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95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李玉霖  毛伟  赵学勇  张铜会 《环境科学》2010,31(8):1716-1725
区域尺度植物叶片氮磷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对于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规律、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整理,对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种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热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种植物叶片N含量的平均值为(24.45±8.1)mg/g,P含量的平均值为(1.74±0.88)mg/g,氮磷比平均值15.77±7.5.与全球、全国以及区域尺度的研究结果相比,这些区域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和P含量,但是叶片N/P无显著差异,具有保守性的特点.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含量N/P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灌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N含量,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P含量,灌木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氮磷比,说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具有不同的养分利用策略.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研究区植物叶片N含量无显著差异,但P和N/P含量差异显著.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植物叶片P含量较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阿拉善高原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6,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4,说明不同研究区的土壤养分有效性存在差异.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含量以及N/P与各研究区年平均温度没有明确相关性,但多年平均降水与叶片P含量以及N/P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2.
UV-B辐射对大豆幼苗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UV-B辐射胁迫对大豆幼苗的伤害机制,采用水培法和模拟UV-B辐射方法研究紫外辐射(UV-B,280~320 nm)胁迫对大豆"台湾292"幼苗叶片含水量的影响.静态试验结果表明,UV-B辐射降低了大豆幼苗叶片的自由水含量,UV-B处理组自由水与束缚水比值(自由水/束缚水)低于CK组.动态试验结果表明,UV-B辐射期大豆幼苗叶片含水量下降,恢复期含水量逐渐提升.UV-B辐射对大豆幼苗叶片两种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不同,可使游离脯氨酸大量积累,而使可溶性糖含量急剧下降.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在低剂量UV-B辐射下对维持叶片含水量的作用明显;而在高剂量UV-B辐射下,细胞严重失水,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渗透调节作用有限.研究表明,UV-B辐射会抑制大豆幼苗水分代谢.  相似文献   
183.
在植物生长室中,黄瓜植株第1片真叶出现后,用人工UV-B光源照射60d,测定植物各叶位叶片的生长和生理活动。结果表明,UV-B辐射条件下,植物出叶时间被延迟,叶面积和叶干重下降,降幅与叶位高低正相关;叶片含水量降低,老龄叶片(1叶,下位叶)和幼龄叶片(第5叶,上位叶)的水分降幅均高于成年叶片(第3叶,中位叶);叶片的伸展速度,叶片数目以及单叶面积减少,致使黄瓜总叶面积下降;植株节间长度缩短,是植株矮化的重要原因;根、茎、叶等器官之间的相关生长变化不大,叶片生长在其中起重要的协调作用。UV-B降低Pn和EAQE,对光合的抑制程度随叶位升高而增加,UV-B辐射后,黄瓜叶片的光呼吸显著提高,增幅与叶片发育阶段有关,UV-B对黄瓜第1叶的暗呼吸没有影响,第2、3叶略微下降,第4叶显著升高,分析认为,植株矮化叶面积减少有利于植物适应UV-B辐射;水分含量和光合作用减少、呼吸作用增强是黄瓜生长受抑制的生理基础。图2表2参18  相似文献   
184.
钛合金叶片防护涂层研究--十五科研项目工作总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小梅  李伟光  陆峰 《装备环境工程》2006,3(3):116-118,129
针对先进航空发动机压气机用钛合金,研究真空多弧离子镀技术在钛合金上制备ZrN抗冲蚀防护涂层及NiCrAlY抗氧化防护涂层工艺。结果表明,ZrN涂层大大提高了钛合金的抗冲蚀性能,扩散障+NiCrAlY涂层有效地抑制了钛合金的氧化,涂层对钛合金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并制备了钛合金叶片涂层样件。  相似文献   
185.
北京市常见树种叶片吸滞颗粒物能力时间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维康  王兵  牛香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0):3840-3847
目前,以显微镜观察叶片微观结构已被证明是研究叶片吸滞颗粒物机理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颗粒物再悬浮法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北京市主要园林树种吸滞颗粒物的能力和叶片的表面特征,并探讨了不同树种吸滞颗粒物能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叶片微观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针叶树种吸滞总悬浮颗粒物(TSP)能力大于阔叶树种,排序为:油松((27.13±0.44)μg·cm~(-2))白皮松((10.74±0.23)μg·cm~(-2))五角枫((8.24±0.18)μg·cm~(-2))柳树((7.71±0.18)μg·cm~(-2))银杏((6.43±0.17)μg·cm~(-2))杨树((6.17±0.19)μg·cm~(-2)),不同时间段树种滞尘能力不一致;2观测期间,针叶树种吸滞TSP和粗颗粒物(PM10)能力随月份呈U型趋势,在8、9和10月最低,随后又逐渐上升,而阔叶树种吸滞颗粒物能力则呈倒U型趋势,在7、8月最高,但不同树种吸滞细颗粒物(PM2.5)能力随时间变化均无明显规律性;3通过对叶片表面原子力显微镜(AFM)结构观测发现,叶片表面粗糙度越大,其吸滞颗粒物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86.
石化空气污染区树木叶片内的蛋白质、核酸、游离氨基酸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含量较对照区有明显的变化,变化 幅度小的树木的抗污染能力强,变化幅度大的抗污能力弱。其中蛋白质、核酸含量表现出降低,游离氨基酸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含量升高。供试的几种绿化树木抗污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云杉、旱垂柳、中东杨、白榆、丁香、白蜡槭。  相似文献   
187.
叶片对大气颗粒物中铅的吸收富集会对水稻本身产生毒性效应,然而目前关于叶片对不同粒径颗粒物中铅富集能力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叶片喷施等铅浓度飞灰颗粒物的方法,探讨水稻生长后期剑叶对亚微米颗粒物和微米颗粒物中铅的吸收作用,讨论不同粒径颗粒物中铅向叶片迁移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向水稻剑叶分别喷施等铅浓度的亚微米飞灰颗粒物和微米颗粒物后,亚微米颗粒物处理组的剑叶和稻米的铅含量均显著高于微米颗粒物处理组.亚微米颗粒物中的铅从叶片反面表皮向内扩散,富集在维管束中,并引起叶肉中铅含量的显著升高.相比之下,微米颗粒物处理组的铅向植物叶片内迁移扩散趋势较弱.基于铅同位素分析,亚微米颗粒物组飞灰源对叶肉中铅含量的贡献为80%,而微米颗粒物组飞灰源的贡献仅为31%~42%.亚微米颗粒物组铅在细胞质中的含量比例升高,由此产生的毒性作用会更大.因此,关注大气亚微米颗粒物中铅在水稻叶片的迁移富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8.
为探讨和田市不同树种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效应,作者于和田市昆仑湖公园进行叶片采集工作,共采集12种树木。通过测定树木的株高、冠高、冠幅和单叶片面积,计算出不同树种的叶片总面积、三维绿量以及叶面积指数。利用差重法得出不同树种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含量,所测定的7项生长指标都与树木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含量存在相关性。不同树种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分布比例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在10~100μm的颗粒物比例最大,占比最小的粒径范围在0.22~3μm。在单位叶面积内,滞留PM3和PM10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556~12.912μg/cm2和9.869~36.635μg/cm2,滞留TSP含量最高的树种为杨树;在单叶片内,梧桐滞留PM3、PM10、TSP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树种;对于单株滞尘量而言,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排在前三的是杨树、桑树和梧桐;在单位土地面积内,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含量最强的为杨树,滞留PM3、PM10、TSP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9.
马明 《环境技术》2020,38(4):65-70
RAT叶片是民机冲压空气涡轮的重要组成部件,其作用是将高速流动的气体动能转换为机械能,因此,对其振动失效机理进行分析对保证民机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分析了低雷诺数环境下民机RAT叶片振动失效机理。该研究以实验的方式进行,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选取民机RAT叶片,并对其进行实体建模;第二部分构建低雷诺数环境和振动模拟环境;第三部分选取RAT叶片振动失效检测工具,包括扫描电镜和三种传感器;第四部分分析RAT叶片振动失效机理。经实验可知民机RAT叶片振动变形过程、裂纹微观观察图像和振动失效速度,实验结果为制定民机RAT叶片的设计准则、提高RAT叶片设计合理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为保证RAT叶片的安全和有效,本研究建议:在飞行中避免超温超载、严格控制燃料腐蚀性产物对叶片造成损伤、定期检查和维护叶片的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90.
赵则海 《生态环境》2008,17(1):312-316
该文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对少花龙葵生长特征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并对其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黄酮以及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少花龙葵发育时期主要包括营养期、花期和果期3个阶段,其快速增长期为3个月.少花龙葵叶片光合速率营养期和花期均较高,而在果期明显下降.少花龙葵进入花期后,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光饱和点达到最高,光补偿点最低,表明少花龙葵在花期利用强光和弱光能力最高.不同发育时期少花龙葵叶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变化规律有相反的趋势.少花龙葵叶片总黄酮含量随生长时间增加而降低;少花龙葵营养期和花期叶片绿原酸含量随生长时间增加而增加.即将开花的营养期少花龙葵叶片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黄酮类成分含量均较高,兼具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不同发育时期少花龙葵叶片初生代谢产物之间、次生代谢产物之间以及初生代谢产物与次生代谢产物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