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兰州及其周边区域大气降水δ18O特征及其水汽来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粉丽  张明军  马潜  李小飞  王圣杰  李菲 《环境科学》2013,34(10):3755-3763
根据2011年4月~2012年3月在兰州及其周边区域永登、皋兰和榆中这4个站点所采集到的243个大气降水样品及同期相关气象资料,对兰州及其周边区域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大气降水线方程,同时采用HYSPLIT 4.9模型对兰州及其周边区域水汽来源进行了追踪,并建立水汽输送模式.结果表明,兰州及其周边区域的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48δ18O+8.13,表明该区局地蒸发较强烈;在时间变化上,降水中同位素值表现为冬低夏高,而d-excess值变化趋势较为平稳,但不同时段下,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化;从空间分布来看,由西至东加权平均δ18O值呈减小趋势;降水δ18O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降水量表现为负相关;在大尺度下,西风水汽、局地水汽以及东南季风水汽均对兰州及其周边区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西风水汽占主导作用,而东南季风水汽的影响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6月初至8月初这一时段.  相似文献   
132.
2020年7月对兰州市城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进行连续24 h测定,研究其污染特征和臭氧生成潜势等,并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兰州超级站点 VOCs的平均质量浓度为99.59 μg/m3,各类挥发性有机物中烷烃占比最大,占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33.81%;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臭氧生成潜势分析,排名靠前的物种为甲苯、乙烯、乙酸乙烯酯;利用PMF模型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源解析,结果显示VOCs来源贡献为机动车源(31.30%)、油气挥发或泄漏(24.10%)、溶剂使用源(18.60%)、燃烧和化工工艺源(17.20%)、天然源(8.80%)。建议将控制机动车排放、油气挥发和泄漏、溶剂使用等作为消减城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污染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3.
兰州市沙尘天气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芝永华  傅朝  邵志宏 《灾害学》2007,22(1):77-81
利用1971~2000年和2001~2004年兰州市观测站资料,分析了兰州市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和2001~2004年沙尘天气特点及产生原因。研究表明,兰州市区的沙尘天气30年来呈明显减少趋势,但近几年明显增多。兰州市的沙尘天气以浮尘、扬沙天气为主。沙尘天气春季(3~5月)最多,4月占全年天数的24.2%。利用2002~2004年主要污染物浓度资料和2006年4月5~15日逐日的PM10浓度资料研究了沙尘天气对兰州市区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尘天气发生时,伴随的大风等气象条件有利于SO2和NO2的扩散,而强沙尘天气容易导致PM10日均浓度迅速升高。在分析的一次强沙尘天气个例中,兰州市区PM10日均浓度陡然升高到1.86 mg/m3,是前一日的10.4倍。  相似文献   
134.
兰州周边地区土壤典型有机氯农药残留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Agilent 7890-5975C GC-MSD对兰州及其周边地区16个表层土壤样品中HCHs和DDTs残留水平进行分析,并对兰州周边地区土壤中OCPs的可能来源和生态风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HCHs残留范围为8.22×10-2—4.49 ng.g-1,平均值为6.85×10-1ng.g-1;DDTs残留范围为1.41×10-1—120 ng.g-1,平均值为16.9 ng.g-1;DDTs残留较HCHs占优势,约占二者总残留量的96%.α-HCH/γ-HCH比值介于0.18—14,平均值为2.8,推测研究区土壤中HCHs残留源于工业HCHs和林丹的混合源,并且可能存在有周边地区HCHs的大气长距离输送.DDE/DDD比值介于0.35—4.8,平均值为2.1,说明研究区土壤中DDT以有氧方式降解为主;(DDE+DDD)/DDT比值介于0.067—0.69,平均值为0.30,o,p’-DDT/p,p’-DDT比值介于0.091—2.8,平均值为0.60,表明研究区土壤DDTs污染可能主要源于工业源DDTs.与国内其它地区土壤相比,研究区土壤中HCHs和DDTs残留量相对较低;依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研究区土壤中HCHs和DDTs残留处于较低水平;研究区土壤中HCHs残留处于较低的生态风险,DDTs残留对于土壤生物和鸟类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而对于哺乳类动物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35.
兰州地区DDT的环境多介质迁移和归趋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Level Ⅲ逸度模型模拟了稳态假设下DDT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布.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相间迁移通量.结果表明:农业施用是该区域DDT的主要来源,其主要的迁移过程是气-土沉降、气-水沉降、土壤侵蚀,土壤中降解和大气平流输出,这是DDT从研究区域消失的主要途径.土壤中DDT占总残留量的99.83%.在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别为2.80×10-11 mol·m-3,2.72×10-7 mol·m-3,2.47×10-3mol·m-3和3.16×10-5mol·m-3.模型计算浓度与同期实测浓度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136.
为了解兰州市大气PM2.5中金属元素的污染水平和分布,于2013年冬季和春季在兰州市区4个在线监测点进行PM2.5样品采集,利用ICP-MS分析金属元素浓度。结果表明,Pb、B元素含量高于200 ng/m3,V、Fe元素含量在100~200 ng/m3,其余元素含量低于100 ng/m3,其中Pb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到373.8 ng/m3.各监测点元素含量在冬季和春季各有不同,整体上是冬季高于春季。金属元素在兰州市区的空间分布与兰州市工业排放和气象因素有关,工业排放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7.
兰州电力修造厂隶属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系全民所有制单位,国家工程机械类大型二类企业,是我国电除尘设备和电站其它辅机设备及备品配件的大型专业生产厂家、中国环境保护产业的排头兵。企业技术装备先进、生产实力雄厚、年产量50,000吨,产品遍布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0多家新建、扩建电厂,并有部分产品出口东南亚国家。通过多年的精心研制与开发创新,现产品的技术工艺和整机性能达到国  相似文献   
138.
兰州市交通干道车流量与噪声污染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铁军  王翔  田良 《交通环保》2005,26(1):13-16
兰州市受河谷地形限制,用地紧张,交通问题突出。近年来,市内车流量呈显著攀升趋势,噪声污染基本保持平稳。近期监测表明,市内交通干道车流量较大,声环境质量较差;典型路段车流量变化时间规律明显,车流量与Leq均值在工作日与休息日有显著性差异;公交车站噪声比站旁道路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9.
本文以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兰州市西固工业区为例,考察了该区绿化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必须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城市发展状况、环境污染特征的原则,树种的配置应充分考虑绿化效益的发挥,同时兼顾经济可行性,并对兰州市西固工业区绿化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0.
利用微核和彗星电泳试验对黄河兰州段鲤鱼(Cyprinuscarpio)红细胞大小及其DNA损伤(微核、核异常、单链断裂和遇碱不稳定点、双链断裂)进行了研究,并以刘家峡水库为对照.结果显示,黄河兰州段采得的鲤鱼其红细胞微核率显著增加(P<0.05),DNA单链断裂和遇碱不稳定点损伤比例和程度加重,但两样点差异不显著(P>0.05),这表明兰州段黄河水质有明显的致遗传毒性作用.同时两种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的遗传毒性检测手段具有不同的检测终点和机制,建议在监测环境污染致遗传毒性作用时考虑检测方法的统一和标准化,从而得到更可靠、全面的结果.图4表3参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