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83篇
安全科学   95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127篇
综合类   314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82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Earthen embankment dams comprise 85% of all major operational d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ssessment of peak flow rates for these earthen dams and the impacts on dam failure are of high interest to engineers and planners. Regression analysis is a frequently used risk assessment approach for earthen dam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decision support tool for assess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nine regression equations commonly used by practitioners. Using data from 108 case studies, six parameters were observed to be significant factors predicting for peak flow as a metric for risk analysis. We present our work on an expanded earthen dam break database that relates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and underlying data. A web application, regression selection tool, is also presented to asses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a given model for a given test point. This graphical display allows users to visualize how their data point compares with the data used for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These contributions improve estimates and better inform decision makers regarding operational and safety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52.
Groundwater exchanges with most lakes are rarely quantified because there are many technical challenges to quantification. We investigated a lakebed mapping approach to infer the relative areas of groundwater exchange in 12 prairie shallow lakes and five Laurentian mixed forest shallow lakes in Minnesota, USA in 2011. We used a relatively common approach (seepage meters) to provide baseline information on the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of flow at four locations in each lake. To expand from point measurements to the whole‐lake scale, we explored use of specific conductivity as a cheaper and more time efficient proxy for groundwater discharge to lakes. We validated the approach at near shore stations in each lake where seepage meter measurements and specific conductivity surveys overlapped. Specific conductivity surveys provided a similar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discharge compared to seepage meters for 50% of the lake‐sampling period combinations. The lakebed mapping approach, when validated for a lake with a limited number of seepage meter (or alternative methods) measurements, offers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more time and labor efficient over the use of a similar number of seepage meter monitoring locations; seepage meters (or piezometers, for example) are costlier in terms of equipment and labor, even for single‐lake studies. We show the combined approach could provide useful baselines for understanding and mapping groundwater exchange in shallow lakes.  相似文献   
153.
目的研究管道走向和卡箍位置对管道应力的影响。方法以飞机典型液压管路系统为优化对象,对管路系统及支持结构进行动力学参数化建模,使用MATLAB和MSC.NASTRAN构筑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减振优化计算平台,以管壁结构和飞机支持结构的动态应力响应最小为优化目标,对管路走向(包括拐折位置、曲率半径)、卡箍位置进行优化计算,从而建立一种飞机管路系统设计中的自动减振优化计算方法。结果使用建立的减振优化计算平台优化计算设计后,飞机典型液压管路系统最大动态应力值降低了50%。结论提供的优化方法能够有效地通过优化管道布置参数降低应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4.
石油污染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北是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在石油大规模开采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石油的泄露倾洒,从而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为了探讨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以3种不同土质土壤(塿土、黄绵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3种土壤在4个不同污染梯度(0.5%、1%、2%和4%)下的土壤润湿性试验和饱和导水率实验,同时以清洁土壤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当土壤受石油污染时,会引起其润湿性发生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斥水性,该变化在风沙土上表现尤为明显;石油污染使3种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均随着污染浓度的增大而呈现下降趋势,饱和导水率虽有降低,但是对于同一土质的土壤来说,均在一个数量级内。  相似文献   
155.
为了改进现有反映单种群增长的Logistic(逻辑斯特)模型,使其能更好地对水动力影响下藻类的种群动态关系进行表征,进而验证水力剪切作用引起的营养盐混合和均化作用对藻类生长的影响,采用恒温(25℃)和恒定光照(4 000 lx,光暗比12 h:12 h)的培养试验,对水华中常见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在水力剪切条件下的种群动态增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静止条件,不同的水力剪切(100、200、300和400 r/min)作用均促进了四尾栅藻的增长,并且均存在最大Chla浓度.②结合藻类种群动态增长的Logistic模型和传质理论,构建了水力剪切效应下单藻种的种群动态增长模型(R2>0.95).模型结果显示,水力剪切作用是藻类最大生物量的控制因素.在空间有限的富营养条件下,Chla浓度在体积平均流速为0.101 m/s(200 r/min)条件下的最大生物量为15 328.2 μg/L,是静止条件的1.75倍,大于其他水力剪切条件,与试验结果吻合,传质系数(kc)对四尾栅藻最大生物量的促进系数(kM)为945.1.③水力剪切主要通过改变藻细胞层流边界层以外环境的营养物质浓度分布,从而对藻类的种群规模产生影响.④水力剪切效应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随着剪切强度的增加,在不产生藻类的机械损伤的范围内,藻类种群会达到一个稳定期.研究显示,理论上解释了水力剪切效应对四尾栅藻动态增长的影响机制,实现了水力剪切作用和营养盐通量共同影响四尾栅藻种群增长关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6.
针对含NO3--N与较高浓度SO42-实际工业废水处理较难的问题,考察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连续运行的CO2-氢基质膜生物膜反应器(CO2-MBfR)处理模拟废水和实际工业废水的性能,结果表明,2种废水的出水NO3--N浓度均随着HRT的减小而增大,模拟废水中NO3--N的处理效果和电子通量分配比例均优于实际废水,但其电子通量分配的格局基本不变:NO3--N和SO42-的电子通量分别在90.09%~97.49%和2.51%~9.91%左右.要实现实际废水总氮达到15mg/L的排放标准,需维持HRT不少于10.4h.  相似文献   
157.
为更合理地进行应急方案比选,减少不确定因素和决策者偏好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构造了1种更加适应水利工程应急决策的模型。针对应急决策环境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引入区间直觉模糊集表达评价信息,采用区间直觉模糊熵计算各指标权重;通过构造备选方案两两比较矩阵,运用区间直觉模糊距离测度公式计算方案间的损益值;结合TODIM法计算各方案相对占优度并进行比较排序,确定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损失规避系数确定的前提下,选择任一区间直觉模糊距离公式都不影响方案的优劣排序,决策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8.
为优化水解酸化-地下渗滤系统(Hydrolytic Acidifi-cation-Subsurface Wastewater Infiltration System,HA-SWIS)工艺参数,提高分散式污水处理效果,通过控制HA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搅拌速度、SWIS水力负荷(Hydraulic Load Rate,HLR)及干湿比,考察系统COD、NH4+-N、TN和TP的去除效果。由于温度控制在18~22℃,忽略温度对COD、NH4+-N、TN和TP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优化参数改变,HA-SWIS联合工艺去除污染物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当HA搅拌速度为15 r/min、HRT为2 h时,SWIS的HLR为0. 08~0. 12 m3/(m2·d),干湿比为1∶1~2∶1时,联合工艺对COD、NH4+-N、TN和TP的去除效率最高,分别为92. 0%、78. 6%、65%和92. 7%。该装置占地小,基建费用低,无需药剂投入,每吨水处理费用0. 46元/t,处理水质可回用,满足景观水要求(GB/T 18921—2002),适用于管网不完善地区。  相似文献   
159.
利用在温室内构建的串联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装置,以芦苇为湿地植物,填充砾石,研究两种水力负荷(0.2和0.4 m/d)、3个串联级数、有/无植物等对处理北京市清河河水磷去除的影响,试验共持续144 d. 结果表明:①在进水ρ(TP)为0.50~1.77 mg/L(平均值为1.15 mg/L)、ρ(DTP)为0.41~1.53 mg/L(平均值为0.9 mg/L)的条件下,TP去除率随进水ρ(TP)的升高而升高. ②水力负荷为0.2 m/d时,有、无植物3级串联系统磷的去除率分别为38.36%、26.85%;水力负荷为0.4 m/d时,分别为32.42%,23.99%,说明低水力负荷与有植物的条件利于除磷. ③有植物3级串联系统TP去除率平均值为38.36%,大于2级串联系统(28.30%);无植物3级串联系TP去除率平均值为26.85%,大于2级串联系统(21.81%)和1级串联系统(14.98%),串联级数增加,磷去除率升高. 研究显示,水力负荷为0.2 m/d时,有植物3级串联系统的TP去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0.
本文研究了在"跌水曝气式生物滤塔"专利(专利号201020207090.9)基础上增设电气石纤维滤料层的多级跌水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效能,从水力负荷和容积负荷两方面证明改造后的多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低浓度生活有机污水的有效性和负离子材料对滤料层净化效率的改进效果,为类似多级跌水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