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7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493篇
安全科学   119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368篇
综合类   2075篇
基础理论   470篇
污染及防治   204篇
评价与监测   145篇
社会与环境   178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0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61.
以本地区地下水和世界其他地区天然水典型放射性数据结果为研究对象,SPSS辅助数据分析,首次系统阐述了天然水中40K与总β的关系。40K常常是天然水总β的主要贡献者:多数情况下,天然水中40K与总β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甚至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0K与总β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箱形图法分析发现40K与总β存在异常值现象;天然水中40K与总β应同时分析与评价以求获得更加准确的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162.
采用铁镁改性粉煤灰絮凝剂絮凝沉淀得到光合细菌和小球藻絮凝颗粒,然后通过颗粒化菌藻系统进行了缓流微污染水体原水净化处理,优化了絮凝剂投加量,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菌、藻比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液(藻液)中絮凝剂质量浓度达到500 mg/L以上即可使光合细菌和小球藻絮凝率均超过94%;光合细菌、小球藻絮体颗粒总投加量为0.5%(体积比),HRT为48 h,菌/藻比(体积比)为1:1时,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9.86%~62.16%、61.35%~63.72%、76.98%~79.42%和65.48%~68.32%,出水中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1.75~4.31 mg/L、0.18~0.59 mg/L、0.30~0.96 mg/L和0.05~0.09 mg/L,系统具有稳定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可促进城市黑臭水体中氮磷污染物去除,但硫自养反硝化协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黑臭水体研究较少。通过向改性载镧膨润土基复合微生物菌剂(La-Bt基复合菌剂)中添加经S2O32-驯化培养的硫自养反硝化菌(NR-SOB),试图引入硫自养反硝化协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黑臭水体。在La-Bt基复合菌剂投加量为1.5 g/L时,向黑臭水体中分梯度投加不同浓度NR-SOB,研究NR-SOB协同La-Bt基复合菌剂去除黑臭水体污染物效果,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当NR-SOB投加量为0.3 g/L时,对黑臭水体和底泥处理效果较好:上覆水氨氮、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87.42%、69.85%和71.11%;底泥酸可挥发性硫(AVS)去除率为34.76%,底泥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45.22%、45.04%;实验结束时底泥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从11.76%降至9.84%,硫杆菌属(Thiobacillus)相对丰度达2.82%,氮硫去除相关微生物菌属比例提升约0.95%。  相似文献   
164.
苏州市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使得河流中有机物和其它污染物的输入量猛增,而进入苏州市的水量则大幅度减少,降低了河道的稀释扩散能力,从而造成苏州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河网污染日趋严重,水质日益恶化.为了尽快改变苏州市内城河的污染现状,从2004下半年开始在古城区的苗家河开展了苏州市水环境治理的试验.  相似文献   
165.
河口近岸水体中颗粒态重金属的潮周期变化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对长江口崇明东滩近岸水体中颗粒态重金属的潮周期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粒度影响,底层水体中颗粒态Cu、Pb、Fe、Mn、Zn、Cr、Al的总量分别高出表层沉积物的184%、99%、56%、62%、147%、50%和45%,其中Cu、Pb、Fe、Mn、Zn、Al可还原态部分在底层水体悬浮颗粒物中的含量也明显高出表层沉积物的2~3倍,但与重金属总量相比,上述元素的可还原态部分所占比例与表层沉积物相差不大.在5次潮汐循环过程中,颗粒态重金属均在涨潮初期、高平潮前后及落潮末期出现较高含量.这种变化主要与水动力条件有关,当水体流速增大时,从底部沉积物再悬浮起来的颗粒态重金属对水体中的永久性悬浮颗粒起了很大的稀释效应.水体中的盐度、DO及pH等环境因子对潮周期内颗粒态重金属的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6.
滇池流域磷循环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刘毅  陈吉宁 《环境科学》2006,27(8):1549-1553
研究营养元素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质代谢结构及特征,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性分析技术之一.以滇池流域磷循环为研究案例,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建立了2000年流域静态物质流模型(PHOSFAD),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流域磷循环系统的总体结构特征,以及资源开采、化工生产、农业种植、畜禽养殖、居民生活等生产和消费部门的物质利用效率特征,为科学防治滇池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7.
受污染原水中有机物去除中试集成系统的工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宏大  周玉文  何文杰  王东升 《环境科学》2006,27(11):2251-2254
在中试集成系统水平上对比研究了常规工艺、预臭氧化工艺、粒状活性炭吸附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受污染源水中的有机物及消毒副产物前体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前2种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大致在50%~60%,后2种则能达到75%~90%.与前2种相比,后2种为更有效地去除受污染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建议采用Ⅱ类及更优水体为水源的水厂考虑使用常规处理或季节性水质变化时采用预氧化工艺;而对于那些以Ⅲ类或更差水体为主水源的水厂则应考虑增设GAC或BAC设备,以满足饮用水水质新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68.
为研究乌梁素海水体与表层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的污染特征和风险水平,对乌梁素海7个点位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与沉积物中SVOCs的总浓度为449.7~691.0 ng/L及144.4~587.5μg/kg;多环芳烃(PAHs)和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所有样品中发现的主要污染物;其他SVOCs未检测到或仅检测到微量。水体与沉积物中PAHs污染主要来自石油源及煤炭、生物质燃料燃烧混合来源;PAEs污染主要来自塑料和化工工业,以及生活垃圾;水体和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总体上呈低风险。从饮水和暴露接触的角度,乌梁素海呈现的健康风险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69.
小城镇景观生态敏感度评价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景观和小城镇景观的涵义谈起,剖析景观生态敏感度评价的内涵和意义,提出小城镇景观生态敏感度评价的一般步骤及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小城镇生态规划建设、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土地利用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0.
微塑料是一种高度多样化的污染物,形态各异、组成复杂且具有生物难降解性,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已有的文献主要总结了海洋和淡水系统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和危害,城市水体是内陆淡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目前缺乏对城市水体中微塑料来源、赋存特征和生态风险的系统归纳。该文概括了这几方面的研究,得出如下的若干结果。城市水体中的微塑料可通过污水处理厂排水、地表径流、合流制溢流、塑料设施老化释放、大气沉降等进入水环境。主要赋存类型为PP(聚丙烯)和PE(聚乙烯),其丰度、类型、尺寸和颜色的赋存受叠加的人为因素影响,包括降雨季节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化工业化程度。微塑料可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并与众多污染物发生协同效应,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目前主要采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城市水体中微塑料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多为低风险。此外,国内外为减少城市水环境微塑料提出的许多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微塑料污染。最后,该文对城市水体中微塑料研究进行了展望,其内容包括建立源解析方法,阐明各污染源对水体微塑料污染的贡献;加强微塑料和其它污染物的协同赋存与污染特征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