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5篇
  免费   517篇
  国内免费   1976篇
安全科学   363篇
废物处理   274篇
环保管理   395篇
综合类   3270篇
基础理论   717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821篇
评价与监测   99篇
社会与环境   228篇
灾害及防治   8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304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544篇
  2012年   523篇
  2011年   420篇
  2010年   333篇
  2009年   347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51.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local communities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and how governance structures can foster or undermine adaptive capacity.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in general, an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in mountain regions, in particular, are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ulti-level and multi-sectoral nature during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e involvement of numerous state and non-state actors at local to national levels produces a variety of networks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se relational patterns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adaptive capacity. It thus proposes an expanded concept of adaptive capacity that incorporate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ctor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low between these actors. The paper further advocates the use of formal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assess these relational patterns.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research 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a Swiss mountain region vulnerable to floods and other natural hazards illustrate the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ain arguments.  相似文献   
852.
以氯化锌为活化剂,通过微波诱导热解法制备小麦秸秆吸附剂,并以微波功率、热解时间和氯化锌质量分数为影响因素,碘吸附值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小麦秸秆吸附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热解时间和微波功率对碘吸附值的交互作用明显。响应面优化工艺分析,发现当热解时间4.03 min、微波功率569.0 W,氯化锌质量分数为31.24%时,碘吸附值最大,为643.33 mg/g。另外,小麦秸秆吸附等温线与I型相似,吸附剂的微孔容积为0.238 4cm3/g,吸附剂的BJH孔径分布表现窄小,最高峰出现在2.1nm左右。处理Cr(VI)废水的吸附试验,发现Cr(VI)的去除率可以达到70%以上。研究表明,微波诱导热解法及响应面优化工艺制备的小麦秸秆吸附剂技术可行且具有良好的重金属废水处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53.
考虑非线性吸附时溶质在有限厚度粘土中的一维扩散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采用非线性分段式吸附等温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溶质在粘土中的一维扩散模型,在考虑有限厚度边界及土中溶质背景浓度的条件下得到了相应的解.模型引入了移动边界以说明当溶质在粘土孔隙水中的浓度达到某一较高值后,阻滞因子将发生显著变化.算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和考虑经典非线性吸附等温线得到的结果相差不大,这进一步说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考虑非线性吸附效应对溶质迁移有重要影响.在较高溶质浓度下采用线性吸附等温模式会得到偏不安全的结果.该解相对较简单,并可用于验证各种数值模型、拟合试验数据等.  相似文献   
854.
马睿  邓述波  余刚 《环境科学》2008,29(3):714-720
以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菌丝体为原料,通过2步化学反应将含有大量氨基的聚乙烯亚胺(PEI)嫁接到菌丝体表面,优化反应条件,得到最佳的氨化菌丝体吸附剂.该氨化吸附剂的等电点为pH 10.2,是一种表面带正电荷的菌丝体吸附剂,能有效吸附水中的阴离子内分泌干扰物五氯酚钠(PCP)、2,4二氯苯氧乙酸(2,4-D)和全氟辛烷磺酸钾(PFOS).3种污染物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15℃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42.9、234.1、1725.6 mg/g.热力学计算表明,3种污染物的吸附均是自发发生的,2,4-D和PFOS的吸附是吸热反应,而PCP是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855.
沸石的活化及其对水中氨氮的吸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天然沸石进行了盐活化、盐加酸活化、盐加碱活化、热活化和热活化后加盐二次活化的处理,分别考察了活化后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性能,并进行了等温吸附、解吸试验以及对经SBR-氧化处理后焦化废水的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沸石在100℃下经0.3 mol·L-1NaCl活化后,对氨氮的吸附效果最佳;当活化沸石投加量为10 g·L-1、接触时间为40 min时,氨氮去除率可达88.08%,比未活化条件下的47.35%提高了40.73%.沸石投加量、废水的pH和接触时间对活化沸石吸附氨氮都存在一定的影响.活化沸石对氨氯废水的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吸附氨氮后的沸石经1.5 mol·L-1的NaCl溶液再生4 h,解吸率可达到89.30%.活化沸石用于经SBR-氯化处理后焦化废水的吸附试验,当活化沸石投加量为120 g·L-1时,其氨氮可从219.18 mg·L-1降到4.8 mg·L-1去除率达到97.81%;活化沸石吸附焦化废水的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来描述.  相似文献   
856.
纤维素胺基树脂的制备及脱色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氯化亚砜改性微晶纤维素,利用二乙烯三胺对氯化纤维素进行胺基取代制得纤维素胺基树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纤维素胺基树脂的最佳制备条件;红外分析以及X-衍射可知:氯化纤维素改性取代胺基得到纤维素胺基树脂。纤维素胺基树脂有较好的脱色功能。对甲基橙脱色条件为:吸附时间6 h,吸附温度为30℃,甲基橙初始浓度取为20 mg/L,树脂投加量为0.02 g。  相似文献   
857.
采用间歇振荡法,研究了钢渣吸附模式、选择性以及等温吸附方程。结果表明,钢渣对阳离子的吸附容量远远大于对阴离子的吸附容量,其吸附模式属于离子交换;其对重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吸附选择性,其选择性能与离子的电性、电价、离子半径和水化热等因素有关;钢渣吸附Pb2+是单层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858.
羧化CTS微球对共存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交联羧甲基化壳聚糖微球,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研究了改性壳聚糖微球对共存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试验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有机物的浓度等因素对水中共存有机污染物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机物浓度相近的情况下,羧化改性壳聚糖微球对水中2,4-二硝基酚的去除量最大。  相似文献   
859.
两种类型的活性炭对Zn(Ⅱ)的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木炭和煤炭作为吸附剂,对Zn(Ⅱ)进行了吸附试验。虽然木炭的比表面积小于煤炭,但其对Zn(Ⅱ)的吸附作用明显优于煤炭。同时,溶液的pH对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也有很大影响。在pH<7时,活性炭对Zn(Ⅱ)的吸附作用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60.
线性规划法计算工业区大气承载力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目前我国常用的模拟法、线性规划法和A-P值法三种大气承载力计算方法各自的缺点和局限性,探讨了线性规划法在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大气承载力计算中的应用。以福建省某石化工业园区为实例,采用线性规划法计算了大气环境对SO2的承载力并用模拟法进行验证,计算结果10846t/a与模拟法结果13141t/a吻合性较好,表明线性规划法是计算区域大气承载力的科学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