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5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9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5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16篇 |
综合类 | 254篇 |
基础理论 | 64篇 |
污染及防治 | 19篇 |
评价与监测 | 6篇 |
社会与环境 | 17篇 |
灾害及防治 | 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探索喀斯特城市湖库溶解性有机质(DOM)成分特征及来源信息,以我国贵阳市重要喀斯特湖库——红枫湖、百花湖、松柏山水库和阿哈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表层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叶绿素a(Chla)和DOM光学参数(a254、a280、a350、 E2∶E3、S275-295、 FI、β:α、 BIX、 HIX)的空间差异,同时利用荧光吸收峰(B、 T、 A、 M、 C、 D、 N)和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解释DOM各成分丰度及占比状况,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PCA)揭示DOM参数的相关性和主要环境过程.结果表明,喀斯特城市湖库ρ(DOC)和ρ(Chla)范围分别为4.24~11.9 mg·L-1和0.32~19.7μg·L-1,松柏山水库腐殖质(a254)和芳香类蛋白质(a280)较高,导致相对分子质量(E2∶E3和S275-295)高于其它湖... 相似文献
102.
周政岐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12):28-30,66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在NO=120~480mL/Nm^3低浓度和含氧量5.5%、6.0%和20%体积浓度及常压与≤36℃条件下,以纯水净化难溶有害污染成分NO构成的模拟烟气。在相同的NO配气体积浓度10%,NO被净化吸收量随其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吸收率η^LENO却下降了。常压大气中吸收率值为5.6%~20.6%;5.5% O2时的吸收率值为1.3%~4.6%;添加少量氧化剂使O2达6.0%时的吸收率值为1.3%~16.7%。 相似文献
104.
105.
该保护区位于沧州市东北部,东临渤海,占地面积16000公顷,是一个由草甸、沼泽、水体、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的湿地系统。地貌复杂,蕴含丰富,人为干扰少,保持了较原始的自然状态。2002年5月,河北省政府批准设立自然保护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输水工程的效应分析,揭示了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原理和特点,强调了负反馈机制的作用,即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影响或干扰后,通过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功能来减轻这种干扰或影响的程度,并力图恢复到平衡或稳定状态.最后,探讨了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广义灾害、灾害链及其防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广义灾害”提出的必要性,给出了它的定义。讨论了广义灾害,灾害、祸和灾害链的分类,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在事物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广义灾害、灾害链的结构,破坏作用、直接损失量,放大作用和概念模型或数学模型,简略地讨论了防治灾害的指导原则和战略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8.
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高等植被覆盖的潮间带湿地(红树林沼泽、盐沼)植被生产力高,有机碳分解速率低,CH4排放较弱,碳沉积速度快,是单位面积碳封存速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作为全球“蓝色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潮间带湿地在减缓含碳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温室效应方面具有重要潜力。潮间带湿地大多地处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河口海岸地区,近年来其碳汇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为干扰的威胁,正在发生着的气候变化则更增加了这种碳汇功能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这种具有重要碳减排潜力的生态系统。文章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环境影响因素,探讨了多种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要素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影响。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垂直方向土壤(水)-大气界面和植被-大气界面CO2、CH4交换和沉积过程驱动的碳封存,以及水平方向与近海的碳交换。潮间带湿地的碳循环主要受潮汐/流、光合有效辐射、温度、盐度、水位、植物群落特征等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围垦、富营养化、放牧很可能削弱潮间带湿地的碳汇功能,而外来植物入侵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碳汇潜能。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会增加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的脆弱性,CO2浓度升高的作用依赖于优势植物群落的光合作用途径,而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的作用则更为复杂。全球范围内大量潮间带湿地已经遭受破坏甚至丧失,水文调控是对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进行修复和重建的有效措施。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好的理解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及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同时存在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交互效应,利用过程模型预测不同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情境下潮间带湿地碳收支变化规律,并完善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