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22篇
安全科学   156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84篇
综合类   542篇
基础理论   197篇
污染及防治   66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58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8 毫秒
25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浙江模式和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敏 《环境保护》2020,48(14):25-27
浙江省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一直以来致力于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本文总结了浙江省近年来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上的主要做法、成效和经验,包括注重加强生态建设,建立生态资产长效管护机制;拓宽价值实现路径,构建生态产业化经营机制;建立生态产权体系,完善生态补偿和市场交易机制;加强量化管理,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考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在未来的发力方向: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健全产权制度和交易体系,规范核算评估和产品认证,强化资金保障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52.
房平  唐安平  付兴民  李伟  文洋  佟娟  魏源送 《环境科学》2018,39(11):5108-5115
污泥性质对预处理强化厌氧消化工艺的效果有较大影响.本研究对比了某实际污水厂A~2O工艺和A~2O-MBR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在微波预处理-厌氧消化过程中污泥性质的变化与产气效果,并考察了在预处理和厌氧消化过程中污泥的古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A~2O工艺剩余污泥有机质含量比A~2O-MBR污泥高出16. 4%(分别为66. 4%和50. 0%),SCOD、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分别为后者1. 24、2. 02和4. 84倍,具有更好的可生物降解性.虽然预处理对生物降解性差的A~2O-MBR污泥有机物释放效果更好,但A~2O污泥在微波预处理-厌氧消化后产甲烷量比相应处理后的A~2O-MBR污泥多26. 1%.两种剩余污泥的古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A~2O-MBR污泥中甲烷丝菌属和甲烷八叠球菌属丰度分别比A~2O污泥多3. 68%和19. 73%.预处理对古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影响相对较小,但厌氧消化后波动较大.污泥中有机组分不同是引起古菌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53.
为了研究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预测技术,调研了国内外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预测技术的发展情况,综述了活性化合物起始放热温度、分解热、自加速分解温度的预测方法,着重介绍了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QSPR)研究方法在热稳定性预测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预测早期研究情况。基于量子力学计算的QSPR研究情况、QSPR数据样本的选取、分子描述符的选取、QSPR建模方法的选择,提出了热稳定性QSPR预测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热稳定性QSPR预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54.
随着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的高速发展,城市污水处理量显著提高,污水处理的二次产物污泥的产量亦随之剧增.市政污泥是市政废水处理的剩余固态物质,性质复杂,处理难度较大,是当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围绕当前主流的市政污泥的产生工艺、末端处置技术加以探讨,介绍了活性污泥法的产生和发展、剩余污泥的危害和主要的末端处置技术,分析了市政污泥处置领域中研究和应用的关键问题,对进一步了解中国当前市政污泥处置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55.
氮、硫输入对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氮、硫输入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H_4Cl(N1)、NH_4NO_3(N3)、K_2SO_4(S)和NH_4Cl+K_2SO_4(NS1)处理显著促进了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p0.05),较对照分别提高了76.57%、60.09%、83.20%和52.59%,并且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表现为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递减.氮、硫输入在不同时间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不尽一致,在前6 d各处理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湿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在不同处理下均表现为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加,其增长速率在培养初始阶段较快,而后逐渐减慢;不同培养时间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在N1、N3、S和NS1处理下与对照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短期培养结束后,N3、NS1处理显著增加了湿地土壤DOC含量(p0.05);N1、N3、NS1和NH_4NO_3+K_2SO_4(NS3)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NH_4~+-N含量(p0.05);KNO_3(N2)、N3、NS2和NS3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含量(p0.05);S、NS1、NS2和NS3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SO_4~(2-)含量(p0.05).不同处理下湿地土壤Cl-、pH、EC具有微弱的波动变化特征,但在不同处理组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OC、NH_4~+-N和SO_4~(2-)是氮、硫输入处理下影响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56.
综述了蔗糖酯的合成方法及工艺的研究进展.蔗糖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4种:酰氯酯化法、直接脱水法、酯交换法及微生物法.酰氯酯化法是蔗糖和脂肪酸酰氯反应生成蔗糖酯.直接脱水法是蔗糖与脂肪酸反应生成蔗糖酯.酯交换法包括溶剂法和无溶剂法.溶剂法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亚砜(DMSO)、丙二醇或水为溶剂,但DMF和DMSO这两种溶剂均有毒,限制了其在食品等行业的应用,采用丙二醇或水作溶剂,需加入乳化剂,产品纯化困难;无溶剂法则是通过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乳化剂使熔融相成均一相,但反应温度比较高,产率低.微生物法是一种新的生物合成方法,采用酶代替传统的催化剂合成蔗糖酯,该法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强,产品易纯化.最后对其他辅助方法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57.
采用磁控溅射在玻璃衬底上制备镁铝共掺杂氧化锌(MAZO)薄膜。通过XRD、AFM、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四探针测试仪综合分析溅射功率对MAZO薄膜结构特性、表面形貌和光电性能的影响。XRD测试表明,所有MAZO薄膜具有六方纤锌矿晶体结构,沿垂直衬底的(002)方向择优取向。AFM测试显示,所有MAZO薄膜的表面粗糙度低于10 nm。分光光度计测量结果表明,所有MAZO薄膜可见光区域平均透射率在90%以上。随着溅射功率从0增加至200 W,MAZO薄膜禁带宽度从3.46 eV增加至3.53 eV,电阻率从0.41×10~(-2)Ωcm增长至2.38×10~(-2)Ωcm,而品质因子从2.68×10~(-3)Ω~(-1)下降至0.87×10~(-3)Ω~(-1)。通过调控溅射功率,能改变MAZO薄膜中的Mg含量,进一步调节其光电性能。  相似文献   
258.
石磊 《世界环境》2005,(2):24-25
大约在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数学和力学家阿基米德在他的著作《论螺线》中就对平面等距螺线的几何性质做了详尽讨论,人们称之为“阿基米德螺线”。从此,有关螺旋的奥秘便为人们日愈了解并加以应用。如弹簧、电风扇、螺旋桨等人为的各种螺旋;1962年,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谢  相似文献   
259.
260.
以滇池沉积物为基质,制备p,p'-DDE污染沉积物,通过模拟悬浮态释放试验,研究了上覆水性质对滇池沉积物释放滴滴涕(DDT)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悬浮状态下,沉积物中的p,p'-DDE可逐步释放出来,表现出初阶段释放速度较快、而后变缓的特点;水体温度与沉积物释放p,p'-DDE呈正相关,水温40℃时的平衡释放量是10℃时的5.2倍;在p H=3~11的范围内,偏碱性的水体有利于p,p'-DDE从沉积相向水相中迁移,水体p H=11的平衡释放量是p H=3的2.3倍;高水平的离子强度对沉积物中p,p'-DDE的释放有抑制作用,1 mol/L Ca Cl2溶液的平衡释放量是0.01 mol/L时的44.6%;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质对沉积物释放p,p'-DDE有显著的"增溶效应",溶解性有机质质量分数为1%时的平衡释放量是0.1%的8.5倍。研究表明,在评价湖泊水环境中DDT的生态风险时,上覆水的理化性质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水温、p H值、离子强度和溶解性有机质等因素可通过提供吸热反应的动力、改变沉积物有机质形态、增加水中胶体物质的形成等途径影响沉积物中DDT向水相的迁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