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00篇
  免费   1212篇
  国内免费   2171篇
安全科学   1953篇
废物处理   135篇
环保管理   1652篇
综合类   6529篇
基础理论   1511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580篇
评价与监测   605篇
社会与环境   1598篇
灾害及防治   616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235篇
  2022年   438篇
  2021年   493篇
  2020年   478篇
  2019年   404篇
  2018年   349篇
  2017年   522篇
  2016年   585篇
  2015年   619篇
  2014年   501篇
  2013年   626篇
  2012年   945篇
  2011年   987篇
  2010年   745篇
  2009年   760篇
  2008年   597篇
  2007年   784篇
  2006年   799篇
  2005年   631篇
  2004年   496篇
  2003年   484篇
  2002年   434篇
  2001年   312篇
  2000年   303篇
  1999年   240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10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9篇
  197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浅论国家环境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公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权理论迅速发展。国家环境权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权。在环境法理论逐步变革和权利内涵不断演进的趋势下,已成为法学界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国家环境权的国内、国际法律基础。论证了国家环境权的确立。利用类比的方法。阐述了国家环境权与其他宪法权利的不同之处。从权利义务的对等统一和国内国际两个层面。重新归纳了国家环境权的内容。初步构建了国家环境权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2.
根据环境意识结构.设计了旅游管理部门环境意识调查问卷。其主要的指标体系包括:旅游环境知识水平、旅游环境态度、旅游环境评价和旅游环境行为四个方面。对指标体系各部分之间以及每一指标部分的每一题目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权重的确定.而且对各部分的每道题目的各个选项予以赋分。基于权重和赋分.结合调查问卷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指标体系各部分评价模型和环境意识总体评价模型。以此来计算草原旅游发展中旅游管理部门环境意识水平的综合得分。经过分析得知,旅游管理部门环境意识模式是“环境知识制约型”模式。  相似文献   
23.
最优环境税:庇古法则与税制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国外关于最优环境税的经典理论——庇古法则及近十年来研究的前沿内容——一般均衡模型等作出阐释,并在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一般均衡模型考察环境税的效率特性和在次优情形下最优环境税的决定因素。随后是对我国开征环境税的几点思考:环境税的课征范围应暂定为排放各种废水、废气(烟尘)和固体废弃物的行为。环境税税率的确定可以采用“反复迭代”的方法,即“环境效益优先,兼顾税收协调和收入分配等效应。”其他相关问题的处理,如环境税和其它政策手段的配合使用,环境税税收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24.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与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是使农业从自然经济阶段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农产品生产转变的一个标志。本文在分析该区农业布局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总体布局的设想与不同类型地域农业开发的主攻方向与对策,并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粮食、棉花、猪、禽、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域选择、建设规模与技术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5.
本文简要介绍区域性“减灾十年初步规划”编制的一般原则,包括规划编制的意义、目的、编制顺序和规划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并提出规划成果的实施意见。可供各地编制规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26.
New data on the composition of surface assemblages of plant macroremains from soil and swamp sample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e study of geomorphologically different localiti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Nizhnyaya Tunguska River. The results of paleocarpological analysis of forest soil sections supported by relevant palynolog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data are presented. Natural changes of the forest cover over the past 2400 years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leoclimate during each stage are described.Translated from Ekologiya, No. 1, 2005, pp. 3–10.Original Russian Text Copyright © 2005 by Koshkarova, Koshkarov.  相似文献   
27.
论土地持续利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在世界上有两种可持续发展思路,一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重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一种是以发展为前提,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土地持续利用的思想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的。我国要保证土地持续利用,满足未来对食粮和建设的需求,应建立起同土地持续利用相适应的土地持续利用制度和土地持续利用机制  相似文献   
28.
Summary Ips duplicatus withI. typographus co-inhabiting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L.) Karst.) would benefit from a pheromone blend distinct from that of the larger competitorI. typographus. GC-MS analysis showed thatI. duplicatus males feeding in the host produced ipsdienol (Id),cis-verbenol (cV),trans-verbenol (tV), myrtenol (Mt), andE-myrcenol (EM) and traces of 2-methyl-3-buten-2-ol (MB).I. duplicatus produced Id in approximately racemic form (48.9-54.5% (+)-(S)-isomer). The amounts of Id and EM released over a 9 day period had a maximum of 250 and 5 ng/h/male, respectively, on day 2. Exposure ofI. duplicatus males to myrcene and -pinene resulted in the production of small amounts of Id, cV, tV, Mt, andtrans-pinocarveol, but not of EM. In laboratory bioassays with walking beetles, the pheromone component Id alone was weakly attractive while EM was inactive, but in binary combination with Id strongly synergized attraction. A combination of EM and Id at a release rate equivalent to 100–200 males was more attractive in the field than 70 unmated males in a spruce log. The addition of myrcene ( a suggested pheromone precursor of Id) to Id did not enhance trap caches, while addition of EM increased catches > 10-fold. Subtracting EM from a blend of Id, EM, cV and MB drastically reduced trap catches while subtraction of cV or MB or both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Addition of EM over a wide concentration range to the synthetic pheromone ofI. typographus did not reduce the attraction of females of this species in the laboratory. A two-species pheromone interaction field test releasingI. typographus pheromone components (MB + cV) at 10–1000 male equivalents (ME) andI. duplicatus pheromone (Id + EM) at 0, 10–1000 ME in all possible combinations showed both positive intraspecific dose-response effects and an interspecific inhibition. Higher release rates of EM appeared to inhibitI. typographus, especially males. In a tree colonization model, the response of the two competing species to their respective pheromones show a good separation during the mass-attack with a small initial cross-attraction. It remains to be shown whether either of the two pheromone systems have in fact evolved in the present sympatry, or if they are an incidental effect of ancestry of these phylogenetically distantIps.  相似文献   
29.
基于OMI数据的东南沿海大气臭氧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臭氧监测仪(OMI)卫星反演数据,对2005—2018年东南沿海5省区域大气臭氧柱浓度数据进行提取及分析,探讨其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在时间变化上,14年间,该区域大气臭氧柱浓度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5—2013年臭氧柱浓度持续升高,最高值为324.52 DU,高值区不断向南部区域扩大;2013—2018年臭氧柱浓度呈下降趋势,最低值为228.27 DU,但在2017、2018年略有上升.②在空间分布上,臭氧柱浓度自北向南逐渐降低,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江苏及浙江省北部;低值区集中于福建省南部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③在季节变化上,大体呈现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高值区在春夏季交替出现,秋季略高于冬季,但差异不明显.④稳定性分析表明:研究区臭氧柱浓度整体呈现中部分散、南北部集聚、差异较显著的分布格局.⑤自然因素中,风向、气温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降水)及华南地区的台风和暴雨也起到显著作用.⑥人文因素中,臭氧柱浓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生产总值及机动车保有量均表现出正相关,其中,臭氧柱浓度与第二产业的相关度最高.另外,臭氧柱浓度与NO_x排放量表现出显著相关性.VOC_s对臭氧柱浓度的影响中,工业源是主控因素,交通源和居民源次之,电厂源对臭氧柱浓度的影响最弱.这进一步说明臭氧浓度的变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气温、NO_x及VOC_s的排放是臭氧浓度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0.
哈尔滨市秸秆焚烧大气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近些年哈尔滨秋末冬初大气污染程度增加的溯源问题,基于静风污染气象及降雪对秸秆焚烧的影响等基本假设,采用箱式模型和优化拟合的方法对秸秆焚烧产生污染物的源强及其负荷进行了估算.通过对2015年和2017年典型时段数据的优化拟合得到降雪前重污染天气下PM10排放源强分别为20.16、21.83 μg·m-2·s-1,CO的排放源强分别为149.32、138.65 mg·m-2·s-1;降雪后重污染天气下PM10排放源强分别为15.98、7.09 μg·m-2·s-1,CO的排放源强分别为122.91、89.21 mg·m-2·s-1.由降雪前后各污染物的源强差得到2015年和2017年秸秆焚烧产生的PM10的排放源强分别为4.18、14.74 μg·m-2·s-1,负荷分别为20.73%、67.52%;CO的排放源强分别为26.41、49.44 mg·m-2·s-1,负荷分别为17.69%、35.66%.本文为相关清单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校核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环境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