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4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1415篇
安全科学   143篇
废物处理   240篇
环保管理   158篇
综合类   2005篇
基础理论   690篇
污染及防治   539篇
评价与监测   68篇
社会与环境   74篇
灾害及防治   5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0 毫秒
211.
Tebuconazole is a chiral trizole fungicide and widely used in many crops for controlling disease. Tebuconazole is potential toxic to some aquatic organisms but relative information of its isomers is scarce. To detect the endocrine disrupting effects and difference of rac-, R-, and S-tebuconazole, the chitinase activity in Daphnia magna and chitobiase activity in each test medium were used as biomonitors after a 14-day exposur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tinase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rac-, R-, and S-tebuconazole. The chitobiase activity in the test medium was reduced by rac- and R-tebuconazole before day 10, and only one peak was observed at day 10 or day 12 compared with two obvious peaks in the control group (days 6 and 12). S-tebuconazole delayed and reduced the reproduction of D. magna, but did not delay the first chitobiase activity peak, whereas the second peak could not be characterized as the exposure concentration and tim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chitinase activity, chitobiase activity can still be used as a rudimentary model for identifying molt-interfering xenobiotics, and further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212.
催化燃烧处理有机废气及催化剂中毒的防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在Pt、Pd、Ce多组分蜂窝状催化剂上乙醇、环己烷和苯的氧化性能及水蒸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如何防止硫化氢和甲硫醇引起的催化剂中毒。  相似文献   
213.
处理含硫废水的新型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适合处理含硫废水的固相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的稳定性、活性及对实际废水的处理效果,开了含硫废水处理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14.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n掺杂钙钛矿型催化剂LaFexMn1-xO3,并以其为催化剂催化湿式双氧水氧化处理煤气化废水纳滤浓缩液。采用XRD,SEM,FTIR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催化剂均具有标准的钙钛矿型结构,其中,LaFe0.9Mn0.1O3的结构稳定,比表面积大。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中LaFe0.9Mn0.1O3的催化活性最高,且稳定性好,连续使用5次后催化活性未见明显减弱;在H2O2投加量3.0 g/L、n(H2O2)∶n(LaFe0.9Mn0.1O3)=12∶1、反应温度160 ℃、反应压力1 MPa、浓缩液pH 3、反应时间60 min的最优条件下,COD、UV254和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9%、95.2%和68.0%,BOD5/COD由0.02提升至0.40,可生化性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215.
李楠  王鹏  宋伦  邵泽伟  赵海勃 《化工环保》2018,38(3):300-304
以颗粒活性炭(GAC)为载体、铜为活性组分、铈为助剂组分、草酸钠为沉淀剂,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得CuO_x-CeO_2/GAC催化剂。以H_2O_2为氧化剂,微波强化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CWPO)处理二甲亚砜(DMSO)初始质量浓度为1 000 mg/L的废水,处理3 min后DMSO去除率达93.8%。催化剂第7次使用时DMSO去除率仍保持在75%以上。初始废水pH在3~9范围内,DMSO去除率均在85%以上。助剂Ce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使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16.
宜慧  常波  杨玲引  侯丽芳 《化工环保》2018,38(4):461-465
从陕北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7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其中黄杆菌属CC-2、不动细菌属SC-5、假单胞菌属SC-6表现出较强的石油烃降解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总石油烃(TPH)降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得出各因素对TPH降解率影响程度的大小次序为:溶液p H降解温度降解菌接种量摇床转速,且在降解菌接种量为7%(φ)、溶液p H为7、降解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50 r/min的最适处理条件下,菌株SC-6的TPH降解率可达61.23%。原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实验结果表明: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投加有利于土壤TPH降解率和酶活性的提高;"菌株SC-6+营养剂"组修复处理42 d后的TPH降解率可达57.59%。  相似文献   
217.
蔡冬利  张蕾 《化工环保》2017,37(4):487-490
采用催化裂解法处理有机硅高沸物,解决高沸物储存过程中的安全、环保问题。研究了催化剂种类、HCl加入量和精馏高沸物加入量对高沸物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以N,N-二丁基-1-丁胺为催化剂、合成高沸物为原料、HCl加入量为13%(w)的条件下,高沸物转化率为83.10%,二甲基二氯硅烷收率为23.78%;合成高沸物中精馏高沸物加入量为9.0%(w)时,高沸物转化率最高,为85.58%。  相似文献   
218.
以TiO2为载体,选取过渡金属元素Mn为活性组分,稀土金属元素Ce为活性助剂,采用分步共混法制备了Mn-Ce/TiO2催化剂(活性组分负载量16%),系统研究了TiO2载体的晶型和晶粒尺寸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分别以锐钛矿型和金红石型TiO2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其低温脱硝活性相差不大,活性组分均以无定型态高度分散于载体中,以金红石型TiO2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中部分TiO2转变为锐钛矿型;以不同晶粒尺寸TiO2载体制备的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活性相差较大,比表面积较大、晶粒尺寸较小的TiO2载体制备的催化剂,其脱硝活性低于晶粒尺寸较大的TiO2载体制备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19.
郝雅琼 《化工环保》2017,36(5):566-571
建立了金属冶炼进口物料的固体废物鉴别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海关查扣的3种金属冶炼进口物料进行了固体废物鉴别。鉴别结果显示:物料1、2和3的自然属性分别为砷含量超标铜精矿、锰阳极泥、回转窑氧化锌,产生来源分别为有害物质超标的产品、污染控制设施产生的物质、有意识加工的目标产物;物料1和2属于我国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物料3不属于固体废物。本文建立的固体废物鉴别方法可行,可为金属冶炼进口物料的固体废物鉴别和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0.
采用Na BH4还原法将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镀铜废液中的Cu~(2+)制备成纳米铜粉,并采用聚丙烯酰胺(PAM)对还原反应后的废液进行絮凝处理。研究了n(Cu~(2+))∶n(Na BH4)、还原反应温度、还原反应时间及PAM添加量对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的影响,并对回收的纳米铜粉进行了XRD和TEM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n(Cu~(2+))∶n(Na BH4)=4∶6、还原反应温度为50℃、还原反应时间为2 h时,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降低至1.1 mg/L,Cu~(2+)还原率达99.99%;可获得粒径为20~45 nm的近球型、高纯度、由多晶组成的纳米铜粉;当PAM添加量为10 mg/L时,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降至0.35 mg/L以下,达到GB 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小于0.5 mg/L)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