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3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90篇
安全科学   139篇
废物处理   35篇
环保管理   323篇
综合类   368篇
基础理论   330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65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5篇
  197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51.
引水改善常熟市城区水环境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娟  逄勇  崔广柏 《环境科技》2006,19(1):34-36
依据常熟调水试验的实测数据,建立常熟河网区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引水改善常熟市城区水环境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常熟张家港航道改道后引水水质COD_(Mn),NH3-N的平均改善程度分别提高了41.9%,34.5%;开辟海洋泾引清通道,引水流量在30~40m~3·s~(-1)时,COD_(Mn),NH3-N的平均改善程度为42%,36.7%。两方案能有效提高引水改善常熟城区水环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852.
通过沉淀聚合法制备了三交联型的聚马来酸酐树脂(Polymaleic anhydride resin,PMAR),然后氨化接枝得到系列衍生的多氨基树脂,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Zeta电位、元素分析、扫描电镜(SEM)和N2吸附/解吸(BET)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对系列多氨基树脂的吸附性能进行比较发现,该系列树脂对4-硝基苯酚(4-NP)的吸附能力随氨基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氨基数最多的四亚甲基五胺修饰的聚马来酸酐树脂PMAR-VA吸附性能最好.在各种酚类化合物中,PMAR-VA树脂对4-NP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同时,研究了树脂投加量、溶液pH、离子强度等因素对水中4-N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吸附动力学模拟,发现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PMAR-VA对溶液中4-NP的吸附过程,最大吸附量为77.1 mg·g-1(pH=6.0和25 ℃).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4-NP在PMAR-VA上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物理吸附过程,其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吸引和氢键.脱附再生实验发现,0.2 mol·L-1 NaOH溶液脱附效果最优.经5次循环再生使用,PMAR-VA树脂的吸附性能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53.
金丹 《环境科学》2022,43(1):132-139
为研究上海市夏季臭氧高发季节大气VOCs在臭氧生成中作用,选取2018年5~8月大气臭氧较高的时段,在淀山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103种挥发性有机物、臭氧和氮氧化物等环境污染物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上海臭氧高发季节大气平均φ(VOCs)为32.7×10-9,羰基化合物是VOCs的主要组分,所占质量分数达35.0%.羰基化合物...  相似文献   
854.
尹振娟  杨扬  卢建  陈纯兴  戴玉女 《生态环境》2010,19(5):1044-1049
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利用生物法-人工湿地组合工艺(A/BCO-CW)处理小城镇片区混合污水。全年运行结果表明,A/BCO-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TN和NH4-N具有好的处理效果,年均去除率分别为57.57%、87.73%,平均去除负荷量达到3.85和3.26g·m-2·d-1。A/BCO预处理系统在停留时间为3~6h条件下,对NH4-N去除效率达57.38%,好氧段充分曝气,有利于硝化过程的进行,有效地解决人工湿地因溶解氧不足造成的硝化过程受限制情况,减少了后续湿地所需面积的25%。在0.30~0.59m·d-1水力负荷率下,垂直流-表面流-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TN和NH4-N平均去除负荷达到了2.56、0.90g·m-2·d-1;TN、NH4-N去除速率常数为39.8和41.62m·yr-1,这些数值均处于文献中k值范围的高量程内。在进水NH4-N变动范围为6.27~18.8mg·L-1时,出水水质均能稳定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V类水1.5mg·L-1的标准。通过探讨A/BCO-CW组合工艺用于混合污水处理效率,实现了A/BCO和CW二者间在处理氮素过程中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855.
在作者多年研究工作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综述了环境数学模型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重点介绍了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该文还介绍了本领域所涉及的理论和实际应用问题,提出了今后值得进行研究的若干前沿课题,给出了60余篇关于水环境数学模型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相似文献   
856.
以事故溢油在水面上的运动轨迹和环境归宿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溢油水下分散过程、岸边黏附及受水流冲刷下油膜质量衰减过程、水体悬浮物对石油黏附/吸附量的预测模型研究成果,以及目前日益受到关注的河流溢油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了不同预测模型结构功能差异和适用性问题,为不同环境条件下溢油事故的后预警、后预测提供模型选择依据和技术支持。最后就溢油模型尚存的一些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57.
河源夏季臭氧污染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广东河源城区内采用在线连续观测,分析该地区近地面臭氧(O_3)及其前体物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重点探讨了夏季O_3污染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河源市城区O_3总超标天数为10 d,主要集中在7—9月。O_3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春、冬季低,夏、秋季高的季节变化。O_3浓度日变化呈典型单峰特征,前体物主要呈双峰变化。O_3小时浓度和CO无明显的相关性,与NO2浓度呈现较高的负相关关系;气象及HYSPLIT-4模型计算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污染时段河源高空、低空气团大部来自西南方向,夏季O_3污染主要来源于珠三角区域传输和本地源排放。  相似文献   
858.
多环芳烃在中国两种典型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批量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多环芳烃类有机化合物萘和菲在两种中国典型土壤样品(草甸土和黑土)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并用一种新型解吸模型--"双元平衡解吸(DED)模型"对解吸行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萘和菲在两种土壤中的吸附符合传统的线性模型,解吸行为则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且DED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相吻合.DED模型能够利用简单的理化参数更加准确地定量描述憎水性有机污染物的解吸行为,该模型可为我国的土壤风险评价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等工作提供量化手段.  相似文献   
859.
临安近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2003年11月─2004年11月浙江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近地面臭氧浓度的连续监测资料,研究了地面臭氧浓度全年总体分布、季节变化、日变化及浓度频率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φ(O3)全年平均值为32.41×10-9,其日变化呈明显单峰型, 14:00左右达到最大值, 约04:00出现最小值.φ(O3)月均值在春末夏初达到最大值,在12月─次年2月出现最小值.φ(O3)各月的平均振幅在夏季达到最大,说明临安本底站夏季臭氧光化学反应比较强烈.除冬季外,其他季节该地区近地面φ(O3)均有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1996)二级标准的情况,全年超标率为0.96%.   相似文献   
860.
As large carnivores recover throughout Europe, their distribution needs to be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ir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assess the potential for human-carnivore conflicts. However, efficient monitoring of many large carnivore species is challenging due to their rarity, elusive behavior, and large home ranges. Their monitoring can include opportunistic sightings from citizens in addition to designed surveys. Two types of detection errors may occur in such monitoring schemes: false negatives and false positives. False-negative detections can be accounted for in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SDMs) that deal with imperfect detection. False-positive detections, due to species misidentification, have rarely been accounted for in SDMs. Generally, researchers use ad hoc data-filtering methods to discard ambiguous observations prior to analysis. These practices may discard valuable ecological inform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 species. We investigated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including data types that may include false positives rather than discarding them for SDMs of large carnivores. We used a dynamic occupancy model that simultaneously accounts for false negatives and positives to jointly analyze data that included both unambiguous detections and ambiguous detections. We used simulations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s of our model with a model fitted on unambiguous data only. We tested the 2 models in 4 scenarios in which parameters that control false-positive detections and true detections varied. We applied our model to data from the monitoring of the Eurasian lynx (Lynx lynx) in the European Alps. The addition of ambiguous detections increased the precision of parameter estimates. For the Eurasian lynx, incorporating ambiguous detections produced more precise estimates of the ecological parameters and revealed additional occupied sites in areas where the species is likely expanding. Overall, we found that ambiguous data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stud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large carnivores through the use of dynamic occupancy models that account for misident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