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314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稻秆为固体碳源处理分散养猪冲洗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分散养猪废水经厌氧和人工湿地处理后存在C/N低的问题,以廉价的稻秆作为固体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研究反应器启动阶段运行性能、水力负荷的影响以及污染物沿程去除特性.结果表明NO3--N主要在反应器上部稻秆填充层被去除,去除率超过95%,且无明显NO2--N积累,反硝化速率为0.052mg/(g·h).稻秆本身会浸出释放有机物和氮(主要为NH4+-N),导致运行前期出水COD和NH4+-N高于进水,但仍远低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的排放限值,40d后COD逐步降至40mg/L左右.COD和NO3--N可在反应器下部的砖渣填充层被进一步去除.  相似文献   
72.
水文地质参数对地下水溶质预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南某磷矿的尾矿库为对象,研究解析法预测地下水溶质运移过程中水文地质参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通过水文地质勘查获得库区水文地质参数的变化范围,然后选择连续注入示踪剂-平面连续点源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极端情况下,承压含水层的总磷最大扩散质量浓度在1 001 d后达到稳定。承压含水层厚度与总磷最大模拟质量浓度呈现倒数关系,当承压含水层厚度小于10 m时,总磷预测质量浓度随承压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快;在其他参数为最不利的情况下,承压含水层流速大于0.076 23 m/d时,总磷最大模拟质量浓度随承压含水层流速增大而减小;总磷最大模拟质量浓度随承压含水层扩散系数增大而减小,总磷最大模拟质量浓度随承压含水层扩散系数的变化可分为快速、缓慢下降及平衡3个阶段。  相似文献   
73.
坡耕地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也是农业面源污染重要污染源。坡地径流和溶质输出是水土流失及其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坡地农业生态系统水和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坡地水文过程和溶质迁移转化不仅是土壤学近期的重点研究内容,也是需解决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文章从坡地降雨水文过程的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输出研究,壤中流模拟研究以及坡地降雨条件下土壤溶质运移模拟等3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坡地径流与溶质输出的相关研究结论。同时指出:(1)红壤坡地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输出特征及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对于土壤溶质运移模拟研究,现有成果主要是研究径流和溶质在土壤中的垂向运移,而对其输出过程却很少研究,尤其是坡面径流和土壤溶质分层输出的耦合关系还没有深入的研究。(3)土壤溶质运移理论的研究亟需从封闭的室内土柱试验扩展到野外大田观测,以获取足够的数据资料来确切地描述溶质运移过程,使理论研究与生产实际问题联系得更紧密。(4)同位素方法应用、野外长期定位试验和模拟模型是未来坡地径流与溶质输出研究需加强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4.
基于易流态化固体散装货物的定义,将具有类似特性的铝土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易流态化固体散装货物海上运输风险的研究现状,评述2类研究方法——船舶与海洋工程方法和系统安全工程方法,探讨货物含水量及其本质物理属性作为热点的研究脉络,研讨作为承载工具的船舶适装性及其稳性特征,论述自然环境对船舶和货物的影响,探究船舶营运的全过程风险,归纳了有关流态化机理的研究结论。铝土矿安全运输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国际航运业对铝土矿船运时的流态化机理尚不清晰、研究方法不足、应对措施不强,展望未来应开展以下工作:健全铝土矿海上运输监管机制、强化铝土矿与散货船的耦合机理研究、开展铝土矿运输船舶营运的过程风险研究、推进铝土矿海运安全风险管理的智能化。  相似文献   
75.
研究了将单层Langmuir模型(MLM)和Freundlich经验模型(EFM)应用于单层或多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蒙脱土对单溶质水溶液中溶质苯酚或三氯乙烯的吸附作用.MLM和EFM中各溶质的参数由单溶质吸附等温线拟合算出,并应用于双溶质吸附模型中.应用基于单溶质MLM的Langmuir扩展模型(ELM)和基于单溶质EFM的理想溶液吸附理论(IAST)预测了CTAB-蒙脱土对苯酚和三氯乙烯双溶质系统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描述单溶质在CTAB-蒙脱土上的吸附作用时,EFM要好于MLM;描述双溶质在CTAB-蒙脱土上的吸附作用时,IAST要好于ELM。  相似文献   
76.
活性炭辅助微波热解污泥反应条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立国  田禹  张丽君  方琳 《生态环境》2010,19(9):2182-2186
针对微波不能直接实现原污水污泥高温热解的问题,采用活性炭作为微波能吸收物质辅助污泥热解。对影响污泥热解效能的3个主要因素:污泥样品量、活性炭掺杂量和微波辐射功率,各做了3个水平的考察,得到了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方案:污泥样品量30g、活性炭掺杂量6g、微波辐射功率1200W。结果表明:在最优试验方案下,污泥能在7min内升至920℃的高温,实现污泥快速、高效热解。通过分析3个因素对污泥热解效能的影响,进一步对最优试验方案下的固体产物吸收微波的性能及用其作为掺杂物辅助微波热解污水污泥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体残渣吸收微波性能良好,可以代替活性炭作为更经济、高效的污泥微波热解辅助材料。  相似文献   
77.
速读     
《安防科技》2013,(7):6-7
榆林神舟十号整流罩切割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按照计划,火箭整流罩残骸预计坠落在榆林市榆阳区或神木县境内。榆林市消防支队制定了严密的应急方案,严格部署搜索和切割火箭整流罩残骸的工作。6月12日12时许,整流罩残骸坠落在榆林境内金鸡滩,残骸包括电子储存器(俗称黑匣子)、固体发动机和高压气瓶等部件。榆林市上郡路消防中队接到命令后,立即赶往坠落现场,找到了约12米长、6米宽、2吨多重的整流罩残骸。根据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消防人员经过4个小时的切割分  相似文献   
78.
Fenton氧化技术处理含苯胺固体废渣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立芳  姚俊  楼斌  何若  沈东升 《环境科学》2008,29(1):104-108
研究了Fenton催化氧化法对工业固体废渣中苯胺的去除效能,优化了其在固相处理体系中的反应条件,并分析了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和综合反应机理及应用的关键控制步骤.结果表明,在固相反应体系中,采用Fenton催化氧化法处理工业固体废渣中苯胺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值3.0,50 g渣样中H2O2流加速率为0.5~1.0 mL·min-1,30%H2O2投加量为1.1 mL·g-1(以干渣计,下同),Fe2 的投加量为0.012 mmol·g-1(以干渣计,下同),分2~3次投加Fenton试剂,药剂投加完后继续反应30min.在此条件下固体废物中苯胺的去除率达99.86%,从而为后续的稳定化及固化处理和进入安全填埋场进行安全填埋处理提供了前提保障.  相似文献   
79.
考虑非线性吸附时溶质在有限厚度粘土中的一维扩散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采用非线性分段式吸附等温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溶质在粘土中的一维扩散模型,在考虑有限厚度边界及土中溶质背景浓度的条件下得到了相应的解.模型引入了移动边界以说明当溶质在粘土孔隙水中的浓度达到某一较高值后,阻滞因子将发生显著变化.算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和考虑经典非线性吸附等温线得到的结果相差不大,这进一步说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考虑非线性吸附效应对溶质迁移有重要影响.在较高溶质浓度下采用线性吸附等温模式会得到偏不安全的结果.该解相对较简单,并可用于验证各种数值模型、拟合试验数据等.  相似文献   
80.
The vegetable wastes and flower stems were co-digested to evaluate the anaerobic hydrolysis performance of difficultly biodegradable organic wastes by introducing readily biodegradable organic wastes.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batches. When the vegetable wastes were mixed with the flower stems at the dry weight ratio of 1 to 13, the overall hydrolysis rate increased by 8%, 12%, and 2% according to the carbon, nitrogen, and total solid (TS) conversion rate, respectively. While the dry weight ratio was designed as 1 to 3, there was a respective rise of 5%, 15%, and 4% in the conversion rate of carbon, nitrogen, and TS. The enhancement of anaerobic hydrolysis from the mixed vegetable wastes and flower stem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volatile fatty acids (VFA) and nutrient supplement like nitrogen content. The maximum VFA concentration can achieve 1.7 g/L owing to the rapid acidification of vegetable wastes, loosing the structure of lignocellulose materials. The statistic b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hydrolysis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feeding substrate. Especially, the soluble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the liquid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nitrogen and hemicellulose,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and lignocellulose in the feeding substrate, suggesting that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feedstock can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anaerobic hydrolysis of organic was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