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463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114篇
综合类   830篇
基础理论   185篇
污染及防治   248篇
评价与监测   155篇
社会与环境   3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4 毫秒
371.
遵义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试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晓鸣  罗松麟  宋林 《四川环境》2002,21(1):49-50,58
通过分析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阐明形成此规律的原因,对大气污染物的预测和防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72.
我国湖泊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湖泊众多,类型多样,分布不均衡;以浅水、小型、老年消亡期为主,富营养化特征系浮游植物响应型为主;水源污染主要是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污染治理对策应以生态系统修复为根本,控制陆源污染物为前提。  相似文献   
373.
NAPL态石油类污染物在黄土中迁移的稳态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NAPL态石油类污染物迁移的特点,建立了NAPL态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稳态数学模型,提出了综合污染系数的概念;根据延安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和石油类污染物的特性测定了NAPL态石油类污染物对黄土的综合污染系数S=6-8。最后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能够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374.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极为重要。生殖系统是人和动物繁衍后代的重要系统,常见环境污染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正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秀丽隐杆线虫具有身体透明、品系丰富和遗传背景清楚等优点,为生殖毒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已对多种环境污染物的生殖毒性进行了评价。本文重点叙述了重金属、纳米材料、有机物等化学污染,辐射、磁场等物理污染,以及病毒等生物污染对秀丽线虫生殖系统的影响,并归纳讨论了环境污染物造成生殖功能障碍的几种主要机制,如氧化应激、DNA损伤、内质网应激以及神经损伤等,但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毒性效应与其自身的物化性质紧密相关。环境污染物诱导的生殖毒性中不同响应机制之间的关联性、不同发育阶段的敏感性差异、污染物的传代效应以及有效的缓解方式的筛选等都有待进一步的开展。  相似文献   
375.
气体爆燃火焰在狭缝中的淬熄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周凯元 《火灾科学》1999,8(1):22-33
通过叙述可燃气体爆燃火焰在平行板狭缝中传播时产生淬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给出了甲烷,丙烷,乙炔,氢气等四种可燃气体与空气的预混气作为实验介质所进行的爆火焰淬熄实验中,火焰传播速度与淬熄直径、淬熄长度之间的关系。对于气体爆燃火争的淬熄理论模型进行了探讨,得到了有应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376.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其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GIS技术,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3个时期多源数据,首先运用土壤流失方程估算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量,计算土壤侵蚀模数,然后根据泥沙输移比估算水体的泥沙负荷,最后采用颗粒态氮磷营养盐迁移经验模型定量研究鄱阳湖流域非点源吸附态污染物N、P负荷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相对较高的区域位于流域中、上游,这主要由于该区域多为山地陡坡;相对略低的区域位于流域的下游地区,这主要因为该区域平原和丘陵交错分布,土壤侵蚀强度较低。时间变化上,全流域单位面积N、P吸附态污染物负荷大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同时减少的幅度较增加的幅度大。  相似文献   
377.
根据入湖污染负荷监测、调查资料和不同水文条件下流场-水质同步监测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鄱阳湖氮磷营养物质分布、转移和削减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总磷、总氮是影响鄱阳湖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入湖污染负荷与入湖径流水量紧密正相关。(2)鄱阳湖换水周期短,水流更换频繁,氮磷污染物在湖区不会充分混合;氮磷超标水域随着水体流动,逐步向下游转移、扩散;湖水位处于消落状态,通江水道部分水域氮磷浓度超标。(3)湖相状态水环境比河相好,湖相状态一般不会出现大面积的总氮和总磷同时超标。(4)鄱阳湖水环境勉强维持Ⅲ类标准,如果出现损害环境的人类活动,脆弱的水环境将会恶化。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了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78.
Lake water and fish livers and gills of sahar (Tor putitora), spiny eel (Mastacembelus armatus), African magur (Clarias gariepinus), and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from Lake Phewa, Nepal, were assessed for the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metals/elements an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The lake water was neutral with low ionic and metallic concentrations as compared to high-altitude lakes of Nepal. The four elements Cu, Zn, Se, and Cd had highest concentrations in livers, indicating uptake from diet, whereas four other metallic elements Cr, Mn, Ni, and Pb had highest concentrations in gills, indicating uptake from lake water. O. niloticus tended to have most of trace metals in the liver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than the other species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different species were found only for Mn, Ni, and Zn in the gills. A pilot study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muscle revealed that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and related compounds were the dominant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having highest concentrations in C. gariepinus and lowest in O. niloticus.  相似文献   
379.
微塑料与农药污染的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海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微塑料不仅能够对生物造成物理损伤,而且塑料中的添加剂如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多溴二苯醚等也会随着塑料的风化而浸出进入环境,对生物产生毒害,同时,微塑料还能吸附海洋环境中的其他污染物,从而对生物产生联合毒性作用。本文综述了微塑料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聚苯乙烯微塑料能够吸附海水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滴滴涕,从而可能导致这些污染物在海洋生物组织中富集,对人类健康存在直接或间接危害。最后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微塑料与农药污染联合毒性作用的研究方向做了简要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380.
许多研究在使用评价模型进行混合物联合作用模式判别时发现,混合污染物的评价模型曲线和浓度效应曲线之间存在交叉的现象,表现为联合作用模式随混合物浓度发生变化。虽然交叉现象不断被报道出来,但是该现象形成机制的研究却非常欠缺。本文系统分析了文献中出现的交叉现象,探讨了交叉现象可能的形成原因和机制,提出了化合物的hormesis效应是导致交叉现象的关键因素:混合组分中某些化合物在低浓度时会对受试生物的某些蛋白、基因等的表达量产生刺激作用,影响其他化合物对机体产生的效应,从而改变混合组分的联合作用模式。该研究不仅为交叉现象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混合物的生态毒理评估和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