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93篇 |
免费 | 175篇 |
国内免费 | 48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92篇 |
废物处理 | 31篇 |
环保管理 | 455篇 |
综合类 | 2002篇 |
基础理论 | 250篇 |
污染及防治 | 150篇 |
评价与监测 | 39篇 |
社会与环境 | 276篇 |
灾害及防治 | 1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210篇 |
2022年 | 231篇 |
2021年 | 215篇 |
2020年 | 146篇 |
2019年 | 133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119篇 |
2014年 | 346篇 |
2013年 | 218篇 |
2012年 | 275篇 |
2011年 | 269篇 |
2010年 | 207篇 |
2009年 | 236篇 |
2008年 | 279篇 |
2007年 | 202篇 |
2006年 | 164篇 |
2005年 | 144篇 |
2004年 | 114篇 |
2003年 | 148篇 |
2002年 | 98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31.
132.
环境信访源的特点与妥善处理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常见和罕见的环境信访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妥善处理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3.
13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1):1
2011年12月12~13日,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M)项目认可评审组对中环联合(北京)认证有限公司气候变化部(简称CEC)进行了指定实体(DOE)资质再认可的现场检查。环境发心主任唐丁丁出席评审会首次会议,气候变化监张小丹和相关负责人全程参加了评审活动。 相似文献
135.
生物质发电是将废弃生物质变成可再生能源得以充分利用,这些工程将减少来自于生物质自然腐烂和无控燃烧产生的温室效应,这不仅节约了煤炭的同时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本文中以某生物质项目发电为例,根据CDM方法学ACM0006计算了该项目的减排量。结果表明,该项目10年间共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2,075,140 t,给我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6.
集约化农区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驱动机制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曲周县历年耕地数量变化统计数据和1986年土地利用现状以及1986~200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曲周县耕地面积经历了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上升→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1949~1957年为耕地增加期,全县年平均递增率达到0.43%;1958~1961年为耕地急剧减少期,年均递减1.55%;1962~1974年为耕地缓慢减少期,年均递减0.47%;1975~1985年为耕地数量快速增加期,年均递增0.63%;1986~1999年为耕地数量相对稳定的阶段,耕地年均递减0.026%。人口变化、自然因素变化、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演变共同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系统。人口增加对粮食和住宅用地的需要为耕地数量的增加提供了最根本的需求;气候因素的变化为大量盐渍土的改良提供了基础,而只有技术进步才能使大量盐渍土变为耕地;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组成,使耕地比重占据了土地利用结构中的主导地位;而国家政策的阶段性变化,促使耕地数量发生了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37.
上海城市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及其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通过地图代数和空间关联分析、相邻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手段的综合应用,论文对上海地区近10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形成过程和相关空间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0年来上海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经历了“单核扩展”模式为主(1987~1990年)到“单核扩展”、“多核扩展”与“点-轴”扩展模式并存(1990~1995年),直至“多核扩展”及“点-轴”等复杂扩展模式为主(1995~2000年)的变化过程,导致上海中心城区和郊县城镇规模急剧扩张,交通干道沿线区域城市化过程明显增强,并形成整个上海地区城市化网络结构;②面积贡献率较大、转变频率较低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与其他类型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和空间亲和性,构成中心城区或卫星城、郊区城镇的扩展核心;③面积贡献率较低的类型,其转变频率较高,分布零散,构成扩展核的外围部分,这些城市周边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紊乱、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活动;④城市化过程的内在空间机制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转变频率有密切关系。在更精细的尺度上依据转变频率划分的类别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体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空间分异,及其作为宏观驱动机制的社会经济因子所具有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8.
国土空间规划传导应是覆盖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监督反馈各个环节的全过程传导。基于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个“需求面”,剖析传统空间规划传导的“不适应性”,并从全尺度、全过程、多向度的全链条治理逻辑出发,构建与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需求与规划体系相匹配的“三链协同”传导体系及“空间链”“时间链”“反馈链”传导路径。即覆盖“编制—实施—监督”多环节、全过程的国土空间治理闭环体系;纵向到底、事权清晰的全尺度空间传导链条,横向到边、面向实施的全过程时间传导链条以及多元共治、动态维护的多向度反馈传导链条;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传导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39.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程度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耕地撂荒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在识别撂荒地分布的基础上,测度了撂荒地空间分布格局,并建立耕地撂荒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耕地撂荒对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规模为405.53万hm2,撂荒率约为5.85%;空间上撂荒地规模分布呈“T”字形空间格局,黑龙江东北部、吉林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南部地区为撂荒地主要集聚区。(2)耕地撂荒对于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017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因耕地撂荒损失的农田生产潜力达到1339.15万t,损失的粮食产量高达2265.6万t,损失比例达4.69%;内蒙古自治区成为粮食产出损失量和损失比例最大的地区。(3)粮食播种面积、农田生产潜力和农业技术投入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系数分别为-0.194、-0.025和0.006。(4)应遵从城乡融合以及农业农村发展态势,强化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现代要素投入与政策扶植,构建粮食生产—耕地休耕空间转换弹性机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0.
以跨行政区域线状分布且多与自然资源相伴而生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切入点,针对区域红色旅游与国土空间规划拟合错位、红色旅游与三条控制线相互交织等问题,围绕国土空间规划层级传导和冲突协调展开探讨:以纵横传导双向引擎的方式构建分层次有传导的红色旅游空间体系,从而打破红色旅游区域协调和用地管制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协调红色旅游与三条控制线的冲突,当红色旅游与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冲突时应强调在保护中发展,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应强调在发展中保护。本文旨在为红色旅游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探索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径,同时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条控制线划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