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5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78篇
安全科学   410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466篇
综合类   1305篇
基础理论   85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96篇
灾害及防治   17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291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土壤是病毒在自然界主要的分布场所,也是病毒传播的一种媒介.对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冠状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与传播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究了病毒在土壤中吸附与存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冠状病毒均能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并能以土壤为介质进行传播,进而导致人体暴露;土壤微生物、含水量、土壤类型及温度是影响病毒在土壤中吸附与存活的主要因素,土壤微生物的存在、含水量的降低以及温度的升高可能阻碍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黏粒含量及pH较高的土壤中病毒的吸附量与存活率较高,而金属氧化物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病毒的吸附量与存活率较低.基于上述分析,对病毒在土壤中存活与传播的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如系统开展我国土壤病毒的调查研究,加强病毒在土壤中存活、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等.研究显示,土壤在病毒的环境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病毒经土壤传播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半干旱区地表水化学特征及物质来源,以白洋淀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Piper三线图和Gibbs水岩模型,对地表水的主要离子组成特征及其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流域地表水pH为7.56~8.23时,呈弱碱性,且溶解性总固体(TDS,100~650 mg/L)在流域的不同空间区域表现为淀区 > 下游 > 上游。白洋淀流域地表水阳离子以Na+和Ca2+为主,离子总量占比76.60%;阴离子以HCO3-为主,约占阴离子总量61.52%。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上游水体)和HCO3·SO4·Cl-Na·Ca型(下游河流和淀区)。白洋淀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作用的双重控制;自然作用下,白洋淀流域地表水中的离子来源于岩石风化(碳酸盐岩及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同时受到蒸发-结晶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析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现状及变化特征,有助于准确了解流域生态系统状况与趋势,为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高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相对生物量密度与相对植被覆盖度指数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粮食生产)评估模型,评估2000—2015年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及服务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长江流域森林、灌丛以及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显著,56.56%的森林、45.65%的灌丛以及19.26%的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②研究期间,长江流域粮食生产、洪水调蓄、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粮食生产能力增加13.7%,洪水调蓄功能提升10.1%,土壤保持服务提高19.5%,防风固沙总量增加30.0%.③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不高,处于低与差质量等级的生态系统面积比例在25%~35%之间;受不同类型的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均存在局部退化现象.研究显示,在生态质量与服务评估的基础上,分区域、分类型实施不同的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途径,是今后长江流域加强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借助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对气象水文序列进行一致性分析,划分基准期(1961—1979年)和影响期(① 1980—1989年、② 1990—1999年、③ 2000—2016年),利用基准期校准的可变下渗容量(VIC)模型,采用步进式方法,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伊逊河流域径流变化的波动影响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近56年年均气温显著升高,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流域年径流量下降趋势明显,季节尺度上流域非汛期降水量增加显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均会对径流产生显著影响且作用机理复杂,步进式方法对影响机理的研究较传统方法更能体现其变化过程;在降水丰沛的影响 ② 期,冬季降水量增加会显著增加流域径流量,而在降水略少的影响 ① 期和 ③ 期,蒸发量增加以及土壤含水量降低使得流域径流减少;人类活动耗水在影响 ① 期和 ③ 期引起流域径流减少并且影响作用逐渐增强,影响 ② 期由于城镇化和耕地扩张使得流域产流能力增强导致径流增加。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机制,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及最大日流量变化影响的定量识别问题,以华南湿润区武江流域为例,分别采用HIMS(Hydro-Informatic Modeling System)模型和敏感性系数法,从日和年尺度定量模拟和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最大日流量和径流变化的影响过程及贡献率。结果表明:HIMS模型在武江流域适用性良好,日尺度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纳西效率系数分别为0.85和0.77,水量平衡误差绝对值分别为3.1%和3.3%;两种方法均表明气候变化是引起流域年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导致了流域径流量的减少,但贡献率较小。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导致了流域年最大日流量的增加,气候变化对年最大日流量增加的贡献率为94%,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则为6%。相较于年均径流量,气候变化对年最大日流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论》(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节生态文明的产生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正穿越高度工业化或现代化的文明阶段而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这一阶段,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物入侵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三大难题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大的国家之一.入侵中国的生物主要是以陆生植物为主,源地以美洲为主.在地域分布上南方和东部地区比较严重.主要侵入途径是以人类活动影响为主,自然扩散比重比较小.生物入侵对我国造成的危害十分巨大,解决生物入侵的主要对策是加强立法,全民重视.  相似文献   
18.
1969年。经由瑞典政府提议.联合国大会决定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次以环保为主题的会议.是人类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72年6月5日,会议在斯德哥尔摩隆重开幕。13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行动计划》。宣告了人类环境新观念的诞生,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1972年6月5日。全球环境保护的航船从斯德哥尔摩启航。33年过去了,让我们重回斯德哥尔摩,去寻找历史的轨迹.去了解这座环保之都的未来航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今年6月5日是第32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的宣传主题定为“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呼吁全人类共同采取行动保护地球生命的摇篮——海洋。世界环境日于1972年由联合国大会确立。  相似文献   
20.
比较风险评价是评估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工具,适用于对与污染源相关的风险进行分类。广义上,比较风险评价是通过参与方式将公众意见融入决策,让公众更深刻地了解环境问题。比较风险评价已在美国使用。在比较风险评价过程中,政府、企业、环境部门的代表及普通公众和科学家、技术专家协同工作,确定最重要的环境问题、评价风险、开发污染控制和预防的优先战略。1 比较评价范围比较风险评价广义上针对三个方面: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生命质量,分析对象从某一特定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到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破坏臭氧层物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