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171篇
环保管理   1238篇
综合类   624篇
基础理论   85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02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941.
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旅游步道对人类践踏干扰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从生态系统响应和游客主观认知的双重视角,对六盘山旅游区旅游步道对人类旅游践踏干扰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自然状态下旅游践踏干扰主要集中在旅游步道边缘1~3m范围内,但不同生态系统差异较大。在调查的3个景区中,小南川景区乔灌草生态统主要集中在旅游步道1m左右;凉殿峡景区高山草甸生态系统集中在1~2m之间;野荷谷景区华北落叶松林下生态系统则达到3m左右;②采用地表覆盖物响应指数(Index of Land Cover Impact,ILCI)和游客可接受改变限度(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LAC)来衡量受干扰旅游步道响应程度,在1m范围内各调查样区ILCI均达到4级或5级严重冲击程度;1~2m间以凉殿峡景区ILCI值较高(39%),介于1~2级之间,而小南川与野荷谷景区ILCI值属1级轻微影响;3m及以外三者影响基本较小。游客对游道沿线土壤裸露度可接受改变限度为55.7%,3个调查样区1m范围内植被覆盖减少率(CR)均超过此水平;③调查样区旅游步道响应强弱与游道坡度、边坡坡度以及游道宽度具有一定相关性;④地表覆盖物响应指数因与其它各响应变量间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估旅游干扰系统响应的一项简易而有效的指标。研究结果也表明,目前旅游践踏干扰已对游道沿线环境以及游客游憩体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改变目前景区开发无序状态,加强旅游步道规划设计和游客行为规范,建立长期环境监测系统,将对制定防治游憩冲击策略,促进六盘山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42.
白凯  王馨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7):1525-1540
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独特的存在,是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关键要素,也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总结国内旅游资源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主题,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期、发展成熟期和停滞衰退期三个研究阶段,研究主题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概念界定、调查实践、评价与开发等;对2017年更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进行系统解读,重点分析其内容的全新变化并且深入剖析尚且存在的问题;对接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重点从旅游资源概念、分类、调查和评价四个方面说明二者的互动关系和延伸讨论,明晰旅游资源研究与应用的重点内容和发展方向,以有益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相似文献   
943.
以“人地业”耦合协调、旅游系统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乡村旅游效率评价体系,识别并分析影响效率的因素和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使用洛阳市375个旅游村调研数据、地理数据、交通数据,综合运用地理探测器、Bootstrap-DEA、冷热点分析方法,围绕乡村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达到0.41,洛阳市乡村旅游效率偏低;旅游综合技术效率高值区具有显著集聚性,高值区分布具有显著的交通指向性;影响综合技术效率及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是村域人口密度、地形条件、贫困村因素。从系统论角度揭示系统要素、系统结构、系统间嵌套对村域旅游效率的影响,可为乡村旅游发展要素配置与制度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4.
采用TWINSPAN分类法,根据旅游对森林植被影响程度,划分为6个旅游等级影响区,反映了以游径为轴线的旅游影响水平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对12个旅游影响指标相关分析表明,有3对旅游影响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关系。其中剔除树桩影响系数和游径距离为极显著相关,旅游垃圾影响系数和剔除树桩影响系数、旅游垃圾影响系数和游径距离这2对指标均为显著相关;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有5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1.88%,这5个主成分与12个旅游影响指标中的7个旅游影响指标关系密切。以7个旅游影响指标进行的旅游影响区等级划分与12个旅游影响指标所得结果是一致的,这就简化了旅游对植被影响评价和影响区等级划分指标的选取。  相似文献   
945.
旅游干扰下五台山不同植被景观区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和6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研究了旅游干扰下五台山不同植被景观区物种多样性的特征.结果表明:1)TWINSPAN将所有样地划分为9类植被景观区,从Ⅰ区到Ⅸ区,随着旅游干扰程度的增加,植被景观大致由乔灌草区向灌草区、草本区和居民区方向变化.2)乔木层物种的丰富度和综合多样性随着旅游干扰的减小而趋于增加,但是其均匀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3)灌木层物种的丰富度和综合多样性也随着旅游干扰的减小而趋于增加,至于其均匀度,则呈现出在中度干扰下值最大,干扰很小的地方次之,在重度干扰下则最小.4)草本层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和综合多样性指数均在旅游干扰适度的地方达到了最大值,在旅游干扰很小的地方,各种值则次之,在干扰严重的地方为最小.5)从整个植被层物种多样性的角度看,随着旅游干扰程度的减少,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综合多样性指数均呈现趋于增加的趋势.表4参15  相似文献   
946.
九寨沟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初步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5  
九寨沟国内旅游流表现为九寨沟与几个地域结点间的线状季节性流动。旅游者的行为属性特征(如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和偏好等)对其所获取的感知映象、行为动机与决策、实际行为在目的地的时空分布格局有决定性意义,而旅游地高质量的风景资源、文化特征、设施水平及居民态度会促使潜在旅游者产生由感知-动机-决策-旅游的良性循环,并影响旅游流的发展(壮大或分散)。本文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分析,揭示了九寨沟旅游流的结点特征与现状以及国内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提出开拓客流市场的建议性措施,并强调了形象与定位对山区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47.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国在规划层次上需要环境影响评价.目前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处于初期阶段,其理论与技术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哈尔滨市旅游业"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例,针对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进行探讨,采用矩阵法识别旅游业发展规划项目与人们活动对哈尔滨市自然资源、景观资源、生态环境、环境敏感区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可能产生影响环境因素识别探讨,给类似规划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48.
国家战略背景下旅游资源的理论内涵与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旅游资源研究提出了新的现实需求和科学问题。从新战略、新需求、新技术、新方法、新动力等方面,诠释了国家战略背景下旅游资源科学新的时代特征。强调应扎根于国家战略和旅游发展的重大需求,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综合运用新的理论思维和技术方法,推动旅游资源研究转型和创新发展。提出新时代的旅游资源研究应借鉴和融合相关理论,从资源本底、资源利用、空间格局和系统协同层面,建立旅游资源的基础理论,并将旅游吸引物理论和旅游人地关系理论作为理论核心。从旅游资源要素维度、空间维度和开发维度,构建了“三维一体”的旅游资源研究框架,重点围绕生态文明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国土空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和区域发展等国家战略,凝练相关科学问题,深入开展旅游资源研究的本土实践和学术探索,推动旅游资源理论与应用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949.
基于TEF(旅游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天津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关资料为依据,对天津市2011年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通过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与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的比值I来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2011年天津市旅游地处于一般安全状态。在6种旅游要素中,交通旅游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餐饮次之。针对天津市旅游地生态安全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地生态安全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950.
许家和 《环境》1995,(8):9-9
游名山胜地,探古洞古穴,寻仙踪佛影,赏古文古物,追觅各民族的遗迹,或创建复古的环境,从现代文明追溯到远古莽原,满足旅游者、探险家的怀古情和恋古欲,成了当今旅游业一般新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