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6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88篇
安全科学   211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31篇
综合类   516篇
基础理论   178篇
污染及防治   74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54篇
灾害及防治   1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根本的方法是控制物料流失。本研究对炭素制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进行物料平衡测算,确定各工序物料流失总量及污染物排放系数,提出减少流失、降低排污系数的措施。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采石场大面积弃渣边坡无防护堆积和坡面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文章基于"蓄水范式"理念,以山阴县小娘娘山采石场为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用施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一套因地制宜的弃渣边坡稳定技术,该技术包括蓄水稳定技术设计和配套措施设计,以研究区内的一处弃渣边坡为示范点进行了实际设计和施工.结果表明,弃渣边坡稳定技术能有效提高弃渣边坡的稳定性和蓄水能力,施工方便、成本低,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广泛地推广性.  相似文献   
24.
南方红壤区氮湿沉降特征及其对流域氮输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郝卓  高扬  张进忠  徐亚娟  于贵瑞 《环境科学》2015,36(5):1630-1638
本研究通过对江西千烟洲香溪流域雨季氮湿沉降及径流过程进行监测,分析降雨及径流过程的各形态氮浓度变化,探讨南方红壤区氮湿沉降特征及其对流域氮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14年雨季(3~6月)共27场降雨,产生的氮湿沉降负荷达43.64~630.59 kg,氮沉降通量为0.44~6.43 kg·hm-2,呈现出极大的季节变异性;2对其中3场降雨过程进行动态分析发现,当降雨量为8~14 mm时,流域氮沉降负荷达18.03~41.16 kg,而该地区氮湿沉降通量为0.18~0.42 kg·hm-2.其中3场次降雨事件导致流域水体的总径流量为4 189.38 m3,TN总流失负荷16.72 kg,输出通量为4.64 kg·hm-2;DTN总流失负荷为9.64 kg,输出通量为2.68 kg·hm-2;NH+4-N总流失负荷2.93 kg,输出通量为0.81 kg·hm-2;NO-3-N总流失负荷5.60 kg,输出通量为1.56 kg·hm-2.3流域氮湿沉降对流域氮输出的贡献率约为56%~94%,说明降雨对流域氮流失影响巨大,并以硝酸盐为主,流域水体中总氮浓度超过河流水体富营养化阈值(1.5 mg·L-1)存在发生富营养化的隐患.  相似文献   
25.
本文针对海上平台设计中直接关系到海上平台安全的几个问题,如参考风向选取、挡风墙设置、消防水喷淋设置等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即:在海上平台总体布置设计中,采用"最小频率风向"作为参考风向;设置挡风墙应尽量避免采用全墙体的固定式挡风墙,建议采用推拉式、开窗式等类型;在消防水喷淋的设计中,应遵循...  相似文献   
26.
Previous research in our laboratory reported a convenient laboratory-scale composting test method to study the weight loss of polymer films in aerobic thermophilic (53°C) reactors maintained at a 60% moisture content. The laboratory-scale compost reactors contained the following synthetic compost mixture (percentage on dry-weight basis): tree leaves (45.0), shredded paper (16.5), food (6.7), meat (5.8), cow manure (17.5), sawdust (1.9), aluminum and steel shavings (2.4), glass beads (1.3), urea (1.9), and a compost seed (1.0) which is designated Mix-1 in this work. To simplify the laboratory-scale compost weight loss test method and better understand how compost mixture compos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affect the rate of plastic degradation, a systematic variation of the synthetic mixture composition as well as the moisture content was carried out. Cellulose acetate (CA) with a degree of substitution (DS) value of 1.7 and cellophane films were chosen as test polymer substrates for this work. The extent of CA DS-1.7 and cellophane weight loss as a function of the exposure time remained unchanged when the metal and glass components of the mixture were excluded in Mix-2. Further study showed that large variations in the mixture composition such as the replacement of tree leaves, food, meat, and sawdust with steam-exploded wood and alfalfa (forming Mix-C) could be made with little or no change in the time dependence of CA DS-1.7 film weight loss. In contrast, substituting tree leaves, food, meat, cow manure, and sawdust with steam-exploded wood in combination with either Rabbit Choice (Mix-D) or starch and urea (Mix-E)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time increase (from 7 to 12 days) for the complete disappearance of CA DS-1.7 films. Interestingly, in this work no direct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C/N ratio (which ranged from 13.9 to 61.4) and the CA DS-1.7 film weight loss. Decreasing moisture contents of the compost Mix-2 from 60 and 50 and 40% resulted in dramatic changes in polymer degradation such that CA DS-1.7 showed an increase in the time period for a complete disappearance of polymer films from 6 to 16 and 30 days, respectively.Guest Editor: Dr. Graham Swift, Rohm & Haas.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o/Environmentally Degradable Polymer Society—Second National Meeting, August 19–21, 1993, Chicago, Illinois.  相似文献   
27.
陕西省干旱灾害的农业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宏平  张汝鹤 《灾害学》1998,13(4):57-61
分析了陕西干旱发生的时空规律,以缺水率划分干旱标准,评价陕西各季农业干旱状况,并对1949~1990年共42a粮食产量序列进行滑动平均模拟,以粮食减产百分率评估全省干旱灾害等级,得出干旱损失评估模式,使陕西干旱灾害的评估由定性到定量,为其它灾害的定量评估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8.
灾害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 ,研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灾害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直接建立灾害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模型比较困难。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方法 ,讨论了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在投入 -产出表中的表达方式 ,建立了灾害损失评估的定量分析模型 ,并以农业为例 ,分析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总产值损失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钟雅琴  陈和 《灾害学》2012,(1):111-115,129
台风作为全球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对我国的影响也非常严重。在巨灾风险证券化、巨灾债券已成为巨灾保险业大趋势的背景下,发展我国台风灾害债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其近30年相关台风损失数据,利用非寿险精算技术分析其台风的损失分布和次数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CAMP模型和现金流分析对广东省的台风灾害债券做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由于生产的全球化、工业水平的迅速提高、技术系统的复杂化和规模化,以及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我国技术灾害的发生频次增多,强度加剧,经济损失趋于上升.技术灾害继自然灾害之后,已逐渐发展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的主要灾种.基于技术灾害数据库,从致灾因子多度、风险频数、相对损失强度和综合风险指数等4个方面对中国技术灾害的时序变化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加深对中国技术灾害的系统认识,并为中国技术灾害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