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14篇 |
免费 | 1377篇 |
国内免费 | 184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38篇 |
废物处理 | 243篇 |
环保管理 | 360篇 |
综合类 | 4469篇 |
基础理论 | 1162篇 |
污染及防治 | 1311篇 |
评价与监测 | 109篇 |
社会与环境 | 60篇 |
灾害及防治 | 8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28篇 |
2023年 | 236篇 |
2022年 | 267篇 |
2021年 | 272篇 |
2020年 | 269篇 |
2019年 | 293篇 |
2018年 | 216篇 |
2017年 | 277篇 |
2016年 | 329篇 |
2015年 | 330篇 |
2014年 | 539篇 |
2013年 | 366篇 |
2012年 | 388篇 |
2011年 | 398篇 |
2010年 | 349篇 |
2009年 | 405篇 |
2008年 | 448篇 |
2007年 | 389篇 |
2006年 | 388篇 |
2005年 | 347篇 |
2004年 | 305篇 |
2003年 | 270篇 |
2002年 | 234篇 |
2001年 | 166篇 |
2000年 | 160篇 |
1999年 | 151篇 |
1998年 | 124篇 |
1997年 | 89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83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1.
212.
以聚丙烯腈为原料制备半碳化纤维(SCF),经化学和生物两性修饰后,再以海藻酸钠进行复配修饰,得到不同的两性复配修饰SCF,通过试验考察其对Pb2+的等温吸附和动力学特征,分析pH值、温度和离子强度对Pb2+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Pb2+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最大吸附量(qm)为495.09mmol/kg~770.56mmol/kg,两性和两性复配修饰后的SCF对Pb2+的吸附量提高了1.8%~55.6%。pH值升高有利于各供试材料对Pb2+的吸附,离子强度在0.01mol/L~0.5mol/L范围内,各供试材料对Pb2+的吸附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在0.1mol/L时达到最大。热力学参数表明,Pb2+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和熵增的过程。 相似文献
213.
环境微生物是自然界中主要的分解者,在孔雀石绿降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缺乏低成本的替代品,孔雀石绿持续不断地释放到环境中,其环境分布和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已得到广泛的关注。综述了可降解孔雀石绿的细菌和真菌及其最适降解条件、降解途径、降解酶,总结了目前通过固定化和组学研究降解孔雀石绿的进展,进而对孔雀石绿的微生物降解领域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微生物降解孔雀石绿机理研究与技术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论据。 相似文献
214.
目的 筛选西沙试验站大气环境优势菌种,进行西沙试验站装备敏感菌研究。方法 采用撞击法进行大气霉菌采样,用统计学法计算出不同试验场地真菌数量,结合形态学法与ITS1-5.8S-TIS2或26SrDNA D1/D2区序列分析法鉴定菌种,并用SPSS初步探讨大气真菌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西沙试验站装备敏感菌。结果 西沙试验站优势种为Aspergillus aculeatus、Penicillium citrinum、Pithomyces sacchar、变红镰孢霉Fusarium incarnatum、Cladosporium oxysporum和Cladosporium oryzae,影响西沙试验站大气霉菌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素是相对湿度和风速,贮存在西沙试验站的装备容易长霉,多种材料有不同的敏感菌,尤其是涂层样件和橡胶类材料。结论 西沙试验站大气环境中存在种类繁多的霉菌。 相似文献
215.
川南山地林分变化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川南天然林(TRL)及其转变成的毛竹林(MZL)、檫木林(CML)、柳杉林(LSL)、杉木林(SML)和水杉林(SSL)为对象,研究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差异,以主成分分析法(ZCFM)和隶属函数法(LSHM)分别计算的土壤抗蚀性综合值Ⅰ(KSX-Ⅰ)和Ⅱ(KSX-Ⅱ)评价林分变化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探索简便易行的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后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变差,呈现出有机质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团聚度、孔隙度及物理稳定性指数降低,而结构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容重、分散率及侵蚀系数增加。各林分土壤KSX-Ⅰ和KSX-Ⅱ均呈现出TRLCMLSSLLSLMZLSML的规律变化。土壤抗蚀性指标间相关性均达到显著(p0.05)水平;土壤KSX-Ⅰ和KSX-Ⅱ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且两者均与各抗蚀性指标间呈显著相关(p0.05)。说明天然林植被变化后会使土壤抗蚀性降低,影响原有植被水土保持功能,应该加强天然林及其生态功能保护;ZCFM和LSHM均可作为计算土壤抗蚀性综合值的有效方法,但考虑到计算过程的难易度,后者更简便易行。结果为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新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16.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碳氮源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集炼油厂内长期石油污染土壤,经富集培养、蓝色凝胶平板筛选和发酵液表面张力测定等方法,从油泥中筛选出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土著微生物1株,命名为S2,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性能测定与产物特性及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测定证明其发酵液表面张力稳定,最佳条件下发酵液表面张力可由75mN·m-1降至35mN·m-1,临界束胶浓度(CMC)值为0.25g·L-1,远远低于一般化学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发酵液乳化性能优于对照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等常用的化学表面活性剂.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选定的最佳碳源为菜油,最佳氮源为硝酸钠,优化培养条件后,产物最大产量达到了4.7g·L-1. 相似文献
217.
城市污泥模拟堆肥过程中高温菌群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城市污泥模拟堆肥过程的高温期通过平板培养法筛选出一组强化菌群.该组菌群不但可以分解污泥有机质,还可以分解淀粉、蛋白质、油脂、纤维素等大分子有机物.经鉴定,筛选出的菌种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ns)、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将菌株两两接种到平板,发现各菌株间可以共存.将上述菌种混合后添加到堆肥样品中,其有机质去除率、脱氢酶增加率、比耗氧速率SOUR增加率均高出不加菌样品40%以上,表明该组菌群具有使堆肥腐熟进程加快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18.
对 JWF150-1500 型和 JWF150-0.0015GHW 型断路器并联电容器进行高压介质损耗试验,发现部分断路器并联电容器随电压升高介损值变化明显,存在离子性缺陷。通过数据和理论分析,解释了断路器并联电容器介质损耗随电压变化的原因及离子性缺陷对断路器并联电容器影响,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结果表明:例行试验与投运前试验时 10 kV 下 tanδ 测量值偏差较大,且高压介损随电压变化下降明显的断路器并联电容器,可认定存在离子性缺陷。 相似文献
219.
220.
渗滤液中有机化合物在电化学氧化和厌氧生物组合系统中的降解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根据GC-MS分析,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组分大多是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如酚类、杂环类、杂环芳烃、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约占渗滤液中有机组分的70%以上. 本文对渗滤液中典型有机化合物在电化学氧化和厌氧生物组合工艺系统中的降解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在电化学处理系统中,杂酚类、酰胺类、苯并噻唑、苯醌、喹啉、萘等有机化合物降解速率高于外-2-羟基桉树脑和异喹啉等化合物,但前者在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去除率低;渗滤液原水经过电化学氧化处理后,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从原水中的0.68%增加到电化学出水中的16.18%;此组合工艺能够显著降低因渗滤液复杂组分间的增效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而引起的毒性,系统出水可生化性增强,为进一步研究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和进行该组合处理系统的大规模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