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116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31.
采用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 傅里叶变换光谱仪(FTS)发布的CO2柱浓度L3级别数据集产品,利用TCCON地基站点的CO2柱浓度数据对卫星遥感数据进行验证,分析中国CO2柱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GOSAT卫星的CO2柱浓度产品精度较高,线性回归的r2为0.99,线性方程斜率为0.98,平均偏差为0.11 mg/L。中国CO2柱浓度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存在12个月的周期性季节性变化。2010、2020年区域年平均CO2柱浓度分别约为389.30、412.62 mg/L,增长了23.32 mg/L,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0.58%。中国区域大气CO2柱浓度的月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2020年4月和8月的区域平均值分别为415.09、409.13 mg/L。中国区域CO2柱浓度从东部沿海向西部逐级递减,且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高值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冬季高值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  相似文献   
232.
基于OMI卫星遥感反演的对流层甲醛柱浓度资料,对2005—2016年四川盆地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年间甲醛柱浓度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17%.12年间甲醛柱浓度具有波动性,年均最低值和年均最高值分别出现于2005年和2012年.2005—2008年四川盆地甲醛柱浓度相对较低;2011年对流层甲醛柱浓度达到最大且高值区范围最大,2012年后浓度逐渐降低.四川盆地甲醛柱浓度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一年之中,月均甲醛柱浓度最小值基本出现在每年的11—12月,最大值则出现在6—8月.甲醛柱浓度空间分布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内西南部的成都平原地区,低值区则多处于人为源排放较低的重庆东北部山区.能源消耗、生产总值及机动车保有量与对流层甲醛柱浓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工业源、居民源和交通源排放对甲醛柱浓度具有重要贡献.四川盆地独特的地形及区域内风场对甲醛的扩散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33.
利用OMI遥感数据研究中国区域大气NO_2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肖钟湧  江洪  程苗苗 《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0):2080-2090
利用臭氧观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卫星遥感反演的NO2柱浓度数据,分析了自2004年以来中国地区对流层NO2柱浓度(TroNO2)和总NO2柱浓度(TotNO2)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的原因.中国区域平均TroNO2和TotNO2呈现上升的趋势,年平均分别增长了4.67%和2....  相似文献   
234.
四川盆地大气NO2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钟湧  江洪 《中国环境科学》2011,31(11):1782-1788
利用臭氧观测仪(OMI)卫星遥感反演的NO2柱密度数据,分析了2004年以来四川盆地对流层NO2柱密度和总NO2柱密度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对流层NO2柱密度和总NO2柱密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分别约为5.14%和3.42%,而且对流层NO2柱密度的变化特征和总NO2柱密度的相似(r =0.91).春、夏季对流层NO2柱密度和总NO2柱密度明显大于秋、冬季,对流层NO2柱密度与总NO2柱密度比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12月,分别为0.51和0.66,比率的变化特征呈现了人为排放影响的特征.在重庆市、成都市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出现NO2柱密度高值中心,对流层NO2柱密度更为明显,多年平均值分别达10.52′1015和8.92′1015 molec/cm2.对流层NO2柱密度和总NO2柱密度的变化呈现强的正相关,大部分地区的相关系数>0.95(比率>0.5),特别是在成都市和重庆市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相关系数接近1,比率达到0.8以上,突出了人为排放NO2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5.
Daily total ozone observations made during 1985–1993 by both the 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 (TOMS) flown on the Satellite Nimbus-7 and the Dobson Spectrophotometer have been us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fluctuations of the daily broad-band and spectral solar ultraviolet radiation reaching the ground. This investigation has been performed by employing a recently developed parametric algorithm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spectral and broad-band solar ultraviolet radiation which takes the total ozone variations into consideration. Total ozone reductions during the summertime from 1985 to 1993 over Athens, Greece (37.6° N, 23.4° E), cause an increase in the ultraviolet irradiance which reaches the ground of 0.54 %, 0.98 %, 2.60 % and 0.79 % per decade for the months of July at 300 nm, 312 nm, 320 nm and UVB (280-320 n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36.
基于华北区域大气本底站(北京上甸子站)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10月1~15日在天气系统和人为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下3次华北平原地区污染输送事件对本底地区气溶胶质量浓度及其光学特性的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受人为污染事件输送影响,上甸子站10月4~5日、7~9日及11~12日气溶胶浓度和反应性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和10月1~3日背景条件相比,反应性气体NOx、CO体积浓度增加3~6倍,SO2体积浓度增加了10~20倍;PM2.5质量浓度10月9日达到200μg·m-3;污染期间500 nm日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达到0.60~1.00,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低于0.88,黑碳浓度增加4~8倍,表明此次污染事件气溶胶吸收很强,因气溶胶吸收作用导致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加100~400 W·m-2,气溶胶吸收和散射导致地表入射太阳辐射下降100~300 W·m-2,地表入射太阳辐射减弱且大气加热增强将导致大气稳定度增加,这可能将显著影响云和降水过程,对区域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37.
环境一号卫星CCD相机应用于陆地气溶胶的监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一号卫星CCD相机应用在陆地气溶胶的监测中,因缺少短波红外通道,使地表反射的去除变得异常困难.应用改进的暗目标法,利用辐射传输方程(6S)构建查找表,对CCD相机数据进行图像重采样和辐射定标处理,进而对查找表进行插值,获得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分布.通过AERONET地基数据的验证及与MODIS气溶胶产品的对比表明,环境一号卫星CCD相机对陆地气溶胶的监测结果在AOD较大(>0.2)时,精度与MODIS相近;在AOD较小(<0.2)时,结果欠理想.  相似文献   
238.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建筑物轮廓矢量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包含着地表目标丰富的形状结构和纹理信息 ,使其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数据源。建筑物作为城市区域的主体单元 ,其轮廓的矢量信息在城市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二值点阵图的矢量化是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有的矢量化方法在提取建筑物轮廓信息时都存在局限性。本文针对矩形建筑物的轮廓矢量化提取技术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角点识别和定位的矢量化方法。该方法自动提取建筑物二值图上的轮廓点 ,而后进行以基础点为划分点列组合依据的处理 ,再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段线性拟合 ,其中关键步骤就是如何准确识别参与拟合的轮廓点群。实验结果证明用该方法提取矩形建筑物轮廓具有运算速度快、效率高、精度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等优点 ,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9.
基于遥感和GIS的城市颗粒物污染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可吸入颗粒污染物对NOAA卫星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大气透过率影响的差异,通过构造卫星差值植被指数IDV,建立了该指数与地面环境监测站的颗粒物污染指数IPM10的相关关系.在卫星污染测值的定量反演基础上,结合绿地分布、绿地统计以及气象等资料,通过GIS多因子要素综合分析,对上海中心城区的颗粒物污染状况进行了动态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240.
环境卫星CCD影像在太湖沉水植物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环境一号卫星 CCD影像,综合现场巡视情况,对2014年1—5月太湖梅梁湖水域的沉水植被区域进行分析与研究,分别取沉水植物、水华、地表植被与水体4个样本区域,对它们的光谱反射率曲线进行分析,得到沉水植物光谱反射率曲线相比其他样本区域独特的结论。并根据此特征,结合基于提取样本运行决策树的方法,以2014年5月1日为例,提取出了太湖梅梁湖水域沉水植物的分布区域与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