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4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335篇
安全科学   329篇
废物处理   94篇
环保管理   180篇
综合类   933篇
基础理论   13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77篇
评价与监测   47篇
社会与环境   58篇
灾害及防治   5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对焙烧炉筒体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仿真,考虑热应力、压力和重力对筒体结构受力的影响,计算了焙烧炉关键部位的蠕变疲劳寿命,同时探究进气温度、保温层及对流系数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应力是影响结构强度的关键因素;焙烧炉筒体在许用蠕变变形量为5%的情况下,其使用寿命超过设计寿命;在筒体加热过渡段铺设保温层,降低与外界空气对流和提高进气温度,有利于降低筒体应力。  相似文献   
112.
选用活性炭、海砺壳2种材料作为固定化载体,对改良型UASB系统去除COD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既高柱又循环且增加载体填充体积的系统,可有效去除高浓度有机废水的COD,但当填充载体过高时,循环系统难以实现,并存在憋气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3.
北京夏季灰霾天臭氧近地层垂直分布与边界层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后奥运时期首都北京的空气质量被更加关注,尤其是对于灰霾天与光化学复合污染的状况,而近地层数百米高度内的大气污染物与大气物理参数垂直分布观测对于空气质量变化过程评估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于2009年8月1-16日,在北京市325 m气象塔进行了相应的立体观测,观测平台垂直分布在距离地面高度8、47、120和280 m四层中.同时,在近地面320 m高度以内,分15层分别观测了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另外,使用气溶胶后向散射云高仪观测了边界层2.5 km内气溶胶后向散射系数.利用垂直分层的O3数据与边界层物理观测数据并结合天气形势、后向轨迹模式等方法,综合分析了本次观测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夏季西北部低压槽控制的北京区域不利于低空大气扩散,容易形成光化学污染叠加灰霾污染,污染形成时白天地面小时最大φ(O3)可达120×10-9,280 m高度处可达155×10-9;来自西北偏西的气流一般较为干净,有利于北京污染物的清除,而来自西南和偏南的气流使北京的O3污染加重,导致区域性高浓度O3污染;在稳定天气条件下,夜间残留层与地面的φ(O3)差别越大,次日光化学生成的φ(O3)起点越高,表明残留层O3在次日混合层抬升过程中卷夹到地面,影响地面空气质量;300 m以内的近地层,在50 m高度左右存在φ(O3)变化程度剧烈层,这是城市冠层界面与大气化学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4.
阐述了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概念,对国内外环境适应性领 域的现状作了介绍和分析。提出了建立环境工程及其管理体系的思 路和建议措施,以及装备研制周期各阶段的各项环境工程工作项目 及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15.
车载激光雷达对北京地区边界层污染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自行研制的车载差分激光雷达AML-2探测原理及技术参数,于2006-08、2006-09在不同天气因素条件下对北京西南郊榆垡地区大气边界层污染物O3、NO2、SO2进行了实时监测,对比分析了3种污染物浓度垂直分布及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外来污染输送时,3种污染物在阴雨天气总体浓度较小,O3和NO2浓度随高度升高而减小,SO2浓度垂直分布少见此特征,但在近地面0.6 km左右有较强SO2污染层.南部气流输送对北京地区大气环境影响明显,2006-08-23~2006-08-25这次强污染气流输送高度约1~1.5 km,3种污染物浓度垂直分布及日变化特征受到干扰,北京榆垡地区边界层O3、NO2、SO2总体浓度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16.
纳米气敏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一科  刁宇翔  范英 《环境技术》2004,22(3):12-14,48
各种气体尤其是可燃性气体和毒性气体的检测监控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纳米气敏材料的研究对提高气敏材料的灵敏度、选择性和长期稳定性,以及如何降低工作温度和缩短响应温度时间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针对氢气、硫化氢、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乙醇、丙酮等气体的纳米气敏材料的研究现状作了一定的研究,并对发展的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7.
水分调节材料对牛粪堆肥氨气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通风式堆肥发酵方式研究了牛粪堆制过程中氨气的挥发特征和锯末、稻壳、稻草等不同水分调节材料对氨气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牛粪堆制过程中主要在前期,尤其是在最初的2周内释放氨气;堆肥期间挥发的氨态氮约为牛粪总含氮量的17%~50%。不同水分调节材料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氨气的挥发,但锯末抑制氨气挥发效果最好,其次是稻壳,稻草抑制氨气挥发的效果较小。因此,为了减少氮素损失,应采取适当措施抑制氨挥发或回收挥发的氨气。  相似文献   
118.
为解决极地冻土区油气资源储量极大但其力学特性和钻井井壁失稳机理尚不清晰的问题,对冻土岩样开展低温三轴力学特性实验,并基于此开展钻井井壁坍塌失稳相关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冻土的极限强度会随温度的降低和围压的增大而逐渐提高;冻土弹性模量尽管会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但受围压影响较小,而泊松比基本不受温度及围压的影响;冻土内聚...  相似文献   
119.
本文介绍了炭催化剂吸附剂标准物质的研制过程。对标准物质的制备技术、均匀性检验、稳定性考察及定值和不确定度进行了逐项分析。采用活性炭浸渍、煅烧技术制得炭催化剂吸附剂标准物质。试验结果表明,该标准物质定值结果准确,均匀性、稳定性良好。铜含量的标准值为11.06%,扩展不确定度为0.13%。  相似文献   
120.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main barriers for modelling and integrating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s in the automotive concept design. Incorporat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the early design phase of a vehicle component is known as an important challenge that car makers need to face in order to develop more sustainable design solutions; in this regard, the Life Cycle Assessment is the most widespread methodology for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s. The present work illustrates the combination of such methodology with the traditional design procedure at two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component design phase, material choice and concept design. In particular,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riginated by a lightweight solution for the automotive component Throttle Body are evaluated by considering environmental and technical implications at the same level. The case study shows that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for design effectively allow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ssue in the company’s established procedures. However,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is still a challenging aspect due to the inevitable contradicting elements which should not discourage to develop comprehensive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within the early design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