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74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25篇 |
废物处理 | 9篇 |
环保管理 | 430篇 |
综合类 | 1059篇 |
基础理论 | 73篇 |
污染及防治 | 23篇 |
评价与监测 | 22篇 |
社会与环境 | 92篇 |
灾害及防治 | 1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136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166篇 |
2011年 | 157篇 |
2010年 | 138篇 |
2009年 | 172篇 |
2008年 | 186篇 |
2007年 | 157篇 |
2006年 | 124篇 |
2005年 | 116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5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1.
正现代教育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现代教育制度对于人类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现代工业、现代农业,丰富人类的物质财富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考场时游刃有余,而对自然价值、本土价值和传统价值的理解相对肤浅。现代教育作为齐一化的教育,也就成为了一种"离土教育",与传统、自然、社会、实践有所脱节。不要说在学校受教育的学生,就 相似文献
312.
313.
314.
我国海岸带灾害成因分析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近年来海岸带灾害越来越成为制约海岸带-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带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分析探讨了我国海岸带灾害的基本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概念性减灾对策框架,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全球变化(相对海平面变化、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是导致我国海岸带灾害的3个主要方面。据此,认为减灾的关键在于合理规范人类行为,保护和改善本已十分脆弱的海岸带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对于全球变化诱发的灾害,则力求基于科学认识与预测,在海岸带开发中合理规划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实现海岸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15.
316.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文明带来严峻挑战,需要人类社会采取共同措施和行动积极应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能体现人类共同命运的领域,深度参与并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也是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方面。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以共同价值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各国力量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良好载体和国际平台。文章通过分析可知,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者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三位一体"特征;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是前提条件,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要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和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整合各国力量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包容各国文明,凝聚价值共识,成为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既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价值基础,也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支撑;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生动实践。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国际平台,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案例。 相似文献
317.
318.
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青海省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 ,就当前全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青海省生态环境背景质量居全国较低水平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居全国中等水平 ,生态环境人类适宜度居全国第七级。在生态环境综合评分比较中 ,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319.
320.
环保诗为什么没在中国诞生?缘于我们的诗人更多从心灵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尽人工,不着痕迹——这既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又是人类生存的本来之意。外部自然与内心的自然是一致的,艺术倘真能做到"道法自然",那么我们也应该自然而然地生活。诗歌为我们象征性地建起生存的有机,重塑有弹性的绿色生活,是未来诗歌及诗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