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8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4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337篇 |
综合类 | 946篇 |
基础理论 | 27篇 |
污染及防治 | 9篇 |
评价与监测 | 3篇 |
社会与环境 | 40篇 |
灾害及防治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753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反拨与超越。站在现代西方文明的立场看,传统乡村文明代表了"落后",是应该送入博物馆的文明。然而从建设性后现代的视阈看,传统乡村文明是人类文明之根,内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建设性后现代无意完全回到传统,它主张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整合传统和现代的结晶,发展一种厚道的后现代乡村文明。其厚道性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爱,对传统的珍惜,对农民的尊重,对共同体的钟情以及对城乡共荣的推重。 相似文献
222.
选取贵州省1176个红色旅游点、3380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协调共生模型、地理加权相关系数、CART决策树模型探究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共生模式、共生空间格局和共生环境。结果表明:(1)在共生模式上,两大资源的共生协调值较低,共生模式以濒临失调共生及初步失调共生为主,整体呈低水平同步发展特征;(2)在共生空间格局上,两大资源在地理空间上具有圈层分化、集中连片分布特征,呈“一环三区”的共生格局;(3)在共生环境上,两大资源的共生环境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呈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文旅环境是主要共生环境,经济社会共生环境是次要共生环境,而乡村社会环境对共生关系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23.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37(2)
进行乡村聚落用地演变主控因子识别与分析可推动乡村转型发展与空间重构的理论研究和行动实施。利用景观扩张指数,揭示1980—2015年广东省乡村聚落用地演变的扩张模式,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主控因子并进行机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乡村聚落用地呈现以珠三角为主、东西两翼为辅的空间扩张格局;(2) 1980—2015年乡村聚落用地扩张以边缘式为主,并与填充式、飞地式交替变化;(3)人均GDP、人均粮食产量、人均农业总产值等社会经济因子为各时段乡村聚落用地演变的主控因子;(4) 1990—2000年乡村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高度发展期,形成了景观要素复杂化、空间结构分化和地域功能多元化的态势,乡村聚落用地面积增加较为明显,2000—2015年乡村规划集中化和一体化趋稳,乡村聚落用地变幅较小。因此,为推进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需要深入研究区域社会经济与乡村聚落用地变化之间的关系,多视角剖析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24.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制度基础.新形势下深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既是夯实农业生产力基础的需要,也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的需要.当前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进入扩展阶段,以第一批试点总结经验,分析带动试点全面推进是关键.通过分析第一批试点典型区域实施耕地轮作休耕的经验做法,总结出耕地轮作休耕计划必须因... 相似文献
225.
资源创造性利用是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动力,也是重大科学问题和现实需求。访谈表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仍存在认识不足、机理不清、促进效应有限等现实问题。鉴于共同富裕短板、弱项、潜力均在乡村,要从不同视角持续关注。紧扣这一问题,要厘清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驱动逻辑、创新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促进共同富裕模式与实现机制等;还要落脚于村民参与机制与内生动力培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及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机制、数字赋能机制与路径、旅游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空间效应与土地利用优化等实践中,并促进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发展等。以便为乡村旅游资源创造性利用、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226.
乡村旅游在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转型、促进人民致富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全面促进农村繁荣与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以陕西省袁家村为案例地,根据共生理论,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结构化数据分析构建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共生系统包含旅游共生单元、旅游共生模式及旅游共生环境,在旅游开发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呈现动态演进特征。(2)旅游开发促进共同富裕的运行机制及内涵维度呈现阶段性特点。旅游共生单元借助共生环境,进行共生能量创造,产生共生作用,引致共生能量分配、共生能量传染,最终促进共生效应。(3)旅游开发促进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体现了旅游共生系统的共建共创共享。袁家村始终是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广泛吸纳旅游经营人才、推进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实行农民股份制运营,促进共同富裕。研究结论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及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27.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地的精神内核,探究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现象并据此提出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是有效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工作。选择典型乡村旅游地江苏省东山镇进行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结合多种空间计量和数理统计方法揭示其文化胁迫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而提出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模式。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地自然景观、聚落景观、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和精神仪式文化胁迫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整体表现出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效应,且当前随着旅游开发程度的提升这一特征趋于明显;当地居民个体层面的差异及乡村整体层面的旅游产业弊端、社区发展和人口变化均对乡村文化产生影响,两个层面的胁迫因素通过阻滞力和调整力,持续驱动乡村文化系统发生嬗变并实现阶段式发展;提出修复与保育、活化与参与、公平与导引、自主与创新、身体与仪式五大乡村旅游地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研究可为乡村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实践参考,为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8.
小学生是学生中年龄最小,但也最纯洁最可爱的孩子,他们对动物充满着热爱,他们害怕植物受伤后会感到疼痛,他们会喜欢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但这些只是他们的纯真所至,他们并没有自主性的环境意识,因此如何在教学中采取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特别是节水意识,一直是我教学几年来苦苦思索和不断追求的目标。为此我试着在教学和生活中采取下面的方法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并身体力行。了解调查苏州水资源学生生活在苏州,他们热爱苏州,为苏州的园林和水而自豪,但对苏州的水资源状况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229.
本文完整地记录了美国新军布什尔州Harris环境教育中心的环境教育团队为Chesterfield小学三年级承担的一次关于池塘的环境教育课程,希望能给环境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230.
正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英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