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44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中国环境科学》2005,25(5):0-0
 采用反应吸收法实验研究了天然凹凸棒石黏土、水和氢氧化钠等制备成的吸收液脱除柴油机尾气中氮氧化物(NOx)的特性.在吸收液的作用下,尾气中的NO经催化氧化和碱中和联合吸收过程而脱除.凹凸棒石黏土经稀土改性,可增强NOx的脱除效果.考察了吸收液的pH值、温度和稀土加入量等因素对NOx脱除效率的影响,并对其脱除机理进行了探讨.在最佳实验条件下,NOx脱除效率达90.6%.气相阻力为3.5kPa.  相似文献   
32.
用凹凸棒石处理高浓含油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凹凸棒石吸附剂(包括其回收再生品)对废水中各种状态油的去除,结果表明,1%凹凸棒石原土与1mg/LPAM组合,可使含油约500mg/L的废水获得90%以上的除油率;若组合使用2.00%凹凸棒石和800mg/L硫酸铝,则易使含油126000mg/L的废乳化液破乳除油,除油率均达98%左右,COD_(Cr)去除率89%:如采用多级连续处理,则可有效地净化水质;油的去除效果是凹凸棒石投加量或初始油浓度的幂函数,且在剩余油量与投加量之间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整个吸附过程具有不同特征的几个阶段,并随着时间的推延,逐渐呈现一级反应动力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33.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凹凸棒石(ATP-Zr)负载锆除磷吸附剂,并对其吸附除磷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凹凸棒石为载体负载锆,当锆溶液浓度为0.2mol/L、负载温度100℃、陈化时间12 h时,所得ATP-Zr吸附剂在吸附时间为60min时的吸附效率可高达99.9%,吸附容量为10.2mg/g(以磷计)。  相似文献   
34.
有机改性凹凸棒石对养猪废水中有机物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征了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凹凸棒石的结构,探讨了改性凹凸棒石对猪粪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并考察了改性剂修饰比例、废水p H、吸附剂的投加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改性剂成功结合到了凹凸棒石表面,有机改性凹凸棒石的晶体结构未发生改变,但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显著高于原土.两性和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石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最佳参数为:修饰比例为100%,吸附剂浓度为16 g·L~(-1),p H=4(阳离子改性为6),对猪粪废水中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和92%,吸附量分别达到79 mg·g~(-1)和82 mg·g~(-1).吸附过程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8),两性和阳离子改性凹凸棒石对有机物的吸附分别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式.有机改性凹凸棒石的疏水性增强,提高了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其沉降性能良好,这使其作为一种吸附剂用于实际养猪废水的处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5.
凹凸棒石@C纳米复合材料对Cr(Ⅵ)吸附-还原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凹凸棒石和葡萄糖为原料,通过设置凹凸棒石与葡萄糖不同质量比,采用水热碳化法制备凹凸棒石@C纳米复合材料,并选择出去除Cr(Ⅵ)效果最佳的凹凸棒石@C纳米复合材料.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Zeta电位仪(Zeta)、X光电子能谱(XPS)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时间和p H对其去除水中Cr(Ⅵ)的影响,探讨了其吸附-还原机制.结果表明,最佳复合材料的凹凸棒石与葡萄糖质量比为1∶4;吸附平衡时间约为6 h,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p H为1~10时,Cr(Ⅵ)去除率随p H升高而减小,p H=1时Cr(Ⅵ)去除率最大,高达92.7%,吸附率为48.5%,还原率为44.2%;而总铬吸附率则随p H升高先增大后减小,p H=2时最大,吸附率为50.2%,还原率为13.0%,表明对Cr(Ⅵ)去除存在吸附-还原作用,酸性越强,越容易发生还原反应.FT-IR分析结果表明,凹凸棒石@C纳米复合材料表面存在含氧基团和还原性基团(Cx—OH、—CH等);XPS分析结果表明其对Cr(Ⅵ)的去除是吸附-还原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Cr(Ⅵ)在复合材料表面与含氧基团络合配位吸附和静电吸附,以及Cr(Ⅵ)还原Cr(Ⅲ)再吸附,其中,Cr(Ⅲ)再吸附主要通过与Mg2+、Al3+等阳离子交换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36.
中国凹凸棒石粘土矿床成因类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5,(4):266-275
我国的凹凸棒石粘土矿床发现较晚,虽对矿床成因类型已有划分,但由于划分依据不明确,划分方案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凹凸棒石粘土矿床相关资料,提出矿床成因类型划分的依据,首次将我国凹凸棒石粘土矿床(点)的成因划分为沉积型、热液型和风化型三种类型及内陆湖泊火山—沉积亚型、内陆湖泊碎屑沉积亚型、内陆湖泊化学沉积亚型、海相沉积亚型,岩浆热液亚型、地下水热液亚型、构造动力变质热液亚型、混合热液亚型,风化淋滤亚型和风化残积亚型等10种亚型。首次提出构造动力变质热液亚型,对凹凸棒石粘土矿床的成矿理论研究和拓展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张智宏  梁慧军  杜晓刚  左晓亮 《环境化学》2012,31(12):1990-1995
用均相沉淀法制备了铁/凹凸棒石复合物用于H2S的脱除.考察了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铁转化率、体系pH值和Fe3+浓度变化的影响;用透射电镜对不同条件制得的脱硫剂的形貌进行了表征,以模拟工业尾气为气源做H2S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体系pH值的上升是Fe3+完全沉淀的标志;体系OH-浓度主要受反应温度的影响,升高反应液温度有利于提高铁转化率,而反应物配比对其影响不大;升高温度会使沉淀速度过快,引起凹凸棒石表面铁分散性下降,形貌发生变化,导致脱硫剂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38.
凹凸棒石/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化学沉淀法在凹凸棒石的表面负载纳米氧化锌合成了凹凸棒石/氧化锌(ATP/ZnO)纳米复合材料.同时,研究了亚甲基蓝在纳米复合材料上的吸附行为,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吸附作用机理.吸附实验表明:纳米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有优异的吸附能力;纳米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热力学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最大吸附量可达110.50mg·g-1,吸附焓变为18.69kJ·mol-1,吸附自由能变为-33.06~-22.74kJ·mol-1,吸附熵变约为146J.mol-1.K-1,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纳米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随着溶液初始浓度的提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39.
The adsorption of Methyl Violet (MV) cationic dye from aqueous solution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crosslinked poly (acrylic acid-co-acrylamide)/attapulgite (Poly(AA-co-AM)/ATP) composite as adsorben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composite such as pH, concentration of the dye, temperature, contact time, adsorbent dosage, ionic strength and surfactant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equilibrium data fitted very well to the Langmuir isotherm and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reached 1194 mg/g at 30°C.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including G0, △H0 and △S 0 for the adsorption processes of MV on the composite were also calculated, and the negative △H0 and △G0 confirmed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was exothermic and spontaneous. The kinetic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pseudo 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and the desorption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composite adsorbent can be easily achieved.  相似文献   
40.
癸二酸生产中以活性炭对癸二酸单钠盐溶液脱色时,产品收率低、生产成本高。本文采用以凹凸棒石粘土为基体的新型吸附剂对癸二酸单钠盐溶液进行脱色。结果表明,在脱色剂用量为2%、脱色温度90℃、脱色时间30min条件下,脱色率为85.3%、产品产率为92.0%,且该吸附剂价廉易得,经蒸汽再生后可反复使用,可用于癸二酸单钠盐溶液的脱色。同时提出了用萃取—吸附法处理癸二酸生产中含酚废水的工艺流程,萃取相(含酚)无需反萃可直接回用于原生产中,该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