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1篇 |
免费 | 114篇 |
国内免费 | 50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6篇 |
废物处理 | 14篇 |
环保管理 | 114篇 |
综合类 | 866篇 |
基础理论 | 185篇 |
污染及防治 | 294篇 |
评价与监测 | 155篇 |
社会与环境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64篇 |
2020年 | 65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85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110篇 |
2011年 | 139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55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57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problems in the world, and the concerns about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released by human activities from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Although intens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understand the health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most studies have only focused on direct toxic effects and failed to simultaneously evaluate the long-term adaptive, compensatory and secondary impacts on health. Burgeon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ma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give rise to disordered element homeostasis, such as for iron. It is crucially important to maintain concerted cellular and systemic iron metabolism. Otherwise, disordered iron metabolism would lead to cytotoxicity and increased risk for various diseases, including cancers. Thus,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upon iron homeostasis is urgently needed. In this review, we recapitulate the available findings on the direct or indirect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including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heavy metals and pesticides, on iron homeostasis and associated adverse health problems. In view of the unanswered questions, more efforts are warranted to investigate the disruptiv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on iron homeostasis and consequent toxicities. 相似文献
392.
广州城区冬季黑碳气溶胶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初探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利用黑碳(Aethalometer)和气体在线现测仪(Thermo 42i型二氧化硫、43i型氮氧化物争49i型臭氧分析仪)和MAWS自动气象站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分钟黑碳气溶胶(BC)浓度,每1小时SO2、NO2、NO和O3浓度和风速、风向等气象因子观测数据.结果发现,黑碳日均值浓度值为10.5±7.7 μg/m3,浓度变化范围为2.7~34.8 μg/m3.非降雨期BC有相对明显的两个峰值和一个谷值;降雨期BC昼间呈单调上升,夜间呈单调降低.通过对BC与气体污染物相关性分析并结合城市污染源分布,发现BC的最主要来源是工业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
393.
我国自2018年1月1日起开征环境保护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授予地方政府适用税额和应税污染物项目数的调整权限。为推动地方环境保护税政策制定和出台,本文在对工业企业生产运营、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数据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边际治理成本+调整系数"的地方环境保护税税政制定方法,用该方法计算了某地区水污染物环境保护税适用税额,并对环境保护税应税污染物项目数增加的必要性展开了探讨。计算结果显示,该地区工业企业水污染物边际治理成本为2.36元/污染当量,可制定水污染物环境保护税额为2.8元/污染当量,应税污染物项目数按照一类水污染物前五项、二类水污染物前三项征收为宜。 相似文献
394.
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地表水特定项目中包括微囊藻毒素-LR在内的13种污染物,对测定条件进行优化,使得各目标化合物均能在3min内检测完毕.试验表明,方法在各测定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0.99,各目标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为0.12μg/L~8.40μg/L,地表水样的加标回收率在62.0% ~104%之间,6次平行测定的RSD〈6%.用该方法测实际水样,阿特拉津和马拉硫磷被检出,质量浓度分别为0.6μg/L和0.7μg/L. 相似文献
395.
利用在线高分辨观测手段研究烟花爆竹燃放的大气污染物理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在线多参数高分辨观测手段对2013年春节期间上海市的两场烟花爆竹燃放事件进行了观测,获得了烟花爆竹燃放期间大气中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PM)的主要化学组成、质量浓度、数浓度、体积浓度及粒径分布等.结果表明,燃放烟花爆竹对PM和SO2的影响最为显著,对NOx和CO的影响较弱;烟花爆竹燃放期间,PM2.5中K+、Cl-、Mg2+的浓度增加最为显著,其次为SO2-4,OC、EC、Ca2+有一定增加,而对NO-3和NH+4影响尚不明确;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大气颗粒物以0.1~0.5μm的颗粒为主,其数浓度贡献率超过60%,其次为20~100 nm的颗粒,而在非燃放时段则以20~100 nm为主,其次为0.1~0.5μm;颗粒物体积浓度以0.1~0.5μm为主,其次为0.5~1.0μm,两者的贡献与非燃放时段没有明显差异.燃放时段具有较高的K/S质量比(1.20~4.33),远高于非燃放时段(0.10~0.80),与典型黑火药的K/S比相印证. 相似文献
396.
汞(Hg)是一种具有生物毒性、易挥发的有害金属元素。在大气中主要以气态单质汞Hg0的形态存在,具有较长的大气滞留时间,能随大气环流扩散到全球。多尺度监测大气Hg0的浓度对于评估《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履行效果极为关键。由于操作简易且不易受恶劣环境影响,被动采样器是现有大气Hg0主动监测技术的有效补充。近期研究表明被动采样器(MerPAS)采集到的大气Hg0可以同时应用于汞浓度与稳定汞同位素的分析。鉴于MerPAS在大气汞的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前景,本文对MerPAS的结构、原理以及其在大气Hg0浓度和同位素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并通过实地采集天津市市区的大气汞来验证其汞浓度和同位素测试的可靠性。结果显示:MerPAS能够准确地监测大气汞的浓度,并很好地保存大气Hg0的同位素信号,特别是非质量分馏信号。 相似文献
397.
采用便携式质谱仪,通过对某化工园区某企业有机污染物调查,分析确定了该企业的特征污染物。为企业排污治理、安装有机物在线监测设备和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8.
399.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问题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POPs)的定义、来源和特征进行了介绍。阐述了POPs对环境安全性构成威胁的原因。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别是12类优先控制的"dirtydozen"的环境污染状况,并分析了这些物质在全球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存在的量和来源。这些物质在不同生物体内的浓度存在差异,反映出它们在食物链上的生物累积和放大,也加剧了对环境和人体的毒害作用。总结回顾了有关POPs的相关基础研究,并对将来继续深入研究和对环境监测的指导意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