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2篇
  免费   757篇
  国内免费   3586篇
安全科学   898篇
废物处理   515篇
环保管理   734篇
综合类   6068篇
基础理论   710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706篇
评价与监测   130篇
社会与环境   109篇
灾害及防治   6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215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268篇
  2019年   320篇
  2018年   314篇
  2017年   313篇
  2016年   385篇
  2015年   464篇
  2014年   564篇
  2013年   678篇
  2012年   825篇
  2011年   718篇
  2010年   580篇
  2009年   582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653篇
  2006年   663篇
  2005年   434篇
  2004年   346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5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Abstract

Recycling of organic residues by composting is becoming an acceptable practice in our society. Co-composting dewatered paper mill sludge (PMS) and hardwood sawdust, two readily available materials in Canad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uncontrolled and controlled in-vessel processes. The composted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for total C and N, water-soluble, acid-hydrolyzable, and non-hydrolyzable N, extractable lipids, an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photometry. In the controlled scale process, the loss of organic matter was approximately 65% higher than in the uncontrolled process. After undergoing initial fluctuations in N fractions during the first two days of composting, by the end of the process, concentrations of water-soluble N decreased while those of acid-hydrolyzable and nonhydrolyzable N increased in the controlled process, whereas in the uncontrolled process, water-soluble N increased, but N in the other two fractions decreased continuously, indicating that the biochemical transformations of organic matter were not completed. Data on extractable lipids and FT-IR spectra suggest that the compost produced from the controlled process was bio-stable after 14 days, while the uncontrolled process was not stabilized after 18 days. In addition, FT-IR data suggest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during composting centered mainly on the degradation of aliphatic structures while aromatic structures were preserved. The co-composting of the PMS and hardwood sawdust can be successfully achieved if aeration, moisture, and bio-available C/N ratios are optimized to reduce losses of N.  相似文献   
952.
Abstract

The use of sewage sludge and effluent as a source of nutrients and water for crop production is increasing worldwide. A study was conducted in 2001 at Pension farm (near Harar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long term (>30 yrs) application of sewage sludge and effluent on Zn and Cu accumulation in top soil, uptake of these metals by lettuce (Lactuca sativa L.) and mustard rape (Brassica juncea L.), and dry matter yield. Application of sewage sludge/effluent significantly (p < 0.001) increased total Zn (13.7–1563.9 mg kg?1) and Cu (2.5–133.3 mg kg?1) in the top soil (0–20 cm depth)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Sewage sludge/effluent addition significantly (p < 0.001) increased Zn uptake by both test crops, while Cu uptake was significant in the first crop of lettuce and the second crop of mustard rape. Based on the dietary patterns of poor urban households in Zimbabwe, the maximum possible intake of Cu will only constitute 40% the Maximum Daily Intake (MDI). The toxic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Zn will however be more severe, exceeding the MDI by 77% through exposure by lettuce consumption and by 251% consumption of mustard rape. It was concluded that long-term addition of sewage sludge/effluent to soil at Pension farm had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 of Zn and Cu in top soil to levels that pose environmental concern. The consumption of leafy vegetables produced on these soils pose a health risk to poor communities that reside around the study site, especially children, through possible Zn toxicity.  相似文献   
953.
污泥厌氧消化预处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围绕全球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寻求再生能源,节能减排已成为目前国际科技发展的方向。通过"十一五"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每年污泥产量已接近3000万吨(含水率80%脱水污泥计)以上,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其处理与处置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城市污泥蕴含有大量生物质能,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开发城市污泥生物质能提取和利用技术,对我国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由于细胞壁的存在,使得污泥水解成为限制厌氧消化效率的重要瓶颈,而污泥强化预处理可有效提高污泥细胞壁的破坏,溶出胞内有机物,最大化回收剩余污泥中的有机能源。目前,预处理技术较多,如超声波预处理、热处理、微波预处理、碱解处理、臭氧预处理等,本文从物理、化学等角度分析了不同预处理对厌氧消化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4.
超声波去除农用污泥中重金属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水处理厂污泥中的重金属浓度高是污泥农用的主要障碍。为了降低农用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以Cu、Zn、Ni、Pb为对象,研究了超声波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对污泥中重金属有一定的溶出作用。当超声时间为30min时,溶解状态Cu、Zn、Ni、Pb的析出率分别为42.1%、37.5%、12.7%、14.7%;总的析出率分别为52.7%、44.7%、23.6%、71%。其中析出的Pb大部分以胶体状态存在,而溶解状态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他几种金属则以溶解状态为主。  相似文献   
955.
针对某企业高含盐有机生产废水,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实验研究了氯化钙盐度对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分别研究了盐度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耗氧速率、活性污泥的结构和沉淀效果及对菌胶团中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氯化钙盐度从0mg/L升高到40000mg/L的时候,废水中COD的去除率由92.9%降低到56%,活性污泥的耗氧速率下降,菌胶团的微生物种类也随之减少,MLVSS/MLSS下降,活性污泥中的无机成分增加,沉淀性能增强,菌胶团也更为致密。  相似文献   
956.
固体厌氧消化原料流变特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厌氧消化原料的流变特性是厌氧消化工艺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本文从研究对象、实验操作、研究内容和结果、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对固体厌氧消化原料,特别是污泥的流变特性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研究表明,污泥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属于非牛顿流体的范畴,其流变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污泥的总悬浮固体(TSS)(或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和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大部分研究采用层流剪切实验对物料的流变特性进行表征,研究对象范围有待于扩大。尚需针对流体本构方程的改进,共消化对于原料流变特性的影响,混合液固、液相指标与流变参数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利用流变参数作为工艺控制参数提供理论依据,并解决工程放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957.
李雪铭  王凯  杨俊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2):114-117,F0004
从宜居的视角出发,结合大连市发展现状建立居住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居住城市化水平测度综合指数。通过整理样本社区测度综合指数的数据,建立指标数据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 10进行格网赋值,构建基于空间插值法的居住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绘制大连居住城市化水平测度专题图,直观展现大连市居住城市化水平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5—2010年大连市居住城市化发展呈现出由整体发展水平低、内部差异小到发展速度提高、地域发展不均衡,再到发展速度减慢,日趋平衡,最后实现发展速度再次提高、均衡发展、差异减小的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958.
水利旅游是水利经济的新兴增长点,吸引力评价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性研究。借鉴引力理论,构建了由25个指标组成的水利旅游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PCA—Borda主客观组合评价法,对我国水利旅游吸引力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表明,水利旅游吸引力地区不平衡,江苏、广东、山东、湖北、河南、浙江、湖南、北京和江西等省水利旅游吸引力较强,西部省份和处于我国版图中轴线附近的省份水利旅游吸引力较弱。  相似文献   
959.
针对城市垃圾箱最佳间距的研究不够精细的现状,本文通过建立排队论模型得到了可供不同城市参考的城市垃圾箱最佳间距参数表。通过对部分城市街道的垃圾箱摆放间距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影响垃圾箱间距分布的多重因素转化为单因素;建立了基于指数分布的数学模型,利用排队论分析单因素状态下的垃圾箱间距分布,得到了求解城市垃圾箱最佳间距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960.
污染场地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中国的污染场地修复与管理尚处于起始阶段,如何实现国家层面对污染场地的有效监管是一个重要课题。在国家污染场地信息管理数据库框架基础上,提出了以流程管理(BPM)架构技术和业务流程引擎技术为基础构建支持跨平台和跨系统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BPM运行平台,设定了污染场地管理的主要机构和相应主要角色,还设计了污染场地资料入库和分类评估的管理流程,以期为中国污染场地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监管平台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