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76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32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274篇
基础理论   79篇
污染及防治   83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建立了一套中试规模的污泥臭氧原位减量(SOR)系统,通过长期(111 d)运行考察了其对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和阿奇霉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SOR工艺可以实现剩余污泥零排放,化学需氧量和氮的去除性能与常规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接近,但除磷性能有所下降.SOR工艺出水中目标抗生素浓度与常规A/A/O工艺无明显差别,而污泥中目标抗生素含量明显低于常规A/A/O工艺.质量衡算表明,目标抗生素在A/A/O及SOR工艺中的输入输出均渐趋平衡;SOR工艺进水中91.2%~98.1%的目标抗生素被臭氧降解,而常规A/A/O工艺进水中82.3%~91.2%的目标抗生素随剩余污泥排放.因此,SOR工艺可以同步削减污水处理厂中剩余污泥及抗生素向环境中的排放.  相似文献   
42.
Molecular techniques and modelling are presented as powerful tools required in the performance of efficient soil and water bioremediation systems. An Escherichia coli CC118-D strain was constructed by inserting the Klebsiella pneumoniae hpa B gene, coding for the unstable 3,4-dihydroxyphenylacetate 2,3-dioxygenase, into its chromosome. When the constructed strain was immobilized, both enzyme stability and viability increased along the studied period, in absence of antibiotic. We proposed this strategy as an approach to overcoming plasmid instability and to enhance enzym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avoiding antibiotic utilization. A model was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 behaviour of bacteria and pollutants in a bioreactor system, considering: fluid dynamics, molecular/cellular scale processes and biofilm formation.  相似文献   
43.
城市土壤污染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造成城市土壤污染、侵蚀、酸化和硬化以及土壤生物和植被退化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直接危及到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城市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近10多年来,国内外有关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微有机物污染,生源要素污染和城市土壤污染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等诸多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就以上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总结与阐述,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有关城市土壤污染研究的发展重点与趋势,以期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生物修复技术是治理大面积污染区域的一种有价值的修复方法。对国内外最新的生物刺激和生物强化技术进行调研,总结了该技术对治理近岸海域石油污染的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施加营养盐技术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生物修复技术尚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45.
西安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规律FLAC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西安地铁深基坑变形规律理论与监测的研究对指导西北地区深基坑信息化施工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西安地铁2号线某车站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完成了车站深基坑施工监测方案设计,对深基坑施工过程进行了FLAC计算模拟,重点研究了桩体变形、钢支撑轴力、基坑周边地表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复杂环境下城市地铁车站站深基坑明挖施工时,现场监测是信息化安全施工的保证,采用钻孔灌注桩和钢支撑的复合围护方案作为车站深基坑的围护结构是合理的,土方分层开挖方式和钢支撑预应力施加是减少空间效应保证安全施工的重要措施。桩身水平位移特别是桩顶水平位移是围护结构变形特性的直接反映,围护桩变形最大的地方为基坑中部到三分之二基坑深度处。基坑围护结构附近的地面隆起量明显小于基坑中部的隆起量,随着开挖深度增大,隆起量逐渐由基坑中部最大转变为两边大中间小的型式。  相似文献   
46.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地下原位脱氮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爱中  张慧  李宗良 《生态环境》2007,16(6):1814-1818
氨氮是城市垃圾厌氧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常见的污染物。由于氨氮的持久性和生物毒性,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氮的脱除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文中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基础,论述了厌氧渗滤液回灌、强制通风好氧填埋、准好氧填埋和生物反应器填埋四种垃圾渗滤液原位脱氮处理技术的原理、技术特点、工程投资、运行成本以及处理效果等;指出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原位脱氮技术的未来研究重点:填埋场内脱氮机理和脱氮速率的深入研究、工艺控制优化研究以及生物反应器填埋的实际应用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47.
土壤和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环芳烃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难降解的危险性"三致"有机污染物。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是其归宿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对于土壤中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微生物一般以唯一碳源方式代谢;而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对四环或四环以上的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一般以共代谢方式开始。文章重点论述了多环芳烃的来源、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生物降解机理、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以及生物修复方法。认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降解机理与降解途径,基因工程技术在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方面的应用,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的机理及其在实际处理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48.
采用了从农药厂阿特拉津生产车间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出的菌种AT菌 ,进行了农药阿特拉津污染地下水微生物治理的模拟实验研究 ,在实验条件 (T =10℃ ,pH =7.5 )与野外含水层的条件基本一致情况下 ,难于生物降解的污染质阿特拉津的一次投菌降解率可达 3 1.0 8% ;设计了两种有效细菌的投放方式以模拟野外条件下的菌种投加条件。另外 ,AT菌的作用会造成被治理含水层的渗透性能降低 ,两种投菌方式下 ,实验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分别下降 60 .5 4%和 3 4 5 6%。清水冲洗 10d的渗透性恢复率分别为 48.96%及 81.3 6% ,说明清水渗透恢复的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9.
Evolution of trimethylbenzoic acids in the KC-135 aquifer at the former Wurtsmith Air Force Base (WAFB), Oscoda, MI was examined to determine the functionality of trimethylbenzoic acids as key metabolite signatures in the bio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an aquifer contaminated with JP-4 fuel hydrocarbons.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trimethylbenzoic acids 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concentration profiles exhibited by 2,4,6- and 2,3,5-trimethylbenzoic acids temporally and between multilevel wells reflect processes indicative of an actively evolving contaminant plume. The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trimethylbenzoic acids were 3-10 orders higher than their tetramethylbenzene precursors, a condition attributed to slow metabolite turnover under sulfidogenic conditions. The observed degradation of tetramethylbenzenes into trimethylbenzoic acids obviates the use of these alkylbenzenes as non-labile tracers for other degradable aromatic hydrocarbons, but provides rare field evidence on the range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alkylbenzenes and isomeric assemblages amenable to anaerobic degradation in situ. The coupling of actual tetramethylbenzene loss with trimethylbenzoic acid production and the general decline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compounds demonstrate the role of microbially mediated processes in the natural attenuation of hydrocarbons and may be a key indicator in the overall rate of hydrocarbon degradation and the bio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the KC-135 aquifer.  相似文献   
50.
油泥废弃物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正交试验 ,探讨了堆腐法处理油泥废弃物过程中调控因子 (肥料、客土、水分和 pH)的影响。结果发现 ,投加一定量的客土是影响处理效果的重要因子。通过正交试验选择和确定的最佳处理条件为 :在自然温度 >2 0℃的情况下 ,客土投加量 2 0 %、肥料 10 %、菌剂 5 %、控制水分 30 % (烘干基 )和pH 7。优化条件的建立为油泥废弃物的深度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