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6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40篇
安全科学   627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237篇
综合类   777篇
基础理论   101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根据对北京地区6个典型采样点土壤样品的试验分析结果,探讨了含氧非烃化合物的含量、组成及其在采样点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并对其污染源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检测到的含氧非烃化合物主要包括C6~C28正构烷酸类、C12~C28正构烷醇类、正构烷酸甲酯类、酞酸酯类、甾醇类和脱氢松香酸等. 含氧非烃化合物总质量分数及各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均有随深度增大而降低的趋势,其中0~40cm含氧非烃化合物总质量分数(4.539~60.689μg/g)较高且变化明显,深度大于40cm的土壤中降至<9.000 μg/g且均趋于稳定. 各采样点含氧非烃化合物的总质量分数纵向变化特征与w(TOC)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w(TOC)是控制土壤中含氧非烃化合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不同采样点正构烷酸类化合物都以C16为主峰碳,次主峰碳为C18,除个别采样点表层土壤中高碳数正构烷酸存在较明显奇偶优势外,中低碳数正构烷酸偶碳优势不明显,推测其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或原土中的有机质,部分高分子量正构烷酸来源于生物质;正构烷醇类以C22为主峰碳,并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主要来源于植物或者微生物源等天然源;酞酸酯中DBP(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和DI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质量分数较高,其来源与这些化合物的人为使用有关;甾醇类以β-谷甾醇占优势,并且大部分集中在表层,主要为生物源.   相似文献   
942.
SO_2是北京大气中重要的污染气体.为探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前后北京大气SO_2的垂直分布及其对二次硫酸盐(SO_4~(2-))生成的影响,我们于2014年10月21日至11月30日在地面和北京325 m气象塔260 m高度处同步开展了气体SO_2和亚微米颗粒物中硫酸盐(SO_4~(2-))实时连续在线观测.结果显示,采暖前,北京地面SO_2浓度较低,但高层由于显著受到区域输送的影响浓度较高,两层污染物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差异.采暖后,即APEC后,受本地供暖排放影响,SO_2和SO_4~(2-)浓度显著增加,两层的总体差异也相应减小,变化趋势也更为一致.湿度对SO_2的液相转化起关键作用.我们发现近地面SO_2的转化率(SOR)显著高于260 m,这主要与地面较高的湿度相关.事实上,SOR随着湿度增加而迅速增大,进一步凸显了湿度对SO_2液相氧化的影响.另外,我们也发现SO_2特别是260 m在低湿范围(RH40%)内随湿度增加而逐渐升高,但在高湿范围(RH50%)内则呈下降趋势,说明不同湿度范围内的来源或者生成机制可能有所不同.SO_4~(2-)和PM_(2.5)浓度均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湿度范围,增加速率不同.通过相关性和和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区域输送(特别是途经北京西部和南部的气团)和本地燃煤排放分别是采暖前后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43.
研究结合我国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包含1个目标层、4个属性层、若干指标层的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相关指标做了说明。以北京为例,有针对性地选取评价指标,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状况进行安全评价,评价结果与北京市应急备用水源地现状建设情况相吻合。本研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评价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状况,对开展我国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安全评价、建设规划及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44.
于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前后,调查了大气醛酮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及污染特征. 结果表明甲醛、乙醛和丙酮是主要污染物,占总醛酮污染物的82.66%,特别是甲醛,约占40.12%. APEC会议期间北京采取相关措施后,总醛酮污染物浓度下降了64.10%,醛酮污染物在会议前后的变化趋势与PM2.5等污染物相似. 会议期间和会议后甲醛、乙醛、丙酮和总醛酮污染物之间(R2为0.67~0.98)的相关性较好,说明其有相同来源; 但会议前的相关性较弱,(R2-0.11~0.42和R2 0.16~0.94),说明其来源不同. 计算所得的诊断参数如C1/C2、C2/C3和OC/EC比值显示,会议前来自汽车尾气与燃煤的复合源,而会议期间和会议后燃煤排放比例增加,特别是在会议后.  相似文献   
945.
为掌握北京降尘污染规律、提高监测管理水平,对2018~2020年北京全域的降尘、典型地理特征的沙尘期降尘和特殊环境影响条件下的降尘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研究发现:近年北京市降尘量总体呈下降态势,且具备明显的季节特点;北京市降尘春季达到峰值,夏、秋季维持高位,冬季降至谷底。基于对北京地区降尘季节特点的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监测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46.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利用科学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北京雾霾相关主题的论文进行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重点讨论了北京雾霾的现有研究团队(包含机构和学者)网络分布以及北京雾霾研究的主题分布和趋势。该研究可以作为北京相关决策部门进行防霾的参考信息以及相关单位的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947.
北京大气PM2.5中微量元素的浓度变化特征与来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为了解北京大气细粒子中微量元素的污染水平和来源,在车公庄和清华园进行了连续1年、每周1次的PM2.5采样和全样品分析.微量元素浓度的周变化大,尤以冬季为甚,相邻2周最大相差达1.6倍;但除冬季的平均浓度较高之外,其季节变化并不显著.微量元素的富集因子在春季最低,反映了频繁发生的沙尘天气的影响.Se、Br和Pb的浓度比来自于北京A层土壤中的含量要高出约1000~8000倍,表明它们主要来自于人为污染.其中Se的富集度最高,反映了北京细粒子来自于燃煤污染的特征.Pb的年均浓度(0.31μg@m-3)虽然未超过WHO的年均标准,但与洛杉矶和布里斯班相比处于较高的水平;与Br、Se的比较分析表明,燃煤可能是Pb除机动车排放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48.
利用北京市87个噪声自动监测站点监测数据,分析2018年除夕夜(2月15日18:00—2月16日2:00)全市噪声排放水平。通过比较2013—2018年除夕夜噪声排放强度,结合北京市细颗粒物浓度变化分析,表明2018年除夕夜北京市噪声污染排放显著降低,2013—2018年噪声污染排放存在时空分布特征,除夕夜细颗粒物污染变化与噪声污染变化趋势较为吻合,作为主要污染源的烟花爆竹燃放在受到政策的限制后,除夕夜北京市声环境和空气环境同比大幅改善。  相似文献   
949.
北京地区不同季节PM2.5和PM10浓度对地面气象因素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1月—2014年12月北京地区PM_(2.5)和PM_(10)监测数据和同期近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采用非参数分析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研究了北京地区PM_(2.5)和PM_(10)的浓度对不同季节地面气象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最严重,夏季最轻。不同季节影响颗粒物浓度水平的气象因素各不相同,其中风速和日照时数为主要影响因素。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对气象因素变化的响应程度也有较大区别,PM_(2.5)/PM_(10)比值冬季最高,PM_(2.5)影响最大,春季最低,PM_(10)影响最大。这些结论可对制订科学有效的大气污染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0.
选取北京市环境电磁辐射自动监测站点2年多的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站点数据进行了主要电磁辐射源、长期数据趋势、各站点时间代表性分析;并结合网格法监测数据,对自动站点空间代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个环境电磁辐射自动站周围主要电磁辐射源均为移动通信基站;其总体电磁辐射水平为0.69~0.97 V/m,低于北京市1 V/m的电磁辐射环境本底水平,且单站点连续12个月的监测数据可以描述该点位电磁辐射平均水平和变化趋势;经分析,连续5年全市网格法电磁辐射射频电场的监测数据总体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单站点的电磁辐射水平不能代表所在行政区的电磁辐射总体水平。提出了电磁辐射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