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1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691篇
安全科学   139篇
废物处理   107篇
环保管理   93篇
综合类   1122篇
基础理论   184篇
污染及防治   312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业废水中膜污染及膜过滤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中试试验装置处理制革、印染工业园区混合废水,考察了悬浮污泥浓度(MLSS)、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和松散型胞外聚合物(EPS)表征总量、胶体粒子等因素对膜污染发生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试验装置启动后的120 d内,发生轻度膜污染现象,过滤膜阻力R20从1.5×1012m-1增加至1.8×1012m-1.MBR池内胶体粒子浓度与膜过滤阻力变化呈现明显的线性相关,而MLSS、SMP和EPS表征总量等因素的变化与膜过滤阻力的变化不存在相关性.分析认为胶体粒子是引起该试验装置发生膜污染现象的主要因素,其成因可能是胶体粒子通过附着在膜表面,沉积堵塞膜孔,从而造成膜污染.  相似文献   
992.
硒对水稻吸收积累和转运锰、铁、磷和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莹  黄益宗  黄艳超  刘云霞  梁建宏 《环境科学》2013,34(10):4119-4125
采用土壤盆栽法研究硒对水稻吸收积累和转运锰、铁、磷和硒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添加Se可导致水稻铁膜、根系、茎叶、谷壳和糙米中Se含量显著提高,水稻茎叶、谷壳和糙米中Mn含量显著降低.当土壤添加0.5 mg·kg-1Se和1.0mg·kg-1Se时,水稻茎叶Mn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32.2%和35.0%,谷壳Mn含量分别降低22.0%和42.6%,糙米Mn含量分别降低27.5%和28.5%.Se对水稻各部位的P和Fe(除谷壳外)含量影响不大.土壤添加Se对水稻铁膜、根系、茎叶和谷壳向糙米转运P和Fe的影响均不显著,但Se添加可以显著地降低水稻铁膜和根系向糙米中转运Mn的能力.与对照相比,土壤添加1.0 mg·kg-1Se导致Mn由铁膜和根系向糙米中的转运系数分别降低38.9%和37.9%.添加Se对水稻铁膜、根系、茎叶、谷壳和糙米中Mn、Fe、P和Se的分配比率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暗示可通过土壤添加Se来减少水稻对Mn的吸收积累和转运,从而降低Mn通过食物链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探讨铁元素在煤中的赋存状态,根据煤灰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的不同选择了7个煤样,用硝酸-高氯酸-氢氟酸湿法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这7个煤样中的铁含量.采用超声波辅助逐级化学提取方法,研究了这7个煤样中铁元素的赋存状态,超声波独特的空化作用促进了提取试剂与煤粒子的接触,强化了溶解过程,使提取实验耗时大大缩短.逐级化学提取实验所得铁的分量和与湿法消解测定铁的结果接近,说明逐级化学提取实验设计合理;煤中的铁元素以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硫化物结合态、铝硅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这5种形式存在,其中碳酸盐结合态是5种存在形式中最少的,其质量分数不超过3.1%,硫化物结合态在40%以上,最多达到81.5%,是最主要的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994.
丁志江  张娜  肖立春  肖林 《环境工程》2013,31(4):137-139,65
粉尘浓度测量是高炉煤气回收利用时保证燃气轮机安全运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测量装置的精确度。研究了纤维直径、粉尘平均粒径及采样时间等因素对测量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细玻璃纤维有更高的粉尘收集效率;能很好地收集粒径在10μm以下的粉尘颗粒;粉尘最佳采样时间为5 min。通过对滤膜和滤筒等速采样装置在不同管道风速下的标准偏差值的计算,验证了该装置测量结果有重复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995.
超声波辅助壳聚糖/零价纳米铁降解酸性品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的壳聚糖/零价纳米铁处理废水中染料——酸性品红,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不同表征手段对颗粒物进行晶体结构、形貌与尺寸表征分析.结果发现,壳聚糖可与纳米铁形成稳定的包裹体,从而降低了纳米铁的团聚性并提高了纳米铁的反应性能及抗氧化性.在超声波辅助下,发现壳聚糖稳定纳米铁粒子对酸性品红有降解作用,置于空气中65 d后壳聚糖稳定纳米铁仍具有反应活性.在25℃、壳聚糖稳定纳米铁投加量0.4 g·L-1、溶液pH =4.96、酸性品红初始浓度100 mg·L-1的条件下,反应20 min内对酸性品红的脱色率超过99%,其降解过程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反应的活化能为55.34kJ·mol-1,说明降解过程是化学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996.
针对企业硝基氯苯装置产生的高毒性、难降解的硝基苯类废水,开发出全混态零价铁-芬顿组合预处理工艺,并分别优化了零价铁还原和芬顿氧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pH为2.0、零价铁投加量为220 mg/L时,废水中硝基苯类物质的去除率可达98.5%以上。出水pH约为3.0,继续投加3000 mg/L的H2O2,Fe2+投加比按C(Fe2+,mg/L):C(H2O2,mg/L)=1:10,1 h内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且B/C由0.08提高到0.45。可见该组合预处理工艺可大幅削减废水毒性、改善可生化性,且直接运行成本仅为26.28元/吨,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97.
王代芝 《污染防治技术》2007,20(6):22-23,31
研究了在静态下的絮凝沉降法处理含铁废水,实验了不同操作条件对铁的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可去除废水中的铁高达99.97%,处理后的残液中,铁含量小于0.5mg/L。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铁矿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998.
赖耀富  赖诚 《四川环境》1993,12(4):33-34
肉联厂废水具有高生物降解性,其水质及排放量随季节变化很大,一般的小型肉联厂不能承担传统的处理方法,本文所述工程为应用厌氧接触发酵-稳定塘工艺,以及用新型过滤材料,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处理小型肉联厂废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999.
刘颖  郭依玮  乔俊莲  孙远奎 《环境科学》2022,43(8):4146-4153
利用Fe2+活化过二硫酸盐(PDS)产生SO4-·等高活性氧化物种是去除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方法.然而该方法通常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限制了Fe2+/PDS体系的实际应用.为此,分别从不同pH条件下Fe2+活化PDS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效能、活性氧化物的种类和氧气的影响等角度,系统分析了中碱性条件下Fe2+/PDS体系难以氧化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不同pH条件下Fe2+/PDS体系中均有SO4-·和Fe (Ⅳ)的生成;中碱性条件下溶解氧可与PDS竞争Fe2+,但此时仍有可观的PDS (37.6%~100%)得到了活化且排除氧气并不能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通过改变Fe2+的投量发现,过量的Fe2+会显著降低Fe2+/PDS体系对卡马西平的去除率,这表明过量的Fe2+对活性氧化物种是无谓消耗,是导致中碱性条件下Fe2+/PDS体系除污效能降低的重要原因.鉴于此,进一步探讨了零价铁或硫化零价铁替代Fe2+活化PDS去除污染物的可行性,并利用同步辐射技术分析了零价铁的腐蚀情况.结果为中碱性条件下PDS的有效活化和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00.
覆膜滤料以其高效低阻、透气性好等特点备受关注。选取4种典型的覆膜滤料,通过静态和动态过滤实验分析其阻力和效率特性,进而对覆膜滤料的过滤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清洁阶段,4种覆膜滤料的喷吹周期和残余阻力差异较大,粉尘剥离率平均值为83.2174%,最大偏差为2.32%;在稳定阶段,4种覆膜滤料的清灰周期、残余阻力差异减小且趋于稳定,残余阻力增长率接近且偏差均在5%以内,剥离率平均值为95.4485%,最大偏差仅0.55%。可以看出,稳定阶段覆膜滤料的种类对于阻力增长率和粉尘剥离率影响不大。通过细颗粒物过滤实验可知,评价覆膜滤料对PM2.5的过滤效果需要综合考察滤料清洁阶段和稳定阶段,可为覆膜滤料应用和评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