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41篇 |
免费 | 314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95篇 |
废物处理 | 62篇 |
环保管理 | 815篇 |
综合类 | 1256篇 |
基础理论 | 281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43篇 |
评价与监测 | 111篇 |
社会与环境 | 249篇 |
灾害及防治 | 17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2篇 |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111篇 |
2022年 | 125篇 |
2021年 | 122篇 |
2020年 | 166篇 |
2019年 | 146篇 |
2018年 | 89篇 |
2017年 | 143篇 |
2016年 | 148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178篇 |
2013年 | 189篇 |
2012年 | 246篇 |
2011年 | 260篇 |
2010年 | 168篇 |
2009年 | 175篇 |
2008年 | 148篇 |
2007年 | 209篇 |
2006年 | 181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128篇 |
2002年 | 89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5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是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重要制度。目前,全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建立,全面进入落地实施应用阶段。本文在对“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现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方面厘清了“三线一单”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下一步“三线一单”体系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推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2.
传统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方法存在测算指标时视角单一和分解指标时行政力量干预严重等问题。基于公平和效率的思想引入破产模型,以湖北枣阳为研究对象,运用6种破产模型解对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有向图博弈理论对各种分解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比例法则和Piniles法则符合“公平优先”主张,适用于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发展阶段和地区应用均衡发展策略;(2)限制均分损失法则和Talmud法则符合“效率优先”主张,适用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阶段和地区应用非均衡发展策略;(3)限制平等法则和限制均分收益法则适用于有发展条件的贫困地区应用重点扶持的发展策略。新方法不仅有效规避了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还为发展策略选择提供了多种方案。 相似文献
43.
44.
为研究含地下采空区的岩质边坡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响应与稳定性,采用SURPAC建立某磷矿的三维地质模型.在边坡坡顶、坡角与采空区四周布置应力与位移监测点.利用接口程序将三维模型导入FLAG3D,计算露天边坡开挖过程中监测点的应力与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坡顶与坡角水平位移与竖向反弹位移随着边坡开挖的进行越来越大,但每步开挖完成后新增的反弹位移越来越小,这与每步开挖的卸载量大小有关.坡顶监测点处于拉应力状态,坡角监测点处于压剪应力状态,在监测点所在位置开挖时,压应力显著变大.地下空区的开挖过程对空区的竖向位移与应力有极大影响,最大主应力在每步开挖完成时突然增加,且增幅很大.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采空区与边坡坡顶及坡脚的位移与应力的量测,以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45.
当前城市化发展使得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各种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显现。城市生态安全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了城市生态安全的相关概念,从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城市生态安全预测与预警以及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格局构建与空间规划4个方面介绍了目前城市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成果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开展的研究,包括:1)探索建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标准体系,以实现城市生态安全的规范化评价,并服务于管理实践;2)加强从更大尺度上开展城市生态安全研究,如从城市群或城乡统筹的角度进行研究;3)加强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态服务安全研究,重视生态系统服务在生态安全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6.
为了解建筑垃圾长期堆放产生的扬尘对大气的影响,选择北京市两个拆迁建筑垃圾堆放场,于2019年夏季、秋季进行降尘连续采样.共收集拆迁原地堆放有效降尘样品11个,异地集中堆放有效降尘样品11个,利用离子色谱法对大气降尘中水溶性离子组分及质量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离子中质量浓度最高的是Ca2+,其次是K+,NH4+浓度最低;阴离子中质量浓度最高的是SO42-,其次是Cl-,NO3-最低,降尘样品呈碱性.建筑垃圾拆迁原地堆放场地Ca2+、Mg2+、SO42-、Cl-、Na+、NH4+平均浓度高于异地集中堆放场地对应各离子浓度.拆迁原地堆放场地中Ca2+、SO42-、Na+、Cl-受局地风向影响较大,空间分布情况与风向扩散趋势大致相同;异地集中堆放场地各离子浓度高值区域分布较原地堆放远,Ca2+、K+、SO42-、Cl-、Mg2+这5种离子空间分布与次主导风向较为相符.同时,两个场地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与距建筑垃圾堆放地的距离有一定的关系,采样点在距堆放中心200 m范围之内离子平均浓度最大,总体来说,距离堆放中心近的采样点位离子浓度高于距离较远的采样点位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47.
微生物主要通过\"体外修饰\"和\"体内周转\"途径影响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累积,而不同的植物输入引起的微生物养分限制对两种土壤有机碳(SOC)组分累积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以陕西省米脂县的撂荒地为对照(CK),测定人工林建设的第3、13、20和37 a的0~5、5~10和10~20 cm土层中SOC、POC和MAOC含量及用于计算养分限制的土壤胞外酶活性,探讨防护林建设过程中SOC积累的微生物养分限制机制.结果表明:①ω(SOC)、ω(POC)和ω(MAOC)分别3.14~8.35、0.44~1.87和1.99~6.72 g·kg-1;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在林地建设第3 a时均显著低于CK(P<0.05),且随防护林建设先增加后降低:0~5 cm和5~10 cm中SOC和MAOC含量在第20 a达到最大,但总体低于CK;10~20 cm中二者在第13 a达到最大且高于CK;0~5 cm和5~10 cm中ω(POC)在第37 a达到最大,10~20 cm中在第13 a达到最大.②0~5 cm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第20 a时最高,其余土层在第13 a最高,但均在第37 a降至最低;0~5 cm中亮氨酸氨基肽酶和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随防护林建设呈增加趋势,第37 a时显著高于CK(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在第3 a时显著低于CK(P<0.05),第20 a时0~5 cm和5~10 cm中其活性最高,10~20 cm中为最低.③第3 a酶化学计量比的向量角度(VA)和长度(VL)显著高于CK(P<0.05),即防护林建设加剧了微生物C、N限制;在防护林建设过程中,N限制减弱,而C限制仅在第37 a时有所缓解.④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第3 a微生物C限制的增强,导致POC含量降低和MAOC含量增加,微生物将主要以\"体内周转\"积累有机碳;随着微生物N限制的缓解,通过\"体内周转\"形成的MAOC含量将会增加.因此,长期的防护林建设利于植物源有机碳累积,且以固氮植物造林将有助于促进稳定的SOC组分增加,提升植被固碳效率. 相似文献
48.
为探究义乌市分质供水系统中水质及有机物的变化特征,分季度调研了3个水厂沿程水质的变化,并采用光谱技术与高分辨率质谱分析了处理工艺对溶解性有机质的去除效果。水质调研结果表明,传统工艺(混凝沉淀-砂滤)对总磷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与50%以上,但对水体中的总氮与总溶解性有机碳的去除效果差。双膜法(超滤-反渗透)全面优于传统工艺,可以将营养盐和有机物的浓度降至极低的水平(去除率>90%)。三维荧光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混凝沉淀仅对地表水中陆源腐殖质组分有明显的去除,对类蛋白质组分的去除效果较差。高分辨率质谱的检测结果表明,混凝对木质素、单宁及稠环芳烃等物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混凝前增设曝气生物滤池并在混凝过程中添加粉末活性炭,能强化工艺对类蛋白质组分和腐殖质组分的去除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水处理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9.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能源则是绿色转型的重要主战场. 深入探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减污降碳的战略内涵,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减污降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Theil指数以及空间Markov链方法,实证分析2010~2022年长江经济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 结果表明: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指数和减污降碳指数均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各省市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水平差距逐渐扩大,减污降碳水平差距先缩小后扩大. 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水平显著增长,协同等级整体呈现从轻度不协同转向轻度协同又向中度协同发展的动态过程,空间上“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局面逐渐显现. ③协同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贡献率显示2017年以前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2018年以后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分地区差异值整体呈现:中游地区>上游地区>下游地区. ④低协同水平的邻域会对本地区协同类型发展产生一定阻碍,较高水平协同度的邻域对本地具有拉动作用. 最后,提出加大低协同水平地区的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强化高协同水平地区的辐射示范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50.
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是影响城镇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因素. 综合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空间交互作用,以及识别乡镇的生态公平和扩张效率水平,对促进城镇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南昌市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扩张的数量和模式进行量化,使用InVEST模型综合估算生态系统服务,然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两者的相互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最后运用公平效率指数识别乡镇的生态公平和扩张效率情况. 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南昌市建设用地扩张逐渐转变为以“飞地式”扩张为主要的扩张模式,中心城区以“填充式”扩张为主;同时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呈现上升趋势,但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下降明显. ②2000~2020年建设用地扩张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建设用地扩张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不同,其扩张模式的转变对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强度加重. ③2000~2020年南昌市各乡镇生态公平和扩张效率的协调性明显提升,生态公平指数总差异从0.378 4降低到0.080 5;区域生态公平呈现优化趋势,但仍有部分地区更注重扩张发展效率,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因此,研究结果认为城镇发展需坚持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综合考虑,合理调整发展政策,并加大对建设用地扩张模式的管制力度,以期避免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