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72篇
综合类   157篇
基础理论   102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78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可持续旅游是 8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的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新思想。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拓展深化 ,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并作为跨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本文从可持续旅游的由来和对可持续旅游内涵实质的界定角度出发 ,结合可持续旅游实现途径的探讨 ,以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对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为景区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战略性构想 ,以期能对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世界博览会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联动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整合与联动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层级性等内涵,探讨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基本逻辑问题、应用挑战与应对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双评价”的理论发展和相关政策响应,剖析了“双评价”在应用探索、内涵扩充、系统支撑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和服务目标,阐明了承载力评价与适宜性评价之间关联逻辑的演进历程。总结了当前“双评价”在应用上的几个关键挑战:一是“双评价”应用于“三区三线”划定的逻辑尚未明确;二是当前承载能力评价与未来规划决策之间存在逻辑悖论;三是“双评价”在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传导失灵;四是两个评价之间的关联逻辑仍存在争议。为此,提出了应对“双评价”挑战的四点建议:深化理论认知、拓展评价维度、建立传导机制、厘清内在关系,以提升“双评价”对国土空间规划决策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国土空间和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在新时代的积极响应,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和提升成为必然要求。在介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要求决定了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从工作理念、理论基础、技术体系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整体综合理念滞后、理论基础体系欠缺、技术支撑相对薄弱、体制机制不尽完善等方面。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的路径和策略,主要策略包括强化系统思维、提升理论体系、加强技术支撑、完善机制建设等内容,以期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Part of this paper has been prepared for the lecture Forest Health Assessment-Criteria,Methods and Problems given by the author at the UIMPuniversity course Sanidad Forestal en el Bosques Mediterraneos yTemplados. Implicacion de la Contaminacion Atmosferica y del Cambio Global, held in Valencia, Spain, October, 1995.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of forest health representsa key point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for the management ofenvironmental resources. With the renewed interest in assessment andmonitoring of forest health generated by the suspected occurrence ofa widespread forest decline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manyactivities have been undertaken: however, some questions should beconsidered and clarified when attempting to estimate forest health.Particularly, the objective(s) of the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program should be carefully identified. Identification of a program‘stask has a number of implications and consequences: it implies adefinition of what concept of forest health (forest ecosystem health,forest health or forest trees health?) is assumed, what will be thetarget entity to be monitored, and therefor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relevant assessment questions and assessment endpoints.Consequences concern the definition of the spatial scale (frominternational to landscape and plot scale monitoring) and ecologicalcoverage (from single species population to population ofecosystems) of the program, which can have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on the choice of the proper sampling strategy and tactic, as well ason the most suitable methods, indicators and indices to be used.Although much of the work in the field of forest health and airpollution has concentrated on surveys on crown transparency anddiscoloration, there is an entire range of methods, indicators andindices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health status of forests. The decisionas to which ones should be used will depend on the aim of theprogram and on economic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A furtherconsideration concerns the time span of the program, but anydecision in this field is subject to many limitations due to difficultiesin predicting future monitoring needs. All these points should becarefully considered and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a rigorousQuality Assurance procedure since any decision will influence futurework for many years.  相似文献   
6.
酸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介绍了酸雨的起因和目前国内外开展的 1 1个研究领域 ,叙述了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指出要解决酸雨问题 ,应通过对酸性污染物的排放、迁移扩散、转化、沉降、对水及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基础研究和信息 ,制定出控制污染源的排放、节能及生态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7.
铜川新区建设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结合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城乡一体化和生态生产的城市发展思路,建立了土地容量与人口适宜容量数学模型。根据铜川新区具有的自然优势,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角度,针对铜川新区的土地容量与人口适宜容量,探讨了将铜川新区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人口适宜的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从天然林水文功能出发,阐述了东北地区天然林削减及其与洪涝灾害的关系,提出了东北地区水患治理方略。同时建议建立防汛信息系统,提高暴雨和洪水预报准确率以及防洪保险灾后重建。  相似文献   
9.
介绍军工材料环境试验对提高装备环境适应性的重要作用。从不同的技术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军工材料环境试验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主要差距。从规划的制定、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以及信息共享方面,提出设想。提出了目前需要研发新的环境试验、评价、管理方法和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药产量的逐年提高,农药废水的处理形势也日益严峻,因此农药废水处理的新工艺、新方法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根据文献资料,概述了农药废水的种类、特点及其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以及近些年发展的磁分离法和超声波技术处理法,并叙述了目前我国有机磷、有机氯、有机硫等农药废水的处理现状及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了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及实行清洁生产制度将成为我国农药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