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68篇 |
免费 | 2499篇 |
国内免费 | 24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06篇 |
废物处理 | 373篇 |
环保管理 | 859篇 |
综合类 | 4802篇 |
基础理论 | 1031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318篇 |
评价与监测 | 753篇 |
社会与环境 | 233篇 |
灾害及防治 | 43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8篇 |
2024年 | 251篇 |
2023年 | 290篇 |
2022年 | 404篇 |
2021年 | 417篇 |
2020年 | 390篇 |
2019年 | 362篇 |
2018年 | 352篇 |
2017年 | 407篇 |
2016年 | 469篇 |
2015年 | 460篇 |
2014年 | 483篇 |
2013年 | 570篇 |
2012年 | 682篇 |
2011年 | 651篇 |
2010年 | 463篇 |
2009年 | 473篇 |
2008年 | 356篇 |
2007年 | 560篇 |
2006年 | 501篇 |
2005年 | 429篇 |
2004年 | 318篇 |
2003年 | 318篇 |
2002年 | 247篇 |
2001年 | 222篇 |
2000年 | 185篇 |
1999年 | 161篇 |
1998年 | 153篇 |
1997年 | 155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62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4篇 |
1972年 | 1篇 |
196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2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98%的经济持续增长举世瞩目,然而对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却存在着诸多争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是对环境 收入关系研究的经典表述,可以直观地展现环境与收入变化的关系。在前人研究EKC时运用单一或多个单一指标测量污染程度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基于 1982~2006年中国6类环境污染物,用改进的熵值法计算出代表我国整体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污染指数,利用协整检验来研究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及其“本土化”特征,发现与一般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同,中国综合环境污染模型呈“正U”型,以21世纪初为分界点,之前环境污染水平不断下降,之后环境污染又开始有所恶化;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考察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在追溯期内对环境污染均为正向影响,而环境污染仅在短期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这一研究旨在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经济政策,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3.
张继宏程芳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9):64-72
制造业是中国的第二大碳排放源,其减排的成功与否是中国能否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基于中国到2030年的碳强度降低目标,利用基于熵权的TOPSIS综合评价法,核算中国制造业2020—2030年碳减排责任,并进一步将制造业碳减排责任分配到中国30个省份、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各省份的各细分行业。核算结果表明:①制造业需完成中国碳减排总量的35.52%。②各地区碳减排责任的差别较大,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省份,其碳减排责任也较大,碳减排责任居于前三的省份分别是江苏、山东、河北。③制造业碳排放主要来自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这四个行业,其年均排放量之和占制造业年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的碳减排责任分别占制造业减排总量的31.65%、15.79% 、9.12%。④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碳减排责任在2/3的省份中占比都是最高的,尤其是在河北,其碳减排责任占河北制造业碳减排总量的71.73%。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在广西的占比最高,约为29.63%。鉴于制造业在地区间、行业间的减排责任差别较大,因此制定合理的碳减排责任分配方案有益于保证中国“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24.
耿文欣范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9):104-113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已经成为中国实现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因此评估该政策对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影响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该研究将2014年开始实施的湖北碳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估计和评价了湖北试点政策对该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同时,该研究也对中国现已开展的7个碳交易试点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北试点的政策效应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在政策实施初期试点政策并没有对湖北能源强度产生显著性影响。②2015—2017年试点政策显著地促进了湖北能源强度的下降。该政策使能源强度年平均下降0.045 tce/万元,下降幅度为4.89%。③相较于其他试点,湖北试点的价格调节机制使其配额价格能够在一个合理区间内保持相对稳定。④研究期内北京、上海、广东、湖北试点逐步放宽控排企业纳入标准,控排企业数量逐渐增加。据此,该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鉴于排放交易机制的成本有效性,湖北相关部门可以更多地利用该机制实现本省能源强度下降目标。②其他试点可以借鉴湖北试点稳定配额价格的相关政策,确保价格在合理区间内波动。天津和重庆试点可以适当调整纳入标准以增加控排企业的数量。③湖北试点的有效性表明为了“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应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而湖北试点的建设和运行经验可以成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5.
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补偿标准核算是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关键环节.本文选取政策视角归纳了我国10个省份已经发布和实施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基本内容,对这些政策的补偿标准核算方法进行了分类,提出以成本和价值作为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分类的依据.结合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外政策,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的政策内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政策层面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建议.为了体现经济规律,同时增强生态补偿制度的激励作用,流域生态补偿政策中的补偿标准在污染赔偿方面需要进一步体现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在保护补偿方面需要体现水资源保护的经济价值.在未来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施的过程中,相关方面协商确定补偿标准的趋势将会日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量化核算和调查方法可以发挥比较重要的支持作用.本文的分析结果对于推动国家层面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政策制定或规范地方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26.
Shigekazu Hirao Hiromi Yamazawa Jun Moriizum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2010,101(11):974-984
When used with an atmospheric transport model, the 222Rn flux distribution estimated in our previous study using soil transport theory caused underestimation of atmospheric 222Rn concentrations as compared with measurements in East Asia. In this study, we applied a Bayesian synthesis inverse method to produce revised estimates of the annual 222Rn flux density in Asia by using atmospheric 222Rn concentrations measured at seven sites in East Asia. The Bayesian synthesis inverse method requires a prior estimate of the flux distribution and its uncertainties. The atmospheric transport model MM5/HIRAT and our previous estimate of the 222Rn flux distribution as the prior value were used to generate new flux estimates for the eastern half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dividing into 10 regions.The 222Rn flux densities estimated using the Bayesian inversion technique we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e prior flux densities. The area-weighted average 222Rn flux density for Asia was estimated to be 33.0 mBq m−2 s−1, which is substantially higher than the prior value (16.7 mBq m−2 s−1). The estimated 222Rn flux densities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as follows: Southeast Asia (36.7 mBq m−2 s−1); East Asia (28.6 mBq m−2 s−1) including China, Korean Peninsula and Japan; and Siberia (14.1 mBq m−2 s−1). Increase of the newly estimated fluxes in Southeast Asia, China, Japan,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Eastern Siberia from the prior ones contributed most significantly to improved agreement of the model-calculated concentrations with the atmospheric measurements.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prior flux errors and effects of locally exhaled 222Rn showed that the estimated fluxes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China, Korea, Japan,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Eastern Siberia were robust, but that in Central Asia had a large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
227.
Zhang Juyong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2013,11(3):39-44
Abstract Although chemical control of pests increases crop production, it brings a lot of damage to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There exist a number of alternative methods that are not so harmful to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However, whether and how much in extent these technologies adopted are plausible depends on the comparison of benefit- cost between chemical control and the alternative control methods (such as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and farmers' willingness-to-pay (WTP) for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Using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farmers' WTP for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recogni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WTP, and accordingly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pest control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pesticides. 相似文献
228.
社会经济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导致耕地非农化压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开展耕地非农化压力测算并揭示其时空格局演变,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4个方面构建耕地非农化压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继而计算1990~2014年中国31省的耕地非农化压力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中国耕地非农化压力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理梯度,总体上呈现从东到西依次递减的态势。(2)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不同地区各省份之间的耕地非农化压力指数变化呈现多元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山东、浙江、江苏的耕地非农化压力指数处于上升阶段,上海、福建的压力指数变化趋势逐渐趋稳,广东的压力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中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的耕地非农化压力指数趋稳,陕西、湖北以及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省份的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西部沿边3省(云南、西藏、新疆)的耕地非农化压力呈现了一致的下降趋势。(3)从时空格局结合来看,耕地非农化压力不同的省份其变化趋势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在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大的地区,耕地非农化经历了从制度驱动向发展推动的阶段,经济增长的倒\"U\"型轨迹明显,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逐渐脱钩。在耕地非农化压力居中或较小的地区,产业发展滞后,土地比较收益较低,耕地的社会保障作用、生态作用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较大,从而增加了部分省份的耕地非农化压力。 相似文献
229.
温排水问题为环境水力学的典型研究课题,研究温排水运动水域的流场温度场分布情况,无论是对温排水工程规划设计,防止热污染,还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采用曲线坐标系下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对连续弯道温排水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相同流速比下连续弯道中3种不同排放形式(左岸、右岸和中心排放)温度等值线图的比较,相同排放形式不同流速比时温度等值线图的比较,表明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合理反映温排水运动规律,可以用于温排水运动的模拟。 相似文献
230.
研究了陶瓷膜组合工艺对南方某自来水厂排泥水的净化处理效果,主要工艺单元包括混凝、臭氧氧化、超滤陶瓷膜与活性炭过滤,实现排泥水资源回收利用。采用规模为10 m3/d中试装置,陶瓷膜通量为100 L/(m2·h),跨膜压差TMP<30 kPa。考察了组合工艺对浊度、色度、有机物(CODMn)、氨氮、土臭素(GSM)、二甲基三硫醚(DMTS)、2-甲基异莰醇(2-MIB)、药物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和内分泌干扰物(EDCs)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经中试工艺处理后,出水指标均达到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试工艺对浊度、色度、CODMn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100%、75.9%和72.3%,对PPCPs、EDCs、DMTS和2-MIB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4%、78.3%、90.3%和100%,处理效果显著优于该自来水厂现有排泥水处理工艺。原位臭氧氧化还能够有效缓解膜污染。中试结果表明,臭氧/陶瓷膜和活性炭过滤组合工艺回收处理自来水厂排泥水在技术上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