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0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10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0篇 |
废物处理 | 9篇 |
环保管理 | 90篇 |
综合类 | 448篇 |
基础理论 | 59篇 |
污染及防治 | 28篇 |
评价与监测 | 29篇 |
社会与环境 | 23篇 |
灾害及防治 | 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81.
规模化牛场废水灌溉对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同的牛场废水灌溉次数,研究了冬小麦牛场废水灌溉过程中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品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灌溉牛场废水土壤水分迁移和土壤贮水量与灌溉清水无显著差别,水质对土壤水分变化影响很小;冬小麦生育期内分别灌溉牛场废水2、3和4次与正常施肥灌溉施肥相比,冬小麦产量和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分别提高了4.61%、6.48%、6.63%,4次牛场废水灌溉冬小麦产量略有下降,这说明灌溉牛场废水次数过多会对冬小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牛场废水灌溉次数越多冬小麦籽粒中蛋白质质量分数越高,分别提高了2.50%、5.83%、8.03%,而全磷质量分数则有降低趋势。综合考虑,冬小麦生育期内牛场废水灌溉次数不应高于3次。 相似文献
882.
不同水源灌溉的农田表层土壤中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的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主要关注北京郊区污水河、地下水及混合水源灌溉的3块农田的表层土壤中,26种多氯联苯(PCBs)和14种多溴联苯醚(PBDEs)的浓度分布特征,并对目标污染物各单体浓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供试表层土壤样品中共检出26种PCBs(∑26PCBs),浓度水平范围为130—1.93×103ng.kg-1干重.检出的PCBs种类包括12种共平面多氯联苯异构体(15.6—433 ng.kg-1干重),6种指示型多氯联苯异构体(50.7—452 ng.kg-1干重)和其它8种多氯联苯同系物(52.1—1.15×103ng.kg-1干重).同时还检出14种多溴联苯醚同系物(∑14PBDEs),浓度水平范围为1.81—14.4μg.kg-1干重,其中十溴联苯醚(BDE-209)为最主要的组分,约占总组分94%以上.污水河河水和地下水混合灌溉的农田中PCBs和PBDEs的浓度大于地下水灌溉农田中的含量.此外,在所有样品中发现高氯代的多氯联苯同系物(氯原子数≥4)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能与灌溉水源和土壤对高氯代联苯的强保留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83.
介绍了再生水中多环芳烃(PAHs)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比较了不同来源PAHs在土壤中行为的差异性。提出通过制备吸附材料、采用膜技术和高级氧化等手段去除再生水中的PAHs,通过增强土壤吸附性、提高微生物活性及筛选高效吸收降解植物等阻控技术防治再生水农灌过程带来的PAHs污染,指出采取多种方法协同降解再生水-土壤-植物系统中的PAHs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84.
唐河污水库位于雄安新区白洋淀西侧,污水库渗漏和污水灌溉历时长达40 a,包气带中累积大量污染物.识别污水渗漏和灌溉复合系统残留污染物对地下水水化学动态的作用机制,对雄安新区的水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利用水化学离子示踪及改进的氯碱指数等水文地球化学方法,解析浅层地下水水化学时空特征及演化机制.结果表明,污水库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Na型,平均污水混合比例为48.4%,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岩盐溶解作用分别为地下水提供了29.9%和8.6%的钠离子;污灌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Na·Mg型,平均污水混合比例为58.3%,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降低了地下水中8.1%的钠离子;降水和灌溉水的混合稀释作用导致残留污水混合比例和矿物饱和指数降低,促进地下水中钠离子与土壤胶体吸附的钙镁离子的交换作用.含水层反硝化作用能有效减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此外,污水库修复前后污水比例分别为61.5%和49.3%.污水渗漏和灌溉复合系统中长期滞留的污染物将在降雨和灌溉模式驱动下以不同程度的污水物理混合和水岩... 相似文献
885.
886.
采用南京地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的空气质量数据和常规气象资料数据,分析了南京地区O3浓度变化特征,建立基于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的O3浓度预测模型,并将该模型与支持向量机、循环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等3种在空气质量预测方向上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南京地区O3浓度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浓度变化受前期浓度、气象因子和其他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共同影响.LightGBM模型较为准确地预测了南京地区地面O3浓度(R2=0.92),且该模型的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等性能优于其他模型.尤其是在容易出现臭氧污染的高温天气,该模型预测准确性明显高于其他模型,模型稳定性较好.LightGBM具有预测准确度高、稳定性好、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运算时间短等特点,在O3浓度预测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887.
大气CO2浓度的长期连续观测是研究全球和区域碳循环过程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的重要基础.利用基于非色散红外吸收光谱法(NDIR)的大气CO2在线观测系统,于2012年3月—2013年2月在青海门源大气背景站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大气φ(CO2)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门源站大气φ(CO2)波动较大,其背景值出现频率为59%,背景值平均为391.2×10-6,低于2012年全球平均值(393.1×10-6);受排放源和吸收汇影响的φ(CO2)非背景值出现频率分别为25%和16%,二者平均值分别为401.1×10-6和380.7×10-6.2夏季φ(CO2)日变幅最大,达到28.9×10-6;春季、夏季、秋季、冬季φ(CO2)最高值分别出现在08:00、07:00、08:00和11:00,最低值均出现在16:00.3门源站φ(CO2)背景值季节变化明显,最高值出现在1月,月均值为397.7×10-6;最低值出现在8月,月均值为381.0×10-6.4不同季节φ(CO2)-风玫瑰图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夏季、秋季φ(CO2)高值主要出现在W-NW-N扇区,冬季高值主要出现在SE-S-SW扇区.门源站大气φ(CO2)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是排放源、吸收汇以及地面风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88.
889.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N2O浓度与排放特征初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1年8月到9月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进行N2O的原位静态箱观测.结果发现近地气层N2O平均浓度为281.7×10-9m3/m3,低于大气背景浓度,说明沼泽湿地可能是人类目前了解较少但很重要的N2O汇.选取积水状况和地表植被不同的毛果苔草沼泽、小叶章湿草甸(Ⅰ,Ⅱ)以及作为对照的小麦休耕地进行观测,发现4个地点的N2O排放日变化形式不完全相同,除小麦田全天持续排放N2O外,其余各点一天当中均出现排放与吸收交替出现的情况.温度是影响排放模式的主要因素.观测期内毛果苔草沼泽、小叶章湿草甸(Ⅰ,Ⅱ)和小麦休耕地N2O的平均排放强度分别为0.22μg/(m2@h),1.75μg/(m2@h),1.31μg/(m2@h)和4.86μg/(m2@h).氧化还原电位是决定沼泽湿地N2O排放特征的关键因子,地表积水情况和土壤水分状况则是影响N2O排放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0.