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0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922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45篇
环保管理   94篇
综合类   1414篇
基础理论   319篇
污染及防治   237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为了探讨矿化垃圾再利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的可行性,研究了矿化垃圾生化反应床处理模拟印染废水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势菌群的镜检和提取、培养,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工艺运行参数如下为水力停留时间12~24 h,水力负荷100~140 L/(m3·d),COD污染负荷240~360 g/(m3·d),布水周期为24 h条件下的进水历时为6 h;适宜的工艺运行参数条件下,矿化垃圾生化反应床对模拟印染废水的COD去除率97%以上,总磷去除率95%以上,氨氮的去除率在98%以上;处理模拟印染废水的矿化垃圾生化反应床内的微生物群落以球菌为主,该菌体对模拟印染废水具有良好的专性降解作用。研究结果将对矿化垃圾的再利用和印染废水的处理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22.
采用上流式固定床反应器,在常温下连续运行,考察MnO2对海洋性ANAMMOX菌富集培养的影响,其中接种的海洋海底沉积物采自大连市附近海域。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运行近150 d中,加入MnO2的R1反应器的最大总氮去除速率为137.82 g N/(m3·d),比没有加入MnO2的R2反应器高出近20 g N/(m3·d)。在低温环境(10~15℃)运行时,R1反应器的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比R2反应器均高出10%,且R1反应器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和运行稳定性都好于R2反应器。这表明MnO2的加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洋性ANAMMOX细菌的富集,并增强了ANAMMOX反应器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使其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下运行。  相似文献   
923.
反硝化脱硫菌的代谢特征及其环境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硝化脱硫菌(NR-SOB)是一种具有同步硝酸盐还原和硫氧化能力的功能微生物。探讨了NR-SOB的代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它在废水处理,防腐,天然气、工业废气脱硫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还指出了今后NR-SOB在环境应用方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24.
活性污泥中活性微生物量是表征污染物去除能力的重要指标。探索了荧光染色法直接检测活性细菌的原理和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唾液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活菌细胞浓度与荧光光强的线性相关度都超过0.95;在惰性颗粒物浓度为20 mg/L到60 mg/L的范围内,其对荧光光强的影响可通过线性关系修正;搅拌速度为1 000 r/min且搅拌10 min时前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25.
SMBBR预处理发酵类制药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活性反硝化菌DNF409作为菌种,以SDC-03型生物载体作为填料,通过特异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预处理发酵类制药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2~26℃、DO为2~4 mg/L、污泥质量浓度为2 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16 h的条件下,COD,NH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45%,27.72%,18.54%,84.58%,BOD5/COD由0.17提高到0.38,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提高;出水经后续生化处理达到GB 21903—2008《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926.
Triclosan is an antimicrobial agent, an endocrine disrupting compound, and an emerging contaminant in the environment.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investigating triclosan biodegradation potential of four oxygenase-expressing bacteria: Rhodococcus jostii RHA1, Mycobacterium vaccae JOB5, Rhodococcus ruber ENV425, and Burkholderia xenovorans LB400. B. xenovorans LB400 and R. ruber ENV425 were unable to degrade triclosan. Propane-grown M. vaccae JOB5 can completely degrade triclosan (5 mg L−1). R. jostii RHA1 grown on biphenyl, propane, and LB medium with dicyclopropylketone (DCPK), an alkane monooxygenase inducer, was able to degrade the added triclosan (5 mg L−1) to different extents. Incomplete degradation of triclosan by RHA1 is probably due to triclosan product toxicity. The highest triclosan transformation capacity (Tc, defined as the amount of triclosan degraded/the number of cells inactivated; 5.63 × 10−3 ng triclosan/16S rRNA gene copies) was observed for biphenyl-grown RHA1 and the lowest Tc (0.20 × 10−3 ng-triclosan/16S rRNA gene copies) was observed for propane-grown RHA1. No triclosan degradation metabolites were detected during triclosan degradation by propane- and LB + DCPK-grown RHA1. When using biphenyl-grown RHA1 for degradation, four chlorinated metabolites (2,4-dichlorophenol, monohydroxy-triclosan, dihydroxy-triclosan, and 2-chlorohydroquinone (a new triclosan metabolite)) were detected. Based on the detected metabolites, a meta-cleavage pathway was proposed for triclosan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927.
以上海市区的丽娃河、苏州河以及银锄湖三种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藻类干扰对生物发光法检测水体中细菌总数的影响。分别测定了三种水体中的藻类数量,并对其中的藻类鉴定到了种的水平。对采自三种水体的水样分别采用2μm混合纤维素酯微孔滤膜过滤。结果表明,过滤是提高生物发光法测定水体中细菌总数灵敏度的一种必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28.
从培养基配方、菌种来源、激活时间、菌液用量以及检测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脱氢酶快速毒性检测法进行了改进,确定了整个体系的操作方法。并用HgCl2和NaN3验证了改进后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以天然地表水作为菌种来源,转接培养1次后,混合细菌的脱氢酶活性的稳定性便可达到实验要求。样品液与菌液按照6∶1的比例混合效果较好。混合体系在37℃恒温培养箱中激活50min以上细菌可完全活化,最终检测可用普通分光光度计进行。改进后的方法解决了原方法菌液失活过快,实验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同时克服了检测仪器难以购买的问题,使这一方法得以在普通实验室实现。  相似文献   
929.
针对工业场地有机氯污染土壤探索微生物修复的方法,试验表明:添加土著厌氧菌菌液及营养液的试验组,污染物去除率比空白组明显提高。基因测定结果显示,试验土壤中至少存在具有降解有机氯污染物能力的3种菌种。  相似文献   
930.
随着人们对金属毒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对生物毒性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发光度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法对传统的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培养基中主要组分的浓度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最佳培养基组成:氯化钠(25.00 g·L-1)、胰蛋白胨(4.010 g·L-1)、酵母浸出液(1.200 g·L-1)、甘油(2.475 g·L-1),在此条件下培养14 h后,发光细菌的发光度达到1.7×109RLU,比优化前增加了1倍,菌浓度达到0.85,较优化前增加了5%.在优化培养基组分浓度的基础上,对其他条件(接种量、p H值、温度)进行了单因素发光度影响分析,发现在接种量1%(初始种子液OD595为0.003),测定环境22~25℃,样品p H值为6~8的条件下,利用优化培养基进行急性毒性测定基本不会影响发光度.随后,基于优化后的培养条件对常见金属离子的急性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Fe2+、Z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