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101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24篇
综合类   292篇
基础理论   85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5年   1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活性絮凝剂产生菌群的构建、培养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筛选到的絮凝剂产生菌中构建出能比单一菌群产生更高絮凝活性的复合菌群———复合菌群1(BAFRT4+CYGS1).为降低复合菌群1的培养成本,尝试用啤酒废水替代葡萄糖作为培养基中的碳源和能源并获得成功.在优化培养条件下,复合菌群1所产MBF的絮凝活性达96.8%.复合菌群1所产MBF对靛蓝印染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最大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达79.2%和87.6%.  相似文献   
2.
    
SUMMARY

An assessment is made of various grassroots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in Latin America which show that agroecological technologies can bring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o small farmers and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region. Examined initiatives offer new ways of enhancing the multifunctional attributes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hrough greater per unit area 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s obtained in complex, integrated agroecological systems that feature many crop varieties, together with animals and trees. If such experiences were to be scaled up, multiplied, extrapolated, and supported in alternative policy scenarios, the gains in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would be substantial. The challenge now is to mobilize science, institutions and the right policies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smallholder farming systems, while preserving the resource base and at the same time empowering local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3.
PM2.5在地球表面上的变化是连续的,但由于地面海拔起伏和站点分布的相对稀疏,直接内插法很难顾及这种情况。文章运用反距离权重(IDW)、Kriging、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法(EBK)、多元回归+残差内插的综合空间化手段,对北京市2015年1月的PM2.5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多元回归+残差内插方法空间化更优,且PM2.5存在显著的正局部空间自相关,中度以上污染主要分布在北京市东南部和房山区。时间上,PM2.5质量浓度逐时均值呈\"W\"型。3 h尺度上,PM2.5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正相关,与能见度、大气压和风速负相关,与温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4.
示踪技术用于气体泄漏扩散模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安全综合实验模型平台,利用示踪技术(以CO2为示踪剂),模拟了有害气体瞬时泄漏扩散的整个过程.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定量分析了气体泄漏扩散过程,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初步确定了泄漏气体浓度与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到了2个定量评价指标:确定性系数R=0.991,相关系数r=0.995.研究表明,在实验室建立的试验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现实情况,模型仿真度较高,数据拟合效果较好.研究可为评价模型的相似性提供理论参考,对有害气体泄漏扩散事故应急救援、实施有效的现场控制,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梅 《中国环境管理》2022,14(4):102-108
网络化治理作为一种不同于科层—集中型和市场—分散型的新型治理方式,在环境治理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当前,区域环境公共事务的不断增长已超出政府单个主体的能力范围,需要加强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构建以多元主体参与为核心的多重、复杂、交叉的网络化环境治理模式。基于网络化治理产生的背景、演变过程和内涵,围绕多元主体相互作用、行动主体的网络关系结构和模式、治理网络的运行逻辑和机制等方面系统梳理其研究进展,为推进我国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生产的全球化、工业水平的迅速提高、技术系统的复杂化和规模化,以及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我国技术灾害的发生频次增多,强度加剧,经济损失趋于上升.技术灾害继自然灾害之后,已逐渐发展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的主要灾种.基于技术灾害数据库,从致灾因子多度、风险频数、相对损失强度和综合风险指数等4个方面对中国技术灾害的时序变化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加深对中国技术灾害的系统认识,并为中国技术灾害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格局的流域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与水质之间的关系,以无定河和延河两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两个时期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冗余分析方法定量探讨多个尺度上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两流域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均为耕地和草地,差异主要在裸地和林地面积占比上;②两流域内部分水质指标存在明显时空差异,春季水质优于秋季且中下游水质相对较差;③两流域河岸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对总体水质的解释率最大;④无定河流域土地利用在秋季对水质影响比春季更显著,延河流域呈相反趋势;⑤不同的土地利用对水质有不同的影响,无定河流域内裸地、耕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对水质影响较为显著,延河流域则为草地、耕地、人造地表、斑块密度(PD)和SHDI.无定河流域内耕地和人造地表对水质有负面影响,草地和裸地与大部分化学指标呈现负相关性;延河流域人造地表和草地对水质有负面影响,林地对水质有明显净化效果.研究结果为可持续土地利用和多尺度景观规划提供了重要信息,可用于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8.
多目标决策-理想点法综合评价淮北市地下水环境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多目标决策-理想点法对淮北市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淮北市地下水质量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以上,能够达到当地地下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评价方法较精确,具有一定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多元回归法,通过预测模型的选择、数学模型的建立、基础数据的整理和回归效果的检验,建立环境污染范围与诸条件的关系,达到快速估算的目的,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大气环境污染事故范围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Lake V?nern, the largest lake in Sweden, has been seriously contaminated with mercury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1970's and 80's the direct load, mainly from a chlor-alkali industry in the area, of mercury was drastically reduced as a response to new legislation, from three to five tons down to between five and ten kg yr(-1). Large amounts of the disposed pollutant have accumulated in the sediments. The question posed in this work is now, is the effect of the drastic load reduction after more than two decades visible in the sediments? The question is relevant as large areas still are blacklisted for fishing, but also as a follow-up of a major remedy action. The lake also serves as a freshwater reservoir for even Sweden's second largest city. This work synthesises and compares data of mercury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ree major field programs, in 1974, 1984 and 1998. The interest is focused on both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temporal trends. In 1974, the surface concentration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subsequent survey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also found between 1984 and 1998.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within the lake are found for respective year. The most contaminated are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close to the major point source (a former chlor-alkali industry). This is also the area with the largest improvement, as a direct response to the reduction in load. Further from the outlet, the recovery is more affected by burial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out into the deeper bas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