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9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48篇
安全科学   70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452篇
综合类   560篇
基础理论   120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382篇
灾害及防治   5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91.
采用长江经济带2003~2015年105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影响长江经济带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以及工业废水的实证结果及中间机制.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类工业污染物排放都具有动态累积效应以及存在路径依赖问题,市场规模加剧了工业污染排放,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则降低了各类工业污染排放水平,市场一体化存在影响各类工业污染物排放的规模、结构与技术传导路径.具体地,全样本中,市场一体化对各类工业污染排放物都具有技术中介效应,对于除工业烟尘之外的其他工业污染物排放具有市场规模中介效应,但第三产业结构中介效应不显著;分析区域异质性可知,与中下游地区相比,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偏低,导致其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不显著,缺乏影响各类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技术中介效应,另外市场一体化对各地区工业烟尘的排放都具有一定的显著中介效应,至少能够从规模、结构以及技术进步层面找到一条显著的传导路径.本文推测,市场一体化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可能受到了经济发展阶段、地区企业所有权属性、产业结构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潜在因素影响,而且工业烟尘排放量较大的行业是未来降低长江经济带工业污染排放的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792.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项需要探索的引入了利益激励的新制度,本文着重介绍了山西省在排污权交易工作中的探索成果。对排污权交易机构的设立、区域排污权总数量的确定及企业初始排污权的核定、交易价格计量单位和排污权获得后拥有年限、排污权交易的保护价格、可出让排污权及政府储备排污权、跨区域交易原则、排污权退市以及促使现有企业进入购买排污权队列等问题做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93.
定量输送过程对大气污染事件的贡献程度一直是目前区域大气污染防控的突出难点和重要需求.对此,基于WRF-Chem模式对佛山典型区域性臭氧(O3)污染事件开展模拟,应用四维通量法分别量化周边区域对佛山市臭氧及其前体物的输送通量,厘清臭氧直接输送和前体物输送的贡献,发现周边区域对佛山市输送的O3总通量平均值为120.3 t·h-1;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总通量平均值为30.2 t·h-1;其对应的臭氧生成潜势(OFP)为114.8 t·h-1.通过统计各O3污染事件的输送通量,发现污染期间输入佛山O3通量最大的城市为广州(贡献率为44%);输入VOCs通量最大的城市为肇庆(贡献率为48%).分析输送VOCs排放导致的O3生成潜势发现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对OFP的贡献最大,在“最大输入事件”中占比为47%.甲醛、二甲苯、醛类、丙酮和苯酚类等OVOCs和芳香烃是对OFP贡献前5的物种,贡献量占总OFP的50...  相似文献   
794.
对2009年香格里拉区域大气本底站地面臭氧观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其浓度水平、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区域代表性。结果表明:香格里拉站地面O3月均值浓度在21.8~57.7 ppb,年平均值为38.0±12.1 ppb,在春季最高,平均值为54.1 ppb,在夏季最低,平均值为28.0 ppb。O3小时均值浓度超过60 ppb的小时数占总有效小时数的6.6%,超过40 ppb的小时数占43.0%。与相近纬度中国东部地区区域大气本底站地面臭氧观测结果相比,香格里拉站体现出不同的O3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具有特殊的地域特征。影响香格里拉站的气流主要来自于其西南方向,3 d的后向轨迹可追溯到孟加拉湾东北部地区。偏南的气流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O3浓度相对低,偏北的气流以冬春为主,O3浓度相对高。  相似文献   
795.
近年中国粮食国际依赖程度持续上升,降低损耗、避免浪费成为解决粮食安全体系韧性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不同地域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明显不同,实施开源节流的食品供应保障政策法规必须重视居民食材消耗的地域差异性,因此基于全球化视角解析居民食材的本地供应比例及其地域差异成为有待补阙的课题。为此,以烟台、兰州、新乡、九江4个城市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4个城市食材消耗和对应生产土地需求量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不同食材与对应消耗的土地资源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且这一差异与城市自然本底和居民饮食习俗密切关联;(2)4个城市居民食谱的全球化、本土化和本地化具有明显区别,虽然不同食材的本地化程度差异相对较小,但全球化程度差异显著。基于分析结果,探讨了粮食安全与反食品浪费的政策建议:一是反食品浪费的政策法规实施,需充分结合居民食材消耗的地域性特征,建立针对性的食材消耗标准与动态监测系统;二是在全球波动、强调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讨论城市预留本地食材供应的战略性产地的可能性,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相似文献   
796.
基于2015~2019年北京生态环境监测和气象数据, 分析了延庆地区山谷风对PM2.5浓度的影响, 揭示了含山谷风环流污染过程(事件1)与未有山谷风污染过程(事件2)初始阶段的异同及其气象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延庆持续性污染过程集中在9月~次年3月, 共计63次, 其中27次(43%)伴随1d或多天的山谷风日, 39d山谷风中有32d(82%)出现在污染过程的初始阶段, 18%出现在峰值阶段; 36次过程未出现山谷风日.山谷风日逐时PM2.5浓度大于非山谷风日4.5~15.4μg/m3, 全日差值最大时段为谷风阶段(15:00~19:00)均大于13μg/m3, 山谷风日存在SSE-ESE风频中心0.59%, 15:00~16:00风速3.3m/s左右, 非山谷风日风频中心在WSW-SW和SE-ESE, 最大值为0.41%, 风速较山谷风日小.事件1和2初始阶段PM2.5浓度变化关键期为15:00~19:00, 事件1风向E-SSE风速2~4m/s, PM2.5增长速率大于事件2, 与露点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3:00事件1PM2.5浓度显著高于事件2 20μg/m3左右, 污染过程发展初期出现的山谷风环流谷风阶段的偏东南风形成气溶胶和绝对水汽的区域传输, 对PM2.5浓度的升高有正贡献.平原空气污染过程(延庆未出现)特殊污染型占比20%, 该类污染型白天风频中心分布分散, NNW-WNW、SW-SSW和ENE-NNE均有0.7%左右的风频中心, 未出现S-ESE的风频.  相似文献   
797.
贾亦真  沈菊琴  王晗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2):3297-3312
为落实水资源资产负债的编制,提高核算主体水资源资产化管理水平,在对比分析水资源和资产定义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水资源资产的概念和范围;根据水资源服务价值和水权益实体对水资源的不同用水方式,将水资源资产划分为水权资产、水经济资产和水生态服务资产3大类14个子科目;确定了水资源资产各科目的核算模型;最后通过构建水资源资产核算表,对郑州市水资源资产进行了实物量和价值量计量。本文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资产的确认、计量和列报体系,为区域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98.
ABSTRACT

China’s domestic oil production has lagged the growth in domestic oil consumpt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leading to a growing reliance on imports. In respons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a number of policies, including import license constraints, to support domestic suppliers. In an effort to measur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se policies we develop a short-run equilibrium model of China’s wholesale oil and gas market at the provincial scale. We construct counterfactual scenarios that suggest that relaxing policies that prioritize domestic production in 2016, when the average price of Chinese oil imports was US$42 per barrel (bbl), could have increased China’s import demand by 0.29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MMbbl/d). This results in a substitution of 9% of China’s domestic production in 2016, and a reduction of US $2.8 billion in crude supply costs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as the imported oil has more direct access to the country’s pipeline network, compared to the displaced domestic production. In addition, rising import prices since mid-2017 may provide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Chinese policymakers to proceed with further deregulation of the domestic oil sector, as the short-term impact on domestic producers is reduced.  相似文献   
799.
In this study,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 on non-cultivated plant utilization by the Miao and Buyi people in Guizhou, Chin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the joint plant and use (JPU) was used as an index of TEK. In addition, the regional TEK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re depi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ow-frequency JPUs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TEK on non-cultivated plant utilization, implying a possible TEK loss. The TEK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similar to the 80/20 rule, indicating that most TEK is mastered by key informants who are important for regional TEK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Different informants have different JPU amounts and diversities with specific relationships, and for the characteristic ethnic TEK, medicinal JPUs generally have a low frequency, while symbolic JPUs have a higher frequency.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iocultural diversity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800.
城市建成区绿地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居适宜度,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2002—2018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及影响因子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2018年达到了41.11%,相比2002年增加了11.36%,2018年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5.0%以上的城市占全国城市的93.55%。(2)中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按照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地区划分中国城市区域,华东地区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最高,中南地区次之,其余四个地区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各地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P<0.05),华北地区绿化覆盖率发生显著变化的城市占比最高达94.60%,中南地区最低为65.88%。(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市化指标(地区生产总值GDP、地区人均生产总值PGDP、绿化投入LP、建成区面积BUA、城区面积百分比UAP、建成区面积百分比BUAP、总人口TP、城市人口密度UPD、城区人口UP、建成区人口BUP、城区人口百分比UPP、建成区人口百分比BUPP)和气候因子(年平均温度YT、年平均湿度YH和年降雨量YW)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中PGDP、LI、BUAP、UAP、UPD、BUPP和YT、YW、YH是影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最主要因子。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未来城市绿地建设均衡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