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5篇
安全科学   7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59篇
综合类   1095篇
基础理论   156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417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淮南煤炭开采土地破坏及其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开采会破坏和压占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功能发生较大变化,污染周围环境。淮南煤矿开采历史悠久,因采煤形成的塌陷地总面积约133km^2,采空区面积约69km^2;形成了34座矸石山,堆体占地面积约1.6km^2。塌陷水域面积不断扩大,煤矸石长期大量堆放占用土地、污染水和大气,已成为制约淮南矿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淮南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地破坏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综合治理措施,以利于矿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2.
利用晋西北地区1975,1991,2000,2015,2019年遥感影像,采用转移矩阵模型、重心迁移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面积在时间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趋势,其中1975~1991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1495.10km2,非沙漠化土地转移为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1506.12km2);1991~200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689.09km2,轻度沙漠化土地转移为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11098.72km2);2000~201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365.85km2,中度沙漠化土地转移为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10569.56km2);2015~2019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31.39km2,轻度沙漠化土地转移为非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1909.93km2).空间上呈现先偏南、后偏西北的迁移趋势,其中1975~1991年、1991~2000年沙漠化土地重心总体上偏南方向迁移,重度沙漠化土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分别为19.26,20.06km;2000~2019年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迁移,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为30.29km.1975~2019年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动态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数量和牲畜数量是影响沙漠化土地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大风日数是影响沙漠化土地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提高黄河流域农业可持续性,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本文以宁夏(NX)、河套(HT)、汾河(FG)、关中(GZ)、华北平原(HB)五大引黄灌区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养分含量并进行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五大灌区土壤pH均高于8.0,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16.43 g?kg?1、0.96 g?kg?1、79.71 mg?kg?1、0.76 g?kg?1、30.60 mg?kg?1、16.85 g?kg?1、228.73 mg?kg?1,对应养分级别为四级、四级、四级、三级、二级、三级、一级;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铁、锰、铜、锌含量均值为6.21 mg?kg?1、5.94 mg?kg?1、1.05 mg?kg?1、5.10 mg?kg?1,对应养分级别为三级、四级、一级、一级。黄河流域五大灌区沿河耕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X>FG>HB>HT>GZ。各灌区应增加农田有机质,调整氮磷钾肥施加比例,重视微量元素供给,从而实现灌区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4.
耕地集约化利用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耕地集约化利用是人类作用下的一种耕地发展模式,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保障、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开展耕地集约化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综合概括的方法,从科学内涵、描述指标、时空格局探测、归因分析、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对国内外耕地集约化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评述,并提出了未来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点方向。从现有的研究进展来看,耕地集约化利用研究呈现如下特点:1)集约化利用的科学内涵既涉及到社会经济层面,也涉及到自然地理层面,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逐渐丰富其内涵,但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综合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耕地集约化利用内涵;2)集约化利用的评价指标具有多样性,不同指标描述了不同的特性,实际应用需要根据研究目标和区域特点,对各类指标进行筛选,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单一或多指标;3)集约化利用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的研究方法多样,统计方法和空间技术法是现有的主流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两者的结合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4)影响耕地集约化利用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由于区域差异和尺度效应,尚不存在统一的主导因素;5)耕地集约化利用具有多功能和多效应,目前研究多关注于集约利用的粮食产出功能,对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较为薄弱。未来研究需要注重社会经济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科学、多方法的交叉,重点加强耕地集约化利用的研究范式、时空格局探测技术、综合效应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实现耕地“可持续集约化利用”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95.
测绘过程中,对地理要素的采集等工作,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为更好完成测绘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因素研究,从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土地退化、降低植被覆盖率三个方面,完成测绘过程,对环境的破坏因素分析。在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土地退化、降低植被覆盖率三个条件中,两项都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分析其中一个条件,对环境情况的具体影响,并根据影响结果,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根据三种不同的研究结果,得出减轻测绘过程中破坏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996.
农户经济行为的分析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农户这一微观主体的土地利用模型为起点,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工农业关系及采取的政策对农户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转换农业政策、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7.
简要介绍了土地定级信息系统和土地估价信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配置、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以通州市为例,阐述了土地定级信息系统的基本算法和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998.
介绍了塌陷地、挖损地、压占地的分类,调查内容和样品采集方法,对现场资料的分析整理和调查报告的内容以及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和报告内容也作了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999.
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章光新  杨建锋  刘强 《生态环境》2004,13(2):290-292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退化严重,直接表现为“三化”(即土地盐碱化、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盐碱地面积已增至160.69104 hm2,与50年代相比,盐碱地面积增加52.79104 hm2,平均每年增加1.35104 hm2,年递增率1.3%;建国初期,嫩平原吉林省西部草地面积252.9104 hm2,到了1999年,草地面积仅为122.3104 hm2,年递减率约2.6%,而且草原的质量也在下降。目前,沙地面积68.6104 hm2,土地沙化局面已基本控制。文章系统分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和驱动机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美球  刘桃菊  黄靓 《生态环境》2004,13(4):698-701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是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归纳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尺度的宏观性、对象的地域性、空间的开放性和动态性、问题的复杂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内容应包括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机理、评价和管理等三个主要方面。结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指出我国开展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面临着包括人口密度过大,土地资源压力大;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社会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全国各地土地生态系统的区域分异性很强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