究了杭州西湖5 个不同采样点底泥对水中苯胺、苯酚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初步探讨了pH和振荡时间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西湖底泥中有机碳含量较高(5.66% ~11.90% ),对水中苯胺的吸附作用及其去除率与底泥的有机碳含量成正相关(= 0.998);对苯酚的吸附作用及其去除率与底泥的比表面积成正相关(= 0.942).  相似文献   
58.
突发排放废水中可能含有大量阴离子和有机物,其会淬灭自由基和限制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的应用。考察了过硫酸钠投加量、Fe2+投加量、pH、Cl${\rm{HCO}}_3^ - $${\rm{NO}}_3^ - $和其他有机物对过硫酸盐降解苯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过硫酸盐和Fe2+浓度的升高,苯胺的去除率也随之增加,但过量投加反而会导致苯胺的去除率下降,活化过硫酸盐氧化去除苯胺的过程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酸性条件有利于Fe2+活化过硫酸盐降解苯胺,但在不投加Fe2+时碱性条件可以活化过硫酸盐;${\rm{HCO}}_3^ - $和硝基苯的存在会抑制苯胺的去除,而${\rm{NO}}_3^ - $对苯胺的去除基本没有影响;酚的加入会促进苯胺的去除;Cl的存在可以促进Fe2+活化过硫酸盐对苯胺的去除,但其中间产物可能会造成潜在的生态风险,后续需进一步研究。同时,在不投加Fe2+时,Cl也可以活化过硫酸盐去除苯胺。通过对自由基的识别,发现${\rm{SO}}_4^ - \cdot $在降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此外,提出了1种计算Fe2+/过硫酸盐体系中${\rm{SO}}_4^ - \cdot $和·OH稳态浓度的简单方法。该计算方法可用于估算降解过程中产生的${\rm{SO}}_4^ - \cdot $和·OH的量,并评价不同活化体系下${\rm{SO}}_4^ - \cdot $和·OH的产率,为氧化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兼性厌氧苯胺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处理印染废水的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系统中分离、纯化并筛选出1株能以苯胺为唯一碳氮源进行代谢的兼性厌氧苯胺降解菌株AN29.经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菌株AN29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其特性为:降解苯胺的最适温度为37℃,降解苯胺合适的起始pH值为6.5~8.0,可以利用苯胺的最高浓度为4 000mg/L,合适起始浓度为500~2 000mg/L.  相似文献   
60.
实验就N-(1-萘基)-乙二胺二盐酸盐对苯胺类测定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测定低浓度苯胺类样品时,N-(1-萘基)-乙二胺二盐酸盐的品质对测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测定低浓度苯胺类样品时建议采用进口N-(1-萘基)-乙二胺二盐酸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