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50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69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310篇
基础理论   79篇
污染及防治   139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自配消解液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水中的COD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自配消解液代替ThermoFisher公司AQ4001COD测定系统的专用消解液,比较了自配消解液分光光度法与国家标准重铬酸钾法(GB 11914-1989)测定化学需氧量(COD)的差异。对比试验表明,自配消解液分光光度法测定COD的结果精确度和准确度高,与国家标准方法无显著性差异。自配消解液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COD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低量程(30~150 mg/L)为1.38%~2.53%,中量程(0~1 500 mg/L)为0.47%~3.63%,高量程(2 000~15 000 mg/L)为0.17%~3.53%,在国家标准方法测试水样COD值的允许误差范围内。除制革废水外,自配消解液可以代替AQ4001COD测定系统的专用消解液,适用不同量程范围内污水COD的测定。自配消解液分光光度法具有试剂使用量少、速度快、经济、二次污染小等优点,值得在环境科学领域及废水水质监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2.
亚硒酸钠对蚯蚓的毒性及蚓体富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00mgkg^-1,200mgkg^-1,300mg kg^-1等不同质量分数(w)的亚硒酸钠(NaSeO2)添加到蚯吲饵料中,研究了亚硒酸钠处理对蚯蚓生长发育及死亡的影响和蚯蚓的富硒作用,结果表明,3个w(NaSeO2)处理对蚯蚓生长发育和富硒量的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w(NaSeO2)越高,用其处理饲养的蚯蚓死亡率也较高,富硒量也较大,二者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在200mg kg^-1的w(NaSeO2)处理下,当蚯蚓饲养到84d时,蚯蚓的富硒量可达到332.5mg kg^-1,同时死亡率高达90%。  相似文献   
263.
刘立凡  刘前进 《环境工程学报》2022,16(12):3956-3963
采用质量分数11.5%的海藻酸钠凝胶为载体,在4 ℃下避光储存好氧颗粒污泥(AGS) 7个月,并将储存后的AGS进行活性恢复。分析了储存前后AGS理化特性变化以及储存后AGS恢复情况,以期为AGS储存和储存后AGS快速恢复方法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果表明:部分AGS在储存过程中发生解体,颗粒粒径变小,沉降速度、MLVSS/MLSS和脱氢酶活性(DHA)分别下降了43.93%、22.22%和43.34%,说明在4 ℃下使用海藻酸钠凝胶储存AGS具有可行性,该储存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维持AGS 的结构完整性和微生物活性。经过9 d的再培养,AGS完全恢复到储存前水平。恢复后的AGS为黄褐色,表面光滑,整体呈球状或椭球状,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1.3~2.5 mm,SVI30为31.9 mL·g−1,沉降速度为92.71 m·h−1,胞外聚合物(EPS)质量分数为75.05 mg·g−1,DHA为86.21 μg·(g·h)−1,表明恢复后的AGS沉降性能较好,微生物活性较高。恢复后的AGS对COD、NH4+-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6.5%、97.8%、82.7%、73.5%,具有良好的除污效果。  相似文献   
264.
This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UCON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USEPA Superfund Innovative Technology Evaluation (SITE) program to evaluate a chemical oxidation technology (sodium persulfate) developed at UCONN. A protocol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oxidation technologies has been used. This protocol, which consists of obtaining data from a treatability study, tested two 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technologies that can be used on soil and groundwater at a site in Vernon, Connecticut. Based on the treatability report results and additional field data collected at the site, the design for the fiel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emical oxidation remediation was comple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sodium persulfate and potassium permanganate were able to effectively degrade the target VOCs (i.e., PCE, TCE and cis-DCE) in groundwater and soil-groundwater matrices. In the sodium persulfate tests (120 hrs), the extent of destruction of target VOCs was 74% for PCE, 86% for TCE and 84% for cis-DCE by Na2S2O8 alone and 68% for PCE, 76% for TCE, and 69% for cis-DCE by Fe(II)-catalyzed Na2S2O8.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odium persulfate's ability to degrade PCE, TCE and cis-DCE. It is expected that given sufficient dose and treatment time, a higher destruction rate of the dissolved phase contamination can be achieved. The data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catalytic effect of the iron chelate on persulfate chemistry was much less pronounced in the soil-groundwater matrix. This indicate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ron chelate solution and the soil, which may have resulted in a lower availability of the chelated iron for catalysis.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remediation of the VOCs-contaminated soil and groundwater by 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using sodium persulfate is feasible at the Roosevelt Mills site. As a result, the USEPA SITE program will evaluate this technology at this site.  相似文献   
265.
高浓度褐藻酸钠生产废水处理工程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以EGSB反应器为主体的生物法与混凝工艺相结合处理高浓度褐藻酸钠生产废水,处理水质可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工程实践表明该工艺具有投资与占地面积少,运行效果稳定,可回收能源等优点。  相似文献   
266.
选择了一种毒性很高的氨基甲酸酯农药涕灭威、一种最常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及一种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天然物质腐殖酸,组成两种复合污染体系;研究了它们对茎线虫的生态毒理效应和对DNA的影响.结果发现,涕灭威-SDBS复合体系在4 d内对茎线虫的DNA造成了明显的损伤,而涕灭威-SDBS-腐殖酸复合体系在8 d内对茎线虫DNA造成的损伤却远远低于未加入腐殖酸的复合体系.关于涕灭威及其复合污染物对茎线虫的生态毒理效应和对DNA损伤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267.
硫化钠对土壤汞、镉、铅的植物可利用性的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宏  陈玉成  杨学春 《生态环境》2003,12(3):285-288
针对重庆市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硫化钠对污染土壤中Hg、Cd、Pb活性的影响及它们在植物体内的积累效应,筛选出控制叶菜类蔬菜中汞、镉、铅等重金属污染物进入蔬菜的经济有效、易于实施的化学添加剂用量,为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措施。分析结果表明,硫化钠能减少土壤中Hg、Cd的残留量,增加Hg、Cd的植物可利用性;降低土壤Pb的活性,减少Pb的植物可利用性。当硫化钠施用量为0.00351 thm-2时,植物体Pb质量分数下降了23.8%,同时使植物的生物量增加。  相似文献   
268.
铬污染土壤的单一/复合还原处理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短期(2~14 d)和长期监测(1 a),以及多级萃取步骤(MEP)实验,探讨了焦亚硫酸钠单用或与硫化钙混用对场地铬污染土壤的还原稳定效果及其长期稳定性。结果表明,(1)土壤六价铬含量、总铬和六价铬浸出浓度均随焦亚硫酸钠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当其用量超过理论值32倍时,六价铬去除率和稳定化效率的增幅明显减小;(2)在自然养护6~14 d之间,土壤六价铬含量出现反弹,但自然养护1 a后,32倍和50倍处理总铬浸出浓度比自然养护2 d时分别降低78.4%和92.5%;(3)在32倍处理基础上,六价铬去除率以及总铬和六价铬的稳定化率均随硫化钙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4)自然养护2 d后,T3处理六价铬含量和总铬浸出浓度分别为6 mg/kg和0.1 mg/L,基本满足修复目标要求。此外,T3处理后土壤在酸性水的反复沥滤状态下,仍能保持很低的浸出浓度,具有较好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269.
硫氰酸根(SCN-)普遍存在于HPF脱硫废液中,其含量高达90~140 g/L,对COD、色度等指标构成影响。首先对HPF脱硫废液做预处理,即以加酸的方法脱除其中的S2O32-,然后利用氯酸根将废水中高浓度SCN-氧化脱除,实验通过交替向废液中加入氯酸钠和浓硫酸,维持溶液pH值在1以下,使反应停留在轻度氧化阶段以使SCN-定向转化为沉淀,处理后SCN-的浓度由初始的69.76 g/L降至0.67 g/L,溶液COD由初始的98600 mg/L降至2400 mg/L。用较少的化学试剂将硫氰酸根基本脱除,达到了化学降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70.
杨秀菊  蒲云平  倪良 《化工环保》2012,32(2):185-188
通过简单的水溶液聚合法成功合成了聚丙烯酸钠-硅溶胶复合吸附剂,并对其进行了SEM和热重分析,研究了吸附条件对该吸附剂对阳离子金黄染料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硅溶胶质量分数为20%、初始染料质量浓度为60 mg/L、初始溶液pH为7、反应温度为298 K时,聚丙烯酸钠-硅溶胶复合吸附剂对阳离子金黄染料的吸附量为64.64 mg/g。由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获得的活化能(Ea=2.617 kJ/mol)表明,聚丙烯酸钠-硅溶胶复合材料对阳离子金黄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低温有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