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32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92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衡山酸性云水对森林冠层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现场同步采样的方式采集并分析了衡山山顶针叶、阔叶林冠层云水和纯云水样品。比较表明这三类样品的化学组成有很大差别。与云水比较,针叶林冠层云水酸度增加,说明针叶林冠层可放出酸性物质,增加云水的酸度;而阔叶林冠层云水则相反,对云水中的酸有中和作用。在酸性云水作用下,森林冠层被淋失一定的营养物质,这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构成危害。同时,研究还表明植物等天然源排放出的有机酸可对云水体系构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2.
用定位观测研究表明,降雨是林地形成土壤肥力的重要机制;特别是通过林冠层的穿透水和树干的径流水,其养分通量平均要比林外雨高80%左右,但在不向的气候条件下和在不同的森林类型里,降雨输入土壤的养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无植被覆盖的坡地上,降雨会造成土壤侵蚀,使土壤养分入不敷出。  相似文献   
113.
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3个方面对水下爆炸局部空化和片空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理论及数值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新的实验技术在水下爆炸空化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4.
水溶液中4-氯酚在光照下的矿化和聚合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志勇  王文华  彭安  曹福苍 《环境科学》1998,19(6):45-48,51
在光照条件下,4-氯酚溶液浓度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降低,CO2的释放表明在4-氯酚光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矿化作用,通过光子相关光谱表征,确定反应体系存在聚合作用,聚合物具有荧光性。对反应体系进行UV、IR光谱表征,表明这一过程中存在腐殖化作用,有类腐殖质生成,聚合化与矿化相比较,前者是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115.
混合堆肥过程中容重的层次效应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同斌  罗维  高定  郑国砥 《环境科学》2004,25(5):143-147
城市污泥、猪粪混合堆肥表明:升温期和高温期堆体容重分别为0.82g·cm-3和0.66g·cm-3,堆体内的氧气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所需;降温期容重为0.58g·cm-3,通气较充分;腐熟期容重为0.54g·cm-3,通风充分.升温期和高温期仓门附近堆料的容重具有层次效应,降温期大部分堆料的容重具有层次效应,腐熟期堆体容重的层次效应减弱.升温期堆体中轴线附近、高温期仓内壁附近、降温期整个堆体、腐熟期仓门和中轴线附近,堆体深度对容重具有显著影响.升温期和腐熟期,仓门对容重产生显著影响.各堆肥期堆体的容重随深度的增加而呈增大的趋势,容重与堆肥时间满足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16.
通过单变量分析,考察含水率、容重和地下水埋深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风险控制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和地下水埋深与风险控制值为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率和容重在超过某一阈值后,微小变化会使风险控制值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建议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提高水文地质勘察取样和测试质量,获得高代表性的数据,减少风险控制值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7.
以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为基础电极,以双酚A为模板分子,以邻氨基苯硫酚为聚合单体,采用循环伏安法电聚合制备分子印迹聚合膜,利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法研究电极的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双酚A在修饰电极表面的反应是一个受吸附控制的等电子、质子转移的不可逆反应。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双酚A,线性范围为5. 0×10~(-6)mol/L~4. 0×10~(-4)mol/L,检出限为2. 3×10~(-7)mol/L。将该电极用于自来水和牛奶样品的测定,结果均为未检出,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 5%和95. 4%,3次测定结果的RSD分别为4. 0%和5. 7%。  相似文献   
118.
Throughfall and open field bulk precipitation were measured at three coniferous sites during 1995–2002 in the framework of ICP Integrated Monitoring and at five coniferous sites during 1996–2002 in the framework of ICP Forests (Level II). The coniferous canopies acted as a sink for nitrate and ammonium and as a source for base cations: Ca2+, Mg2+ and K+. The estimated share of SO4–S dry deposition from total deposition was 1.5–4 times higher for dormant period compared to growing perio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verage annual throughfall and bulk deposition of SO4–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2.8 and 2.3 times, respectively. Throughfall enrichment with base cations increased in the order Mg < Na < Ca < K. Using Na as a tracer ion, average dry deposition and canopy leaching were calculated. Leaching was the dominant process for TF enrichment by potassium. Leaching of base cations occurred during growing as well as dormant period. The calculated internal flux of Ca2+ and Mg2+ varied in the range of 0.6–2.0 and 0.6–1.2 kg ha−1 per year in spruce and pine stands, respectively. The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K+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8.9–10.9 kg ha−1 per year) in spruce stands than in pine stands (2.7–4.4 kg ha−1 per year).  相似文献   
119.
采用Fenton法处理湿法腈纶聚合废水,考察了H2O2投加量、Fe2+投加量、p H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氧化和混凝作用去除废水污染物的影响,并分析了废水可生化性和特征污染物的变化。结果表明,Fenton法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在初始p H为3.0,Fe2+投加量为15.0 mmol/L,H2O2投加量为90.0 mmol/L的条件下,反应120 min后废水COD去除率可以达到56.8%,其中氧化和混凝作用对应的去除率分别为43.3%和13.5%;处理后废水的BOD5/COD由0.24升高至0.43;处理后废水中丙烯腈以及其他多数有机污染物能被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120.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丙烯酸、丙烯酰胺及改性蒙脱土为原料,纳米腐植酸为基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二硫酸钾为引发剂,制备了丙烯酸-蒙脱土-丙烯酰胺/纳米腐植酸复合树脂(简称复合树脂)。考察了溶液pH、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初始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复合树脂分别吸附Ni~(2+)和Cd~(2+)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35℃、吸附时间90 min、溶液pH为7、初始Ni~(2+)和Cd~(2+)的浓度分别为0.02 mol/L、复合树脂加入量16.7 g/L的条件下,Ni~(2+)和Cd~(2+)的吸附量分别为383.02 mg/g和359.27 mg/g;复合树脂吸附Ni~(2+)和Cd~(2+)的吸附等温线均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复合树脂重复使用6次,其对Ni~(2+)和Cd~(2+)的吸附量分别降低了17.1%和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