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4篇
  免费   321篇
  国内免费   1128篇
安全科学   606篇
废物处理   233篇
环保管理   746篇
综合类   2747篇
基础理论   477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570篇
评价与监测   165篇
社会与环境   179篇
灾害及防治   6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315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287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393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68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人工智能技术对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水污染严重的长江流域需从污染物去除过程的建模与优化、污水处理过程的优化控制、水污染监测系统的构建开展水污染治理研究.传统的水污染处理技术存在污染物去除效率预测精度较低、污水优化控制成本较高、水污染监测滞后效应严重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克服上述问题,因此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污水污染物去除过程的建模与优化、污水处理过程的优化控制及水污染监测系统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全面加强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能力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指导.结果表明:①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径向基神经网络、多层前馈网络-人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对污水污染物去除过程进行建模与优化,为精确预测长江流域重金属(Cr、Cu)、营养盐(TN、TP)、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BDEs(多溴二苯醚)、HCH(六氯环己烷)〕的去除率提供重要参考价值.②采用污水处理的自动控制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递归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模糊神经网络等)构建污水智能控制系统,为长江流域实现高效节能的污水优化控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③利用在线监测仪器和人工智能技术(小波神经网络、多元线性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叠层去噪自动编码器等)建立水污染智能监测系统,为解决长江流域水污染监测响应滞后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对长江流域提高污水污染物去除率,降低污水优化控制成本,提升水污染监测时效性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分别对国内外大型空间环境模拟器的真空系统配置进行了介绍,并对真空系统各个子系统的配置与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重点针对大型空间环境模拟器真空系统中所需的真空抽气策略进行了研究,为后续超大型环境试验设备的研制和试验测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油气集输管道内防腐技术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油气田集输管道的内腐蚀问题,分别介绍了耐蚀材料、衬里技术、涂镀层技术与药剂防腐技术等管道内防腐技术及其现场应用效果,指出了耐蚀金属材料防腐效果显著,但存在经济效益差的缺点。为降低成本,选用双金属复合管替代耐蚀金属材料,但其焊缝位置腐蚀失效频发,成为制约其应用的薄弱环节。耐蚀非金属材料防腐效果显著,但耐高温性能与力学性能较差,受温度、压力与CO_2、H_2S、固体颗粒等介质成分的影响,衬里技术与涂镀层技术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药剂防腐技术的防护效果与药剂类型、加药工艺密切相关,需要根据腐蚀工况监测结果进行实时调整。针对上述内防腐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内防腐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改进现有内防腐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升其防护效果。同时,应开发防腐效果显著、经济成本低、施工简便、易于推广应用的防腐材料与防腐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g-C_3N_4/C-Dots-M复合材料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技术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光吸收性能进行表征。通过电化学测试可见光照射下g-C_3N_4/C-Dots-M复合材料光电极偶联316L不锈钢后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电流密度和电位变化曲线,研究材料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结果可见光照射下,该偶联体系的光致混合电位下降至-0.43 V(vs. Ag/AgCl),光电化学阴极保护电流密度达到4.3μA/cm。结论得益于碳量子点优异的电子传导特性,g-C_3N_4/C-Dots-550复合材料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比纯g-C_3N_4的明显增强。该复合材料在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方面展现了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将某型作动筒的寿命由6000±150起落延长至12 000±150起落。方法采用喷丸强化技术对作动筒的主要承力零件进行喷丸强化处理,提高零件的抗疲劳和抗应力腐蚀性能。通过疲劳寿命试验验证对比喷丸强化处理前后典型零件和作动筒的寿命指标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结果喷丸强化处理前的3件前耳环螺栓试验循环次数均未超过1.8×10~6即断裂,喷丸强化后达到3.6×10~6时仍未断裂。喷丸强化处理后的4件主耳环螺栓与喷丸强化处理前对比,断裂时的试验循环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均值寿命比值大于2.36。喷丸强化处理前后的主前作动筒疲劳寿命试验达到预期的循环次数时,均没有出现断裂或者损坏。结论喷丸强化处理能有明显提高作动筒的抗疲劳和抗应力腐蚀性,强化处理后的零件疲劳寿命能够超过处理前的2倍,可以采用喷丸强化技术延长作动筒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DZ125合金HY3包覆型涂层退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化学法退除DZ125合金HY3包覆型涂层。方法 采用真空电弧镀技术(AIP)在定向凝固镍基高温合金DZ125上制备包覆型涂层HY3,利用化学方法完全退除基体上的涂层,通过失重法研究对比1#和2#退除溶液退除HY3涂层和DZ125合金的退除速率,采用扫描电镜(SEM)对退除后的HY3涂层和DZ125基体的微观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经过100 min,2#溶液可以将20 ?m左右的HY3涂层完全退除,采用1#溶液需要超过100 min才能完全退除涂层。两种对DZ125合金的腐蚀性很小,对于同一种合金而言,1#溶液和2#溶液对合金的腐蚀速率比值为1︰13。在1#溶液中,合金与涂层腐蚀速率的比值为1︰87.65;在2#退除溶液中,合金与涂层腐蚀速率的比值为1︰6.81。结论 1#溶液更加适合退除DZ125合金上的HY3涂层。  相似文献   
17.
从FRP加固金属结构设计研究、界面性能研究、工艺研究、耐久性研究等4个方面回顾了FRP加固金属结构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了FRP加固技术的优势,总结了现阶段FRP修复技术取得的成就和现阶段发展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未来FRP修复技术的发展做了总结。可以预见,随着高性能FRP的不断研制成功以及研究的深入,FRP修复技术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产业的角度论述了环境监测技术产业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产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A sub-surface desert water harvester was constructed in the sagebrush steppe habitat of south-central Idaho, U.S.A. The desert water harvester utilizes a buried micro-catchment and three buried storage tanks to augment water for wildlife during the dry season. In this region,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ranges between about 150–250 mm (6″–10″), 70% of which falls during the cold season, November to May. Mid-summer through early autumn, June through October, is the dry portion of the year.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ub-surface water harvester provides supplemental water for wildlife for 30–90 days, depending upon the precipitation that year. The desert water harvester is constructed with commonly available, “over the counter” materials. The micro-catchment is made of a square-shaped, 20 mL. “PERMALON” polyethylene pond liner (approximately 22.9 m × 22.9 m = 523 m2) buried at a depth of about 60 cm. A PVC pipe connects the harvester with two storage tanks and a drinking trough. The total capacity of the water harvester is about 4777 L (1262 U.S. gallons) which includes three underground storage tanks, a trough and pipes. The drinking trough is refined with an access ramp for birds and small animals. The technology is simple, cheap, and durable and can be adapted to other uses, e.g. drip irrigation, short-term water for small livestock, poultry farming etc. The desert water harvester can be used to concentrate and collect water from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in semi-arid and arid regions. Water harvested in such a relatively small area will not impact the ground water table but it should help to grow small areas of crops or vegetables to aid villagers in self-sufficiency.  相似文献   
20.
The Chesapeake Bay benthic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B-IBI) was developed to assess benthic communi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hesapeake Bay. The B-IBI provides Chesapeake Bay monitoring programs with a uniform tool with which to characterize bay-wide benthic community condition and assess the health of the Bay. A probability-based design permits unbiased annual estimates of areal degradation within the Chesapeake Bay and its tributaries with quantifiable precision. However, of greatest interest to managers is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blem areas most in need of restoration. Here we apply the B-IBI to benthic data collected in the Bay since 1994 to assess benthic community degradation by Chesapeake Bay Program segment and water depth. We used a new B-IBI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at improv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stimates of degradation. Estimates were produced for 67 Chesapeake Bay Program segments. Greatest degradation was found in areas that are known to experience hypoxia or show toxic contamination, such as the mesohaline portion of the Potomac River, the Patapsco River, and the Maryland mainstem.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revealed increased probability of degraded benthos with depth for the lower Potomac River, Patapsco River, Nanticoke River, lower York River, and the Maryland mainstem. Our assessment of degradation by segment and water depth provided greater resolution of relative condition than previously available, and helped define the extent of degradation in Chesapeake B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