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2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42篇
基础理论   74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212.
The degradation of chlorpyrifos (CP) by an endophytic bacterial strain (HJY) isolated from Chinese chives (Allium tuberosum Rottl. ex Spreng) was investigated. Strain HJY was identified as Sphingomonas sp. based on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s and a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Approximately 96% of 20 mg L?1 CP was degraded by strain HJY over 15 days in liquid minimal salts medium (MSM). The CP degradation rate could also be increased by glucose supplementation.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removal of 20 mg L?1 CP by strain HJY in MSM were 2% inoculum density, pH 6.0, and 30–35°C. The CP degradation rate constant and half-life were 0.2136 ± 0.0063 d?1 and 3.2451 ± 0.0975 d, respectively, under these conditions, but were raised to 0.7961 ± 0.1925 d?1 and 0.8707 ± 0.3079 d with 1% glucose supplementation. The detection of metabolic products and screening for degrading genes indicated that O,O-diethyl O-3,5,6-trichloropyridinol was the major degradation product from CP, while it was likely that some functional genes were undetected and th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CP degradation by strain HJY remained unknown. Strain HJY is potentially useful for the reduction of CP residues in Chinese chives and may be used for the in situ phytoremediation of CP.  相似文献   
213.
北运河流域沙河水库沉积物中病原微生物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沙河水库表层(0~20 cm)沉积物与柱状沉积物样品,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了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3种典型病原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志贺氏菌)的基因丰度,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平分布上,沉积物中大肠杆菌的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在库下游与点源污染区较高,肠球...  相似文献   
214.
菲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条件土壤中多环芳烃菲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温度和底物浓度对土壤中菲的降解有较大影响,未灭菌土壤中菲的降解半衰期为5.1d;从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菲的菌株,经16S rDNA鉴定为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 bacterium LBM.),同源性高达99%;随着优势菌接种量增加,基础培养基中菲降解速率逐渐加快;Fe3+、Co2+和Cu2+对优势菌降解菲能力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以Fe3+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215.
一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固源  刘静  王金霞  叶姜瑜 《生态环境》2010,19(11):2647-2651
为确定溶藻细菌S7(Chryseobaterium)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方式,分别采用高温灭菌(121~123℃)、离心(10 000 r.min-1)、0.22μm滤膜过滤等方式对S7菌液进行处理,检测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并通过对溶藻过程中叶绿素a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藻细胞显微结构的观察和细胞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初步探讨菌株S7对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7是通过释放胞外活性物质间接溶藻,该物质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不属于蛋白质类物质。该活性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并可导致藻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积累量的显著提高和藻细胞解体。藻细胞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经过溶藻物质作用的藻细胞,其蛋白质结构遭到破坏。通过试验结果,推测出菌株S7的溶藻机理:溶藻物质先损伤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壁和粘质胶被,然后通过改变膜的选择透过性进入藻细胞内部,分解叶绿素a,破坏蛋白质,造成藻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丧失,最终导致藻细胞破裂。  相似文献   
216.
废水生物除磷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废水生物除磷机理及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新型生物除磷技术。  相似文献   
217.
高效复合菌对多菌灵的生物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多菌灵降解菌Alcaligenes sp.和Rhodococcua sp.(编号为A和R)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并采用三波长校正法和HPLC法测定不同复配降解体系中多菌灵的残留量,比较了纯培养和复合菌群对多菌灵的降解效果,最后对高效复合菌的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得到的高效降解复合菌群AR5(A∶R复配比例1...  相似文献   
218.
烷烃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正十二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从腈纶废水及其处理构筑物的生物膜中,分离、筛选出两株高效降解正烷烃的菌株C-14-1和C-14-2.经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两者均鉴定为诺卡氏菌(Nocardia spp.).通过摇瓶试验得出两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为35℃,pH6,摇床转速(间接反映通气量)为250r/min,接种量为0.1%.在最适生长条件下,分别对不同初始浓度烷烃进行降解率试验.结果表明,两菌株降解正烷烃的能力显著,当混合烷烃中各烷烃的初始浓度约为50mg/L时,培养11h对正十二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的降解率达到93%~100%;各烷烃的初始浓度约为100mg/L时,培养22h降解率达到97%~100%;各烷烃的初始浓度约为150mg/L时,培养22h降解率达到85%~93%.这两菌株在实际工程中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19.
聚乙烯醇(PV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水溶性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它广泛应用于纺织、化工和造纸等行业,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迅速发展,含这类物质的废水治理问题将日趋紧迫。七十年代以来国外已分离出降解PVA的菌株并用其净化环境。进入八十年代,国内在这方面也开始研究。本文报道的是共生细菌SB_1分离过程及其降解PVA的某些性质。  相似文献   
220.
ABR的启动与颗粒污泥形成特征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阐述了ABR反应器的启动过程和颗粒污泥培养技术特征 .试验得出低负荷是ABR反应器成功启动的关键 .水流特性、适宜菌群、水力负荷、适宜碱度等是颗粒污泥形成的重要条件 .有机负荷为 0 85kg(COD) (m3 ·d)到 1 5 0kg(COD) (m3 ·d) ,水力负荷是 0 198m2 / (m3 ·h) ,出水碱度控制在CaCO3 5 0 0mg L以上 ,运行 6 0d左右能实现稳定的启动 ,并培养出颗粒污泥 .ABR各隔室条件不同 ,形成污泥形状不同 ,但不同颗粒污泥基本都有丝状菌、杆菌为核心菌连接成网络 ,吸附基质及其它惰性物质组成 ,颗粒污泥内丰富的空穴为物质迁移和微生物降解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