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72篇
安全科学   225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430篇
综合类   1059篇
基础理论   73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92篇
灾害及防治   14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1.
正现代教育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现代教育制度对于人类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现代工业、现代农业,丰富人类的物质财富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考场时游刃有余,而对自然价值、本土价值和传统价值的理解相对肤浅。现代教育作为齐一化的教育,也就成为了一种"离土教育",与传统、自然、社会、实践有所脱节。不要说在学校受教育的学生,就  相似文献   
312.
正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将近70%的淡水冻结在南极和格林兰的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存在土壤中或是深层地下水,难以供人类开采使用。江河、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等较易于开采供人类使用,但其数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迅猛增长。我们要加强保护水资源意识,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相似文献   
313.
《民防苑》2010,(4)
人类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不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已经可以利用高科技预测部分灾害,并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314.
我国海岸带灾害成因分析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近年来海岸带灾害越来越成为制约海岸带-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带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分析探讨了我国海岸带灾害的基本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概念性减灾对策框架,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全球变化(相对海平面变化、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是导致我国海岸带灾害的3个主要方面。据此,认为减灾的关键在于合理规范人类行为,保护和改善本已十分脆弱的海岸带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对于全球变化诱发的灾害,则力求基于科学认识与预测,在海岸带开发中合理规划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实现海岸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15.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北京出现沙尘暴概率其实很低,沙尘暴也不是一无益处。专家认为,这些年来市民对沙尘暴认识存在四大误区。一是误认为人类活动是导致沙尘暴的主要原因,认为我国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是人类近几十年活动使土地荒漠化扩大造成的。实际上,沙尘源的扩大并不一定造成沙尘暴的增多。二是误认为北京是沙尘暴频发城市。  相似文献   
316.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文明带来严峻挑战,需要人类社会采取共同措施和行动积极应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能体现人类共同命运的领域,深度参与并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也是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方面。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以共同价值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各国力量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良好载体和国际平台。文章通过分析可知,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者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三位一体"特征;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是前提条件,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要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和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整合各国力量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包容各国文明,凝聚价值共识,成为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既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价值基础,也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支撑;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生动实践。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国际平台,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案例。  相似文献   
317.
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开始接受西方的环境伦理观念的。中国之所以接受这一观念并日益重视这一观念的研究和宣传,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也遇到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历史、文化、社会管理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在现代交汇,构成了我们环境伦理观念的现状,我国环境伦理观念的普及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318.
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辉 《青海环境》2004,14(1):12-14
本文在青海省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 ,就当前全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青海省生态环境背景质量居全国较低水平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居全国中等水平 ,生态环境人类适宜度居全国第七级。在生态环境综合评分比较中 ,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319.
荒林 《绿色视野》2008,(12):58-58
在我自己有了汽车之后,我对于机器的反感心理已减轻了许多。很多时候,我会把汽车当成自己移动的办公室,因为北京太大,路上浪费时间总是许多,为了节省一点光阴,我常常在汽车上处理一些事情。心理上已经懂得,如果没有汽车,用脚或者自行车,在北京一天可能最多办成一件事,或者一件事也得几天才能办成。  相似文献   
320.
唐晓渡 《绿叶》2010,(Z1):218-221
环保诗为什么没在中国诞生?缘于我们的诗人更多从心灵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尽人工,不着痕迹——这既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又是人类生存的本来之意。外部自然与内心的自然是一致的,艺术倘真能做到"道法自然",那么我们也应该自然而然地生活。诗歌为我们象征性地建起生存的有机,重塑有弹性的绿色生活,是未来诗歌及诗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