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50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69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310篇
基础理论   79篇
污染及防治   139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海藻酸钠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海藻酸钠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分别从海藻酸钠作为吸附剂直接吸附和作为固定化细胞的载体两方面分析了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及对固定化细胞的影响.分析表明,海藻酸钠以其特有的结构和性质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02.
头孢噻肟钠生产废渣资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头孢噻肟钠生产废渣中回收 2—硫醇基苯并噻唑 (M) ,并以此合成生产头孢噻肟钠的原料二硫化二苯并噻唑(DM) ,M和 DM的收率分别为 2 5 .5 %和 2 3 .8% ,产品质量分别达到 HGB2 -1 5 7-61和 HGB2 -1 5 8-61标准。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503.
密封消解法测定高氯离子含盐废水COD_(Cr)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国标重铬酸钾法测定高氯离子含盐废水CODCr时的不足 ,采用密封消解法来测定高盐废水CODCr,通过丁酮氧化率、氯离子干扰、混配水样和实际水样测定结果的比较 ,对国标法和密封消解法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 :在测定高氯离子含盐废水CODCr值时 ,密封消解法优于重铬酸钾法 ,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废水的CODCr。  相似文献   
504.
将海藻酸钠(SA)作为助凝剂,与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复配使用,在模拟地表水样的混凝处理中探究其助凝效能,并考察溶液pH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混凝出水Zeta电位分析其助凝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对模拟地表水样,PAC与SA复配使用时最佳投加量分别为4.00及0.06 mg/L,此时浊度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1.9%和78.7%;溶液pH对混凝效果的影响较大,在pH为7.00时SA的助凝效果最佳,此时浊度及UV254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4.0%和83.7%。与传统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的对比研究表明,在各自最佳使用条件下,SA可以得到与PAM相当的助凝效果,且SA的投加量远低于PAM,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505.
李时银 《环境科学》2008,29(10):2846-2849
以海藻酸钠模拟水体中的EPS,研究了软水体系中海藻酸钠对铜管,硅酸盐体系缓蚀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有低浓度海藻酸钠存在时,体系中的溶解性铜浓度显著增加,且老化1 a的铜管溶解性铜释放浓度明显高于老化3 a和10 a的铜管,释放溶解性铜浓度大小顺序为c1a>c3a>c10a;但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增加,老化1 a的铜管的溶解性铜释放浓度增加,而3 a和10 a铜管的溶解性铜释放浓度减小,表明水体中EPS的存在降低硅酸盐对铜管的缓蚀效果.在pH值7.5和海藻酸钠为16mg/L条件下,不同停留时间溶解性铜释放呈现逐渐增加-降低-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海藻酸钠、硅酸盐、铜离子和管壁进行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在低pH值条件下,海藻酸钠对铜管溶解性铜释放影响更加显著,随着pH值增加和铜管老化时间延长,其溶解性铜释放浓度降低,表明海藻酸钠对溶解性铜释放影响降低.  相似文献   
506.
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共混膜制备及对离子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然高分子海藻酸钠为原料,与聚乙烯醇进行溶液共混,研制海藻酸钠与聚乙烯醇共混膜。探讨了共混膜对微量A(sⅤ)、C(rⅥ)、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共混膜具有韧性、有较高的抗水性和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等特点,并且对离子的去除率较高,提高了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7.
保水剂正逐步运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和节水农业中,而聚丙烯酸钠(SP)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保水剂.为了弄清保水剂对元素淋溶的影响,进行了水解污泥、湖泊底泥、山地黄壤3种基质,4种SP添加比例(0、1.0%、2.5%、4.0%)的淋溶试验,并分析测定了淋溶液中的氮、磷、钾、钠.结果表明,添加SP使水解污泥、湖泊底泥和山地黄壤的氮总淋溶量分别增加了67.8%、37.0%和95.7%,磷总淋溶量分别增加了151%、436%和219%.3种基质氮淋溶量的分配相同,而磷淋溶量的分配不同,说明不同基质中淋溶氮的类型相同,淋溶磷的类型不同.添加SP使水解污泥钾的总淋溶量增加了大约19%,而对湖泊底泥钾的总淋溶量无显著影响,却使山地黄壤钾的淋溶量降低了约67%,SP对钾淋溶的影响效果受基质类型和SP本身所含钠的影响.不同基质钠淋溶量都随SP添加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它们淋溶量的分配模式各不相同,说明不同基质钠的来源不同.水解污泥淋溶的钠主要来自基质本身钠的活化,湖泊底泥淋溶的钠主要来自基质的活化和SP中的钠,而山地黄壤淋溶的钠主要来自SP中的钠.总之,SP保水剂处理下的元素淋溶量及其分配受SP比例、基质类型和元素类型影响,使用SP保水剂既能活化基质的氮、磷等养分,有利于植物生长,也具有增加钠离子从而导致土壤碱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508.
伊元荣  韩敏芳 《环境科学》2012,33(7):2522-2527
以氧化铝冶炼过程中排出的碱性固体废渣赤泥为研究对象,利用烟气中CO2对其进行了脱钠工艺的实验分析.研究了在不同pH、反应时间和温度下废气中CO2与废渣赤泥协同作用脱钠反应特性及机制,结果表明,赤泥脱钠反应过程是赤泥中钠基固体物质与CO2-H2O和OH--CO2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脱钠过程与pH值、温度和反应时间有一定的反应规律.采用XRD和SEM方法对赤泥脱钠前后物料特性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赤泥中的碱性物质与CO2发生反应,赤泥脱钠后固相中的钠含量明显降低.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适当的操作,可使赤泥脱钠率达70%以上,为低成本赤泥脱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09.
NO参与亚砷酸钠诱导酵母细胞死亡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式生物酵母细胞为材料,研究亚砷酸钠胁迫对细胞死亡率和胞内NO水平的影响,以探讨NO在砷诱导细胞死亡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浓度为1~7mmol·L-1的亚砷酸钠可降低酵母细胞活性,诱导细胞死亡,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死亡率增高;死细胞出现核固缩和核降解等凋亡特征;凋亡抑制剂Z-Asp-CH2-DCB(2"mol·L-1)与3mmol·L-1亚砷酸钠共同作用后,酵母细胞死亡率下降.在亚砷酸钠胁迫的过程中,酵母细胞内NO水平升高;一定浓度的NO清除剂c-PTIO(0.2mmol·L-1)或NO生成抑制剂NaN3(1mmol·L-1)均可降低亚砷酸钠引起的酵母细胞死亡率.结果表明,砷胁迫诱导的胞内NO升高是酵母细胞死亡的一个诱因,亚砷酸钠诱发的酵母细胞死亡中可能存在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510.
以具有介孔结构的沸石分子筛ZSM-5m负载纳米TiO2制备出复合型光催化剂,用扫描电镜、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对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序批试验考察了TiO2/ZSM-5m/过硫酸盐体系深度降解焦化生化处理出水中残余有机污染物(ROPs)的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在COD初始平均浓度为352mg/L,TiO2/ ZSM-5m投加量为1.6g/L,pH值为3.0,C(Na2S2O8)为0.8g/L,常温下反应180min,COD出水平均浓度为76.3mg/L,去除率达到78.2 %,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可达到现行污染物排放标准.ROPs光催化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推测具有微介双孔结构的催化剂表面电子易被S2O82-俘获,降低空穴与电子的复合率,促进了·OH 和SO4-·形成,对ROPs的吸附和光降解有较大的强化作用.用GC-MS对处理前后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测定以揭示降解与转化规律,发现苯类特征污染物能有效降解,但产生的中间产物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