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7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92篇
安全科学   512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695篇
综合类   1849篇
基础理论   164篇
污染及防治   101篇
评价与监测   66篇
社会与环境   308篇
灾害及防治   59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467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从1978年至2010年,城镇化率由17.92%迅速提高到49.95%,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一批区域性城市群正在加速形成。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群的形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城镇化也带来了突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过度膨胀,城市病集中爆发,经济增长与宜居性背道而驰;城市面貌千篇一律,野蛮拆迁横行,土地型资本运作难以持续;进城易,定居难,城乡"二元社会"问题正演变为城市内定居群体与流动群体"二元社会"问题;城市间恶性竞争,产业同构,建立分工协作的机制任重道远。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未来10年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对策思路:坚持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方针,缓解地域中心城市人口压力;创新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制度,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科学化,全力提升城市品位;建立跨区域城市协调机制,破解恶性竞争与产业同构困局;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新老"二元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3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migration of labor in the Qinling mountain area and households' firewood consumption is explored. Migration and remittances reduce households' firewood consumption due to i...  相似文献   
233.
以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为例,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家庭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当地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尚不理想,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较弱;家庭对地震灾害知识和防震减灾技能的掌握程度,显著地影响着其在震时及震后的响应行为和态度,其中防震减灾技能的影响更显著;经济收入和教育背景不同的家庭,其地震灾害的认知水平和响应能力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更明显,且可能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口总数与家庭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能力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也叠加了家庭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对研究区而言,加强防震减灾实用技能和震时如何有效应对地震影响方面的教育,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34.
本文从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清洁能源对于保护环境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入手,首先描述了当前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生产方式,分析了清洁能源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地区发展清洁能源在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合理利用能源,促进节能减排,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随后介绍了现阶段我国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法规环境以及适合不同地区的清洁能源技术和发展情况.本文认为农村清洁能源可以分为三种主要发展模式,即自给自足的分散模式、可规模化生产的集中模式和与生态经济结合的循环模式,并从不同模式的表现形式、技术特点、地域特征、用能环境、基础设施、能源性质、发展阶段、投资规模、服务要求、创新侧重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文章最后就当前农村地区清洁能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指出农村要基于当地当前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取适合的清洁能源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35.
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处理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生活固体垃圾产生与排放的数量快速增加,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农民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文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甘肃和河北省60个村和240个农户的调研资料,深入了解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处理和管理现状及影响生活固体垃圾有效处理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大多数村没有处理生活固体垃圾的设施,总体看甘肃省拥有的处理设施要好于河北省.超过一半的村中生活固体垃圾都没有人管理,但部分村开始制定相关的管理计划.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处理状况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交通便利程度的改进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不利于当地生活垃圾的处理.  相似文献   
236.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动态耦合关系,以江苏沿海三市(南通、盐城、连云港)2000-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等层面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模型对其演化趋势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城镇化指数逐步提高,呈线性增长趋势,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②生态环境指数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③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指数表现出多样化的等级类型,当城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压力也随之增大,同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与逐步增强,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逐步走向适应与协调。  相似文献   
237.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分析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城镇发展类型、时空过程,揭示库区城镇变化的驱动力,探索了城镇扩展与人口城镇化关系,研究城镇环境变化特征。三峡库区城镇规模发展不均衡,库尾城市规模庞大,库中、东部区县级城市规模较小,而乡镇的比例占城镇面积24%;在过去15 a中,建城区规模扩大172%,高于全国省会城市发展水平72%;三峡库区城镇规模扩大的同时,东西城镇规模差距逐步缩小,三峡工程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城镇发展以侵占了优质耕地资源为代价,耕地占城镇变化83%;城镇用地变化与人口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城镇空间发展快于人口城镇化过程,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不及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在2007年城市化率低于全国水平13%,差距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受地形和土地资源的限制,城市分维数和坡度分别增加12%和104°,城市向潜山区扩展或搬迁的同时,城市空间的完整性下降  相似文献   
238.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空间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课题,潜力释放的空间优选则是城乡空间格局统筹的基础。基于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构建经济发展潜力、居住便利性和生态环境耦合而成的指标体系,评估研究区域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居住适宜性空间序列,形成适宜性分区,并根据农村居民点潜力的空间分布,统筹考虑城镇发展和耕地保护的要求,建立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优先序的选择矩阵,形成分时序、分空间的潜力释放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陆渡镇、浏河镇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最优的区域主要位于沿江的东海等4个行政村,次优先潜力释放的区域包括陆渡等3个行政村,第三优先潜力释放的区域包括斑竹等10个行政村,第四优先潜力释放区域包括天浜等6个行政村,最后释放潜力的区域主要是陆渡镇和浏河镇建成区内的农村居民点。最后,提出了不同区域潜力释放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39.
采用厌氧/射流充氧生物滤塔/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考察了组合工艺及其各处理单元对污染物去除的贡献率。在实验室进行了小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稳定工况下,组合工艺对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4%、74.5%、75.9%和78.3%。生物滤塔能有效...  相似文献   
240.
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文中以江苏省丹阳市为例,对发达地区农村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合理布局和控制工业污染源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