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00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The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phenol and aniline on nonpolar macroreticular adsorbents(NDA100 and Amberlite XAD4) were investigated in single or binary batch system at 293K and 313K respectively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phenol and aniline on both adsorbents in both systems fitted well Langmuir equation, which indicated a favourable and exothermic process. At the lower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s, the individual amount adsorbed of phenol or aniline on macroreticular adsorbents in single-component systems was higher than those in binary-component systems because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phenol and aniline towards the adsorption sites. It is noteworthy, on the contrast, that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the total uptake amounts of phenol and aniline in binary-component systems were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in single-component systems, and a large excess was noted on the adsorbent surface at saturation, which is presumably due to the cooperative effect primarily arisen from the hydrogen bonding or weak acidbase interaction between phenol and aniline.  相似文献   
72.
吸附-双催化氧化降解苯胺、硝基苯废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苯胺、硝基苯废水利用吸附树脂吸附后,再利用过氧化氢作氧化剂,在亚铁离子和紫外光的双催化下氧化降解。通过对亚铁离子浓度、过氧化氢浓度等因素对光降解影响的考察,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本氧化体系对苯胺、硝基苯废水有明显的降解效果,苯胺、硝基苯废水经该体系处理12h后,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99.7%和95.3%。  相似文献   
73.
活性炭吸附分离-生物再生法处理高盐苯胺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活性炭吸附分离-生物再生法处理高盐苯胺废水,对活性炭吸附分离效果、生物再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原理和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当NaCl质量分数为15%时,活性炭对苯胺的饱和吸附量为320~380mg/g,对NaCl的分离效率大于99%。在25℃、接种量为25%的条件下,吸附饱和的活性炭经过120h生物再生,再生效率达80%以上。该方法处理效果稳定,4次循环运行后对NaCl的分离效率和生物再生效率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4.
斜生栅藻降解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苯胺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斜生栅藻降解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苯胺的动力学研究阎海雷志芳叶常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关键词斜生栅藻;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苯胺;降解动力学邻苯二甲酸酯类是广泛使用的人工合成有机物,主要作为塑料和橡胶等化工产品的增塑剂,我国和...  相似文献   
75.
溴氰菊酯对大鼠肝微粒体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了溴氰菊酯对雄性大鼠肝微粒体苯胺羟化酶活力和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溴氰菊酯在动物体内能降低苯胺羟化酶活力(23.80%)和细胞色素P-450含量(21.18%)。该效应与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无关,亦与肝细胞破坏或内质网膜通透性的改变无关。溴氰菊酯本身对肝微粒体酶并不呈现抑制作用,当用肝微粒体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诱导肝微粒体酶后,溴氰菊酯降低微粒体酶活性的效应消失。这表明溴氰菊酯降低肝微粒体酶的作用可能与其干扰肝微粒体酶蛋白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76.
氧等离子体改性竹活性炭对苯胺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氧等离子体改性前后的竹活性炭表面理化性质的改变及其对水溶液中苯胺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等离子体改性竹活性炭的表面物理性质变化较小,但是表面化学性质的变化十分显著.在实验条件下,当溶液pH值超过5.0以后,3种竹活性炭对苯胺的吸附效率达到最大并基本保持不变.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3种竹活性炭对苯胺的吸附过程均可以在480min内达到平衡,改性竹活性炭的苯胺平衡吸附量显著大于未改性炭,吸附过程均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内部颗粒扩散模型进行描述.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3种竹活性炭对苯胺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模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π-π色散力和氢键作用的增强可能是导致改性竹活性炭吸附苯胺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7.
讨论了化工生产过程中活性危害的基本概念、识别方法和步骤,并以苯胺生产装置为例,利用文中提出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活性危害识别.  相似文献   
78.
13X分子筛处理含苯胺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天然岩石矿物为原料,经过较简单的工艺过程合成的13X沸石分子筛用于吸附水中苯胺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分子筛对苯胺的吸附速率非常快,吸附时间为10min时,吸附基本害饱和;一般当分子筛用量为10g/L时,水中苯胺的去除率达95%;随着pH值的增加,苯胺在分子筛上的吸附率减小;温度增加,吸附率有所增加,但常温下,苯胺的吸附率也能达到93%;13X分子筛对苯胺的最大吸附量可达10mg/g,其吸附规律较好地符合Furendlich吸附等温式;饱和了苯胺的分子筛,用质量浓度为20%、温度为60℃的氯化钠溶液洗脱,解吸率近于100%,且解吸后的分子筛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仍能吸附苯胺;说明采13X分子筛处理含苯胺废水,不仅吸附效果好,而且再生能力也强,为实际处理含苯胺废水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79.
苯酚、苯胺对两种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标准试验方法,研究了苯酚、苯胺对藻类、卤虫急性毒性,得出苯酚、苯胺对小球藻的24-96hEC50为82.9- 110.74mg/L,44.40-61.08mg/L,并且在48-72h之间毒性作用最强;苯酚、苯胺对卤虫的48hLC50分别为27.88mg/L和0.794mg/L。对各剂量反应方程进行了X2检验,均符合精度。卤虫对两种物质的敏感性远大于小球藻,可以考虑其用于海水的生物监测。  相似文献   
80.
超声波降解苯胺溶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苯胺溶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超声时间、苯胺溶液浓度、pH值、氧化剂H2O2的浓度等因素对其超声降解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时间越长,苯胺降解率越大;苯胺初始浓度与其降解率基本成线性关系;随着pH值的增大,降解率先增大后减少,在pH=7.3附近降解率最高;对于32.23mg/L的苯胺溶液,H2O2的浓度由0增加到1.6mg/mL,降解率从6.02%增加到93%,再增大H2O2的浓度,对其降解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