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2篇 |
免费 | 102篇 |
国内免费 | 31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8篇 |
废物处理 | 39篇 |
环保管理 | 25篇 |
综合类 | 530篇 |
基础理论 | 84篇 |
污染及防治 | 116篇 |
评价与监测 | 61篇 |
社会与环境 | 15篇 |
灾害及防治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51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比较了胶布热空气连续硫化废气的几种处理方法,认为焚烧法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并对应用该法处理废气的工艺原理、主要设备、余热回收是焚烧过程中诮注意的事项作了较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2.
103.
极性基湿润剂与矿岩类粉尘颗粒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矿岩类粉尘微颗粒的表面性质和极性基湿润剂的特性,应用分子热力学和表面物理化学理论探讨了湿润型抑尘剂与矿岩类粉尘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矿岩类粉尘吸附水的本质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是分子之间的短程相互作用力和长程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矿岩类粉尘与水相碰撞时,只有当吸引力大于排斥力时,水分子才能牯附于矿岩类粉尘,表面张力和体系自由能足够小时,水才能湿润矿岩类粉尘。分析了湿润剂对水和矿岩类粉尘的表面改性的原理,它增加水和矿岩类粉尘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了界面表面张力和体系自由能,使矿岩粉尘被水湿润能自由地进行。 相似文献
104.
铅芯橡胶支座等效线性分析模型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目前铅芯橡胶支座等效线性分析模型动力参数选取不够合理的现状 ,笔者通过对铅芯橡胶支座水平动态试验分析 ,系统研究了铅芯橡胶支座等效线性分析模型参数与其几何结构及外加动力荷载特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铅芯橡胶支座等效线性分析模型参数 (水平耗能、等效刚度及等效阻尼比 )主要由其本身的几何构造及组成材料决定 ,且在往复加、卸载循环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笔者对试验数据进行数学统计分析 ,归纳出一些经验公式 ,为其等效线性化动力分析模型参数的合理选取提供了计算方法 ,从而提高其动力分析结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5.
山地城市排水管网特细颗粒物特性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山地城市排水管网中特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Zeta电位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和ρ(SS)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同时对相关水化学参数(如电导率、pH)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细颗粒物的平均粒径、Zeta电位、ρ(SS)和电导率分别为21.04~73.53μm、-20.83~-11.15 mV、106~492 mg/L和973~2 445μS/cm,其统计平均值分别为(43.74±14.12)μm、(-17.95±1.88)mV、(233±90)mg/L和(1 343±331)μS/cm;pH为7.25~7.63.工业废水的排入对排水管网特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Zeta电位分布特征以及电导率有显著的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传统沉砂池对进水中特细颗粒物的去除能力相当有限,特细颗粒物会直接进入生物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06.
107.
Almost two decades ago, Fleischmann and Pons reported excess enthalpy generation in the negatively polarized Pd/D-D2O system, which they attributed to nuclear reactions. In the months and years that followed, other manifestations of nuclear
activities in this system were observed, viz. tritium and helium production and transmutation of elements. In this report,
we present additional evidence, namely, the emission of highly energetic charged particles emitted from the Pd/D electrode
when this system is placed in either an external electrostatic or magnetostatic field. The density of tracks registered by
a CR-39 detector was found to be of a magnitude that provides undisputable evidence of their nuclear origin. The experiments
were reproducible. A model based upon electron capture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reaction products observed in the Pd/D-D2O system.
相似文献
Pamela A. Mosier-BossEmail: |
108.
在不含表面活性剂和含有表面活性剂两种条件下,研究了土壤颗粒对纳米TiO2(nTiO2)悬浮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颗粒降低了nTiO2在水相中的悬浮稳定性.当体系中不含表面活性剂时,nTiO2在土壤大颗粒上的沉积是导致nTiO2脱稳沉淀的主要原因.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中,土壤颗粒降低nTiO2悬浮稳定性的作用变得更加明显了.一方面,表面活性剂加速了土壤颗粒本身的沉降从而增强了nTiO2在其中的沉降,另一方面,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上的强烈吸附促进了表面活性剂-nTiO2在土壤上的沉积.扫描电镜显示,nTiO2不仅吸附在土壤大颗粒上,还会吸附在土壤小颗粒表面.3种表面活性剂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悬浮的nTiO2与土壤颗粒共沉淀现象最明显.除了土壤对CTAB的吸附作用之外,XDLVO/DLVO能量计算显示CTAB体系中土壤颗粒与nTiO2之间存在显著第二极小值,表明nTiO2能够在第二极小值位置与土壤颗粒结合,从而与土壤颗粒一起快速沉淀.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